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中、美、蘇三國外交關係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毛澤東 文革 / 文化大革命
周恩來 紅衛兵
  資本主義
  中國共產黨

返回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展開後,中國的外交活動幾乎完全停頓。由於 紅衛兵 、造反派敵視外國人,而且曾經包圍英國、蘇聯駐北京使館,令中國在國際上十分孤立。

1969 年初,蘇聯在中蘇邊界挑起軍事衝突,試探中國在 文化大革命 的激烈震盪中,政局是否穩定、軍事實力是否仍然保持。以 毛澤東 周恩來 為首的中國黨政領導人,在面對強鄰壓境,外交孤立,仍然保持清醒,制止 紅衛兵 、造反派對外國的過激行動,修補同歐洲邦交國的關係,又迎戰入侵邊境的蘇軍,令蘇聯當局確知中國領導層仍然有效掌握黨、政、軍權力。

正當 文化大革命 進行得如火如荼, 資本主義 陣營的領袖美國正陷於越戰的泥沼中。 1968 、 1969 年,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民間期望從越南撤軍的呼聲越來越強大,美國的越戰幕後對手,其實是強大的蘇聯,假如美國沒法在外交上制衡蘇聯,根本沒可能擺脫越戰的困境。

1969 年 9 月初,蘇聯總理柯西金參加完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主席的葬禮後,應中國領導人的邀請過境北京,在北京首都機場與 周恩來 總理會談。中、蘇兩大共產國家的政治首腦公開會面,美國當局的判研,有可能是兩大共產國家試圖和解的信號。中蘇和解,對美國的處境十分不利。美國的政治家開始探討拉攏中國,制衡蘇聯的可能性。

1968 年底,以堅決反共著稱的尼克遜當選美國第 37 任總統, 1969 年 1 月 20 日 ,尼克遜在就職演說中提及:「我們尋求一個開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面,國家無論大小,她們的人民都不可以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隨後,他向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下達一個任務——探索與中國人改善關係的可能性。同年 7 月,美國政府宣佈放寬國民到中國旅行以及貿易的限制,同時停止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巡邏。 8 月 8 日 ,美國國務卿羅傑斯在澳洲坎培拉發表演說:「中國大陸終有一日會在亞洲及太平洋事務中起重要作用,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尋求打開往來渠道的一個原因。」不久,美國副國務卿發表講話表示:「美國同 中國共產黨 改善關係是符合我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一連串的信息,都表示美國新政府正在試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可能性。

1969 年 9 月,中、蘇兩國總理在北京首都機場會晤後,美國對於爭取與中國和解的願望更加強烈。 1970 年 2 月 18 日 ,尼克遜向國會提交對外政策報告,報告中有一段是這樣的:「中國人民是一個偉大的、生機勃勃的民族,不應繼續孤立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從長遠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七億以上人民的國家參與,要建立穩定的、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美國渴望同中國改善關係的信息已經十分直接。可惜,美國不久介入柬埔寨的政變,而且派兵進入柬埔寨,引致中國方面的嚴厲譴責。 1970 年 6 月,美軍從柬埔寨撤退,美國重新發出善意信號,試圖打破僵局,但是苦無接觸機會。
 
1960-69 中、美、蘇三國外交關係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