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羅永生、邱逸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專頁<藝文一格> |
|
1943年11月,赫魯曉夫隨蘇軍收復基輔。不久後,赫魯曉夫獲任命為烏克蘭人民委員會主席,繼續擔任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集烏克蘭黨政大權於一身。整場二次大戰中,烏克蘭喪失大約530萬人,16萬個工業企業單位和28萬個集體農莊被摧毀。赫魯曉夫重返烏克蘭後,致力於重新加強黨的控制,重建集體農莊,發展經濟。到1945年10月,烏克蘭的煤炭產量已恢復到戰前的40%,鋼為23%,生鐵30%,錳54%,有4000多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3000多個手工合作社恢復生產。
另一方面,赫魯曉夫亦按史太林的指示,在西烏克蘭地區推行農業集體化,卻引起當地人民不滿,若干激進份子加入武裝民族主義游擊隊,以對抗蘇聯的管治。
|
主持人:羅永生、邱逸
|
赫魯曉夫生於沙皇時代俄羅斯帝國庫爾斯克省,一個名為卡里諾夫卡的農村,即是今天俄羅斯境內靠近烏克蘭東部頓巴斯一帶,父母親都是貧苦農民。赫魯曉夫在卡里諾夫卡接受過四年教育,他的老師麗迪婭.舍甫琴科讓他接觸到了一些沙俄時代違禁書籍。在這位老師的啟蒙下,赫魯曉夫的政治覺悟逐漸萌芽,懂得社會充斥着不公,並開始抵制自幼所受的宗教影響。可是,赫魯曉夫家庭的經濟狀況太差,使他不得不離開學校。
1908年,赫魯曉夫的父親毅然離開了故土,領著全家人來到了頓巴斯礦區的尤索夫卡,即今日烏克蘭頓涅茨克謀求生計。從此赫魯曉夫便視頓巴斯為故鄉,他的一生亦與烏克蘭結下不解之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