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5/03/2023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沒有足夠的數碼素養或會影響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權利

*標題由編輯所加

大哥﹕

早前與你談起近期城中熱話,ChatGPT對教育方面的影響時,你問這方面的科技發展與我近年在數碼素養的研究,特別是有關如何應對數碼鴻溝的方案會否有所影響。你這個提問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會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討論時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點香港學生在數碼鴻溝方面的狀況及其影響,並和你探討一下個人對你提出有關AI問題的一些思考。

數碼素養是指生活於數碼世代必需的能力和價值取向,以保證個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數碼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個方面:1)處理資訊和數據;2)交流協作;3)數碼創作;4)數碼安全;和5)利用數碼科技解決各種難題。我們必需留意的是:只學會使用電腦編程等技術性操作,未必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數碼素養,而是需要通過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種解難活動才可培養出來。

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在2016年底開展一項名為「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的追蹤研究,為期五年。其重點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麼因素影響其發展。為了進行這項目,團隊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是開發能夠比較從8歲至18歲兒童到青少年的數碼素養評估工具,這套工具的成功研發亦是我們團隊在國際範疇創新性的學術成果之一。

這項目的第一次數據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對象是該學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學生。當時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許多其他國家地區一樣,數碼工具在日常非電腦科技科以外的教學活動中不常使用。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整體的數碼素養水平不高,小三學生水平明顯比中學生低,但中三學生的水平只是略高於中一學生,並且沒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分別。最令我們驚訝的是學校之間及同一所學校內數碼素養表現的巨大差異程度。最極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當中,有一半的能力較另一所中學的75%中三學生的表現為佳。

我們同時亦發現學生的數碼能力與數碼福祉有著正面關連。我們的研究發現,數碼能力表現較好的學生,更具信心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及較少出現上網成癮的問題,而表現較差者則較可能遇到網絡欺凌及因網上活動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另外,我們發現學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數碼工具,例如平板電腦、手提或桌面電腦,與他們的數碼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

在疫情期間,由於學校停課,老師和學生更依賴網上學習。上述研究結果所揭示的數碼鴻溝顯然會對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和福祉帶來更嚴重的影響。因此,當研究結果在2020年四月發表時,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數據為基礎訂定支援學生、家庭、及學校有效面對疫下新常態的目標。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對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學校、教育局及社會上不同團體都急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大屏幕設備。從2021年的追蹤研究結果中,我們亦很高興見到絕大部份在2019年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都已經有合適的設備,並且能在這兩年期間追回已落後了的數碼素養水平。對於那極少數仍然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他們的數碼素養水平卻比前更為落後。

 

項目團隊從2019年起,每年都對香港中小學生的數碼公民素養進行一次數據收集。連續四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疫情期間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齡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數學生的數碼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內部和學校之間存在的數碼素養鴻溝更是日益嚴重,並且不斷擴大。這結果是令人非常憂慮,因為數碼素養不但對網上學習有積極貢獻,我們的研究並且發現它是抵禦網絡成癮和網絡欺凌經歷等在線風險的保護因素,從而減低學生由於各種網上活動而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 

電子工具是雙刃劍,工具本身不能決定其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數碼公民素養呢?為的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素養,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權利,包括簡單的網上預約服務、許多網上學習和娛樂機會等,有機會失去許多就業機會,並容易成為網絡行騙、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區塊鏈、元宇宙等的出現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統、新的金融及商業和非商業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動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急速發展,為我們在資料搜尋、選擇、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書寫和創作均提供迄今為止最強勁的支撐工具。但是,人類要能適當駕馭和使用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們支配,因此對公民的數碼能力提出了新的內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養,又稱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現時許多的基本專業服務和重複性的腦力勞動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沒有適應新要求下的數碼能力的人,不單會在生活、就業各方面遇到困難,還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環境下的公民權利。因此,我們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數碼素養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法,確保香港的基礎教育能夠為孩子的未來作充足的準備。

除了課程和教學法外,我們還需要為有關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師和學校領導層、輔導員、家長、與教育工作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等,提供適切的輔助和專業發展的機會,以及繼續評估對學生學習及福祉的影響,才能打造一個為未來作好準備的教育系統的基礎。 

大哥,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見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見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後有機會和你詳談。

 

羅陸慧英

2023年3月25日

25/03/2023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希望政府檢視機制 迅速回應及預防虐兒個案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Candy: 

四年的時光很快過去了!回想2018年初,我就兒童被虐致死事件在信中與妳探討有關預防虐兒的建議措施。經過政府跨部門的努力、非政府機構及持份者的倡議和協作,當中有部份行政措施已見改善,例如:幼稚園在學生連續七天缺課或在可疑情況下或因家庭問題而缺課便須通報、學前單位社工服務先導計劃已恆常化、加強中小學社工人手,以及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多專業合作程序指引在2020年4月實施,為專業同工在保護兒童及處理懷疑虐兒事件上提供較全面和清晰的指引。當然,政府還需要持續檢討及評估相關行政措施的執行情況,以便適時作出優化。 

