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令夜光杯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這種以玉石琢成的名貴酒杯為古代朝廷貢品,甘肅一帶多處地方均有生產,並以酒泉所產最為聞名。
後人托名東方朔而撰寫的《海內十洲記》裏有一段關於「夜光常滿杯」的文字記述,奇幻而有趣:「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
夜光杯的製作過程複雜,需經三十多重工序。先選取來自祁連山老山、新山及河流的玉料(以老山玉質最佳),根據酒杯的大小尺寸切成不同圓柱體以製作毛坯,之後切削、精磨成為夜光杯雛型,經掏膛後酒杯便基本成形,最後再經細磨、沖、碾、拓、拋光、燙蠟等十多項工序始製成晶瑩剔透的夜光杯。
夜光杯之所以得名,因其薄如紙、亮似鏡的杯壁具反光作用,倒進酒液後,杯壁與酒色相映生輝,閃閃發亮,故而得名。除了外型美觀,杯薄如紙具透光作用,據說產自祁連山的夜光杯原材料墨玉含游離鐵,其弱磁性可軟化水質,並可令水滿而不易溢出,為天然玉杯中的精品。
 |
61歲的黃越肅師父於酒泉土生土長,20歲開始跟隨村內老藝人學習夜光杯雕這門技術,2006年成為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問到閱玉無數的黃老師怎樣才算一塊好玉石,他答道:「顏色翠綠剔透,表面沒有太多裂紋的,就是一塊好玉石。」從前沒有機器協助,一切工程包括以細砂打磨杯身都只得靠一雙手來完成,黃師父說自己雙手因而變得相當粗糙。
四十年來不斷切玉再琢成夜光杯,現時身為傳承人,黃師父深感有需要將技藝傳承下去,並嘗試把技術傳給女兒;縱使繼續傳承的過程或許不容易,他表示仍會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