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鄧小平 文化大革命/文革
毛澤東  

返回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大陸社會上普遍出現對政治、社會、文化的反思,對於文革時期,甚至解放以來所形成的思想戒律、禁忌提出懷疑、質詢,開始形成一股巨大的新思潮。

1978年5月,鄧小平所支持的改革派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後,中國文藝界亦開始進行「撥亂反正」,一大批曾經被文革造反派打擊、批判過的作家、編劇、導演等文藝工作者陸續恢復創作,由於中共中央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宣布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口號,因此文藝工作者可以無須堅持階級立場,可以選擇創作的題材,以及選擇表達的方式。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作家,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係50年代因「反右」等運動被批判的作家,重新回歸文壇,這些人中,包括艾青、汪曾祺、王蒙、張賢亮、劉賓雁、鄧友梅、邵燕祥、李國文、流沙河等,另一群作家是所謂「知青作家」,他們多數在文革前後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受到毛澤東的號召,上山下鄉,去到農村,邊疆插隊落戶,他們有部分人在文革期間開始寫作,文革結束後公開發表作品,這些作家中,有韓少功、張承志、賈平凹、王安憶、鄭義、梁曉聲、張抗抗、阿城、鐵凝等等。

作家恢復創作後,最先出現的是一批訴說痛苦經歷的作品。1978年8月,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成為一大批同類型作品的先驅,這些小說、散文、以「歷史記憶」的方式,描述主人翁所親身經歷的「歷史災難」,以及對歷史責任的思考,當時人稱之為傷痕文學。傷痕文學的代表作除了盧新華的「傷痕」外,影響比較大的有劉心武的「班主任」、孔捷生的「姻緣」、陳國凱的「我應該怎麼辦」、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
 
1970-79 傷痕文學(下)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