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建築

長城

返回

 

「河殤」電視片播出之後,得到不少新一代知識分子的讚揚。一部分的正面意見認為:「河殤」在內容提出對歷史文化的反思,在結構上以古今中外對照,有力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在自我陶醉,抱殘守缺式心情之中,自我封閉,因而帶來嚴重後果。1840年,被大英帝國炮艦轟開缺口之後,古老的中國陷入重重困境。河殤片集以雄勁、流暢而具有較大說服力的解說詞,以層層剝筍式剖析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上升與衰敗,積極與消極的作用。「河殤」片集對古老的長城作出與別不同的評價,片中指出,長城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光榮,亦都是中華民族發展與進步沉重而巨大的絆腳石。長城代表了古代中國的城牆文化、退縮、保守。黃河所代表的黃土農業文明,在近代歐洲的工商業文明衝擊之下,顯得衰敗落後,處於被動,成為中國求富求強的負擔。河殤將未來中國的希望,寄托於蔚藍色的海洋,中國人要向前發展,必需面向海洋。

對河殤片集的負面批評,亦非常嚴厲,有一些學者認為,河殤不僅是一部反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而且是一部嚴重自我菲薄的歷史虛無主義作品。這種言論傳入中南海,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向胡啟立施壓,下令停播及停止報刊討論。撰稿人之一王魯湘表示:我們現在對西方文化總是處於守勢,似乎中國文化已陷入了困境,靠強調民族輝煌的過去,抵擋不住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應該採取攻勢,迎接這種文化,我相信中國人還有這點消化能力,決不會吸收了外來文化而變成歐洲人。中華民族的實體是無法消滅的,反而會因此獲得動力而新生。

 
電視片河殤(下)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