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組職
蔣經國 國民黨
李登輝 民進黨
郝柏村

返回

 

1988年1月,李登輝繼任總統以及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不久之後,正式擔任黨主席。當時台灣政壇,仍然由兩蔣時代元老重臣掌握黨、政、軍、特工、財經、外交等,李登輝黨內資歷比較淺,以前甚少參與黨政軍最高決策,因此不少評論家認為,李登輝只是過渡性人物。台灣有新聞媒體在88年1月底,以電話訪問方式調查民眾對李登輝的印象,有百分之七十二點八的受訪者選擇:「李登輝是一個穩健溫和的改革者」。由此可見,當時台灣絕大部分人,對李登輝所知甚少。 兩蔣時期的黨國元老之中,有所謂「一國五公」,所謂五公,是指行政院長俞國華,被視為「安國公」,總統府秘書長李煥,被視為「輔國公」,前副總統謝東閔,被視為「保國公」,蔣經國弟弟蔣偉國,被視為「定國公」,參謀總長郝柏村,被視為「鎮國公」。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流傳的傳聞,不足為據,但是可以反映李登輝的權力之路,有重重障礙。不過,李登輝並非甘心安分守己的人,況且,已經正式登上權位的頂峰,開始逐步運用手段,激化國民黨內各派系的矛盾,分化國民黨,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有學者認為,蔣經國執政之後,逐步將所有有可能擁有群眾基礎的政治人物排除出統治體系之外,因此蔣經國後期,國民黨高層只剩下一批唯命是從,小心謹慎的官僚,典型的政治人物如黃少谷、倪文亞、袁守謙、嚴家淦等等。李登輝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中,長期忍耐、抑制,最後脫穎而出。但他只是一名技術官僚,掌權之後,處事專橫,加上性格固執猜疑,因此經常使用非常手段對付權力競爭者,甚至借用反對黨民進黨的力量,推動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實踐個人的「使命感」,結果,加深了台灣內部的矛盾,引致島內政局不穩定。有人懷疑,李登輝打着中華民國旗號,打着國民黨招牌,瓦解國民黨,將中華民國改變為「台灣共和國」。

 
1980-89 李登輝權力之路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