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文藝路線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政治
中國共產黨
大躍進

返回

 

19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在 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的新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態、科技發展、城市建設等範疇都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然,絕大部分的變化都是按照共產黨所指定的社會主義路線發展︰社會上一切活動必須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必須站在工農群眾的最大利益立場。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工農群眾的執政黨,主導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建設及發展。在文藝方面, 中國共產黨 更將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範疇,視為宣揚工農群眾價值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重要媒介。

在新中國政權建立初期,開始逐步對舊社會的文學、藝術價值觀展開批判,例如 1951 年批判電影「武訓傳」對傳統社會的人情味加以否定,強調階級對立; 1954 年批判北京大學教授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批判胡適的唯心主義文藝觀,強調必須以階級立場判斷好壞、是非、貶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素; 1955 年批判胡風集團,打擊丁玲,借此遏制作家利用文藝作品對現實不滿的抒泄; 1957 年由黨中央發動大規模反右運動,批判人性論、批判現實主義。

一連串在文藝方面的批判運動,將中國的文學、藝術以至學術研究,納入由黨所引導的單一路線上面。用當時的人的講法,就是:「領導出思想、民眾出生活、作家出技巧」。在文藝創作方面,必須「三突出」,即是:「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之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之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學、藝術成為政治宣傳的媒介。 50 代初期,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形成後,全國所有出版社、報刊、電影公司、劇團、電影院、劇院、書店都轉為公營,作家、藝術家、電影工作者等都成為國家職工,他們在黨的文藝路線領導下,在狹窄的空間中進行創作。

在 1950 年代、 60 年代,中國大陸的作家不得不緊跟政治形勢,寫作一些與當時政治運動相關的題材,如抗美援朝時期,寫作戰場上的英勇事跡,頌揚中國、朝鮮人民的崇高友誼; 大躍進 時期,寫作工人農民突破生產困難、衝破障礙,創造奇蹟的故事。總而言之,必須政治正確,強調文學藝術需要直接歌頌社會主義光明面,任何個人的感情、行為都必須放在革命大潮之中,必須對社會主義的成就充滿信心及抱持樂觀態度,從作品中表達「只有社會主義才可以救中國」、「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新中國」等概念。文藝作品中以電影同戲劇最有影響力以及最有代表性,尤其是電影創作,深入人心,對當時普遍貧窮,知識水平比較低的中國農村社會,影響非常重大。
 
1949-59 文藝路線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