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公私合營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事件 政治
毛澤東 土地改革 資本主義
劉少奇 國共內戰  
斯大林    

返回

 

1950 年代初,新中國政府仿傚蘇聯推行計劃經濟,不過,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政府所能夠掌握的資源主要來自農村,而當時的中國農村普遍貧窮,生產力薄弱,人口眾多。雖然經過 土地改革 ,農業生產有所提高,但中國農村為國家所提高的資源仍然微薄。至於大都市的工、商業資金,大部分在 國共內戰 後期轉移去台灣、香港或海外,留在中國大陸的工商業,多數由私人經營。新中國政府在農村推行 土地改革 ,進展比較順利,至於改造城市裏的工商業,將所有的工商業改變為公有,所引起的震盪比 土地改革 更大。

1952 年 10 月, 劉少奇 到莫斯科訪問,跟 斯大林 說:「在徵收資本家的工廠、商號歸於國家所有方面,我們設想,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勸告資本家將工廠、商號獻給國家,國家保留資本家消費的財產,而有工作能力的資本家,可以分配工作、保障他們的生活。有特殊情形的,國家甚至可以支付資本家一部分代價。」「至於個體手工業方面,我們準備盡力幫助小手工業者組織生產合作社,鼓勵手工業作坊老闆聯合起來,用機器生產。」

1953 年春天,中共中央派統戰部部長李維漢,率領調查組到武漢、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調查這些城市的工商業狀況。 毛澤東 對調查報告作出批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 10 年至 15 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及對農、手工業、 資本主義 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
 
1949-59 公私合營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