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事件
毛澤東 文化大革命/文革 抗日戰爭
江青 革命樣板戲  

返回

 

1963 年 6 月 5 日 ,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 35 個劇目中,大部分以農民革命,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窮人爭取解放等內容為題材。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後,全國各省各劇種紛紛改演現代戲,古裝戲、傳統劇目演出越來越少,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明確指示「寫人物,一定要寫工農兵的英雄事跡,一定要大寫特寫貧下中農中間的優秀人物」,表演藝術變成所謂階級爭鬥的工具。

1964 年 6 月,著名劇作家田漢,當時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並擔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在一次會議中被中央書記處書記康生當面公開批判:「 15 年來,基本上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田漢因此失勢,而工農兵擔當主角,革命鬥爭為題材的新戲劇,成為當時表演藝術的主流。

文化大革命 爆發後,幾乎所有電影、戲劇部被造反派指為「毒草」,同時,在 江青推動下,只有經由她監督改編的若干齣戲劇可以公開表演,這 8 齣 革命樣板戲 成為 文革 10 年期間,數億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最重要娛樂節目。

革命樣板戲 的特點,除了題材以歌頌工農兵革命為主外,還有所謂「三突出」。所謂三突出,即是江青所指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來;在主要人物當中,突出主要的中心人物來。」所有「中心人物」必定是「高大完美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簡稱「高、大、全」。高是指「具有高度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繼續革命的覺悟」,「美就美在他是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 毛澤東 思想武裝起來的新人。」其中代表的角色,有「智取威虎山」的主角楊子榮。

革命樣板戲 是一批高度政治化的戲劇作品,參加編撰的人員中亦有不少著名劇作家,不過只能夠在「革命」的掩飾下加入一些藝術元素,例如「紅燈記」經改編後,李奶奶「痛說革命家史」的念白同唱詞,有動人的感染力。

 
1970-79 八大樣板戲之藝術特色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