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戲為流行於我國西北五省區的民間小戲曲,據說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新疆曲子戲、寧夏曲子戲等。
敦煌曲子戲的唱腔屬聯腔體,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演出形式包括舞臺表演與地攤坐唱兩種,前者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為當地方言,旦角演出需「扭得歡,走得漂」,丑角則要幽默詼諧,滑稽伶俐。而地攤坐唱則稱為「清唱」,沒有場地限制,亦不需服裝道具,只要求演出者嗓音好、唱得准、曲調多。
敦煌曲子戲內容題材廣泛,包括了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是研究敦煌地區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和習俗禮儀等方面的生動、珍貴資料。隨着社會與娛樂方式的轉變,這項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現時仍然從事此戲種的藝人僅餘十多人,並多為花甲老翁。
 |
現年71歲的肖德金小時候於村內學習敦煌曲子戲,於2009年獲選為這項藝術的傳承人。
他與妻子均熱愛唱曲子戲,閒時在家中夫妻合唱,有時又與子女合演。性情開朗的肖師父目前仍活躍於村內自發的音樂組織「自樂班」裏,不時與鄰居、村民唱歌、表演,熱鬧非常。
有見近年政府着手整理敦煌曲子詞、敦煌曲子戲劇本,肖師父相信這些文字整理和紀錄對曲子戲的傳承會有所幫助。
其技法便得以繼續流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