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政治
文化大革命

返回

 

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的香港經濟及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經濟方面,香港的工業生產己經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香港再不是單純的進出口商港,隨著工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被轉化為金錢利益,例如土地開發,例如各種專業資格,例如各種公共事業,都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但是當時香港殖民地政府欠缺透明度,政府的施政只是由港督及少數的官員所定,立法局大部分議員是政府高官,只有少數幾位非官守議員,當時的市政局亦只有少數幾位民選議員,市民的訴求甚少受到專重。有人認為,當時的香港殖民地政府,只是一個不受監督的「仁慈的獨裁者」。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大部分抱住「過客心理」,來到香港只是逃避共產黨主義,盡量找尋謀生賺錢的機會,希望有朝一日離開香港,絕少過問香港政治,所謂「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他們盡量避免和政府打交道,對政府官員畏之如虎,出現問題,最好私下解決。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的政局發展,特別 文化大革命 爆發後,大部分人認為重返家鄉己經不可能,只能夠以香港為家。

另一方面,戰後出生的新一代已經成長,陸續投身社會。他們的教育水平較高,或多或少受到 1966 、 67 年香港社會騷動,以及 70 年代初的學生運動影響,對社會的公平、政治的民主抱有期望。香港社會要求公平、公正,為民請命的呼聲越來越強。

1966 、 67 年香港社會騷動後,港英殖民地政府亦感受到壓力,開始檢討對香港管治的方式,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強政府和華人民眾的溝通,及降低華人民眾對殖民地政府的反感。在 1967 年社會騷動後,香港政府舉辦青年新潮舞會,成立民政司署, 70 年邀請教宗保祿六世訪港,邀請球王比利訪港, 1971 年舉辦香港節,年中宣佈實施強迫教育,此外透過傳媒製作,播放獅子山下等電視片集,務求增加市民對政府的歸屬感。

不過,市民對當時的香港政府最不滿的地方就是貪污猖獗,正如市政局首席民選議貝納祺在 1970 年 11 月 3 日 的市政局周年辯論會中指出:「香港政府並非民主政府,而是官僚政府,甚至可以說是半警察國家,本人對今日只知搜刮油水的香港政府感到深惡痛絕。除非港府馬上設法彌補,否則,下次香港發生騷動的時候,將不會獲得一如 1967 年時候,市民給予的支持。香港官員千萬不可以將香港當作賺錢搜刮之後,可以關門離開的地方。香港大多數市民並不富有,我們必須照顧他們的福利」。香港貪污問題,已經被公開揭出。
 
1970-79 香港廉政風暴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