遺憾的是近日又再出現一宗五歲男童懷疑被親人虐待致死的事件,實在令人痛心。看來香港現行的法例、政策、機制和服務仍有漏洞,未足以保障脆弱和易受傷害的兒童。政府、學校、機構及持份者必須加大力度,擴大和完善對兒童的保護網。 

自2020年開始,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對經濟、社會、民生、精神健康等均造成巨大影響,基層家庭及弱勢兒童所承受的挑戰和壓力就更嚴峻。我希望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於預防虐兒服務方面,尤其嬰幼兒家庭探訪項目;透過家訪可觀察到家居安全問題、家長及照顧者照料嬰幼兒的狀況,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目的是及早為危機家庭提供適時和適切的支援。該些家長大多面對著經濟困難、情緒困擾、婚姻危機、獨力照顧孩子、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支持網絡薄弱等問題。若他們能及時獲得專業介入,社工的支援來處理眼前問題,協助其渡過難關,相信虐兒危機也會減低。政府及服務機構需要多做社區教育及宣傳預防服務,讓家庭明白遇到逆境時,若單靠自身能力未能解決困難的話,便要從適當途徑求助。 

對於一些隱藏在社區的危機家庭,親友和鄰居在保護兒童方面的角色尤其重要,他們有機會較快察覺到問題,例如:兒童身上有可疑損傷或瘀傷、兒童行為情緒異常、家長情緒不穩等。發現有異樣,就要多加關注,儘可能鼓勵他們尋求協助。若懷疑兒童受虐或情況危急,便應通報相關部門及警方。 

根據社署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的統計報告,約三成受虐兒童是有特殊需要或殘障的情況。在我們的輔導工作裡,也有約三成家庭的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在疫情和社交隔離措施下,他們的處境更為艱難。我期望當局正視這些兒童及照顧者的困難和需要,增撥資源在輪候評估、學習、培訓、融入社會、精神健康等層面加強支援這類家庭。 

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機制已進入立法階段了,政府工作小組亦已就強制舉報的推行細節作出建議,現正進行業界諮詢。我希望政府在收集意見後,就舉報準則、舉報渠道及時限、保障舉報者措施、推行細節等制定出明確清晰的規定,並且為專業人士提供適當、定期及持續培訓,以便完成立法工作和提高專業人士及早識別和處理懷疑虐兒個案的能力,使機制能充分發揮效用。此外,法律改革委員會於2021年9月已就「沒有保護罪」發表最終報告書,建議訂立新罪行,在悲劇發生前提供預防和早期介入之動力。我也期望工作小組能順利推展及落實是項建議。 

報導指出,今次事件中的男童身體有不少新舊傷痕,顯示他可能曾被親人施以體罰。體罰絕不是有效的管教方法,而且有機會隨著時間不知不覺地升級至暴力水平,造成兒童身心健康受損,甚至死亡。即使沒有出現嚴重後果,也會破壞親子關係,兒童亦有可能學到以暴易暴,長大後甚至成為施虐者,禍延下一代。防止虐待兒童會於2019年曾進行《兒童及家長體罰經驗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六成半童年時有遭受體罰經驗的家長在長大後亦使用體罰管教子女;接近七成的兒童及家長表示體罰為他們帶來負面影響,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及身心傷害;八成家長都希望學習正面管教方法來取代體罰。現時全球有63個國家或地方已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當中不乏東南亞國家,日本和韓國均在其國內發生嚴重虐兒事件後,分別於2020年及2021年通過立法。法律是保護兒童的基線,希望香港不久將來也能通過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 

2005年,衛生署、醫管局、教育局及社署合作推行「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學前機構教師如發現學童有健康、發展、行為或學習問題,可轉介他們到母嬰健康院作進一步評估並提供適當治療、訓練和支援。教師若發現學童有明顯家庭問題,則轉介他們到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接受輔導服務。這項計劃已推行了十多年,具有及早辨識和介入危機家庭的作用,希望政府就計劃的實際運作和成效進行檢討,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或加強。 

至於兒童死亡個案檢討,目前檢討程序需時,報告在事故發生數年後才發布,而檢討委員會的建議又多是教育性質。希望政府檢視有關機制的成效,使能迅速地對個案作出適時回應和制訂預防策略。除了死亡個案,嚴重的虐兒個案亦須作即時檢討及回應,避免同類情況演變致無可挽救的地步。 

適逢今日是中秋節,我祝願您和所有的家庭健康快樂、團團圓圓!我亦想寄語家長「毋忘初心」,回想在孩子誕生時您對他們的許願,不就是期望他們平安、健康、快樂嗎?願家長在陪伴子女成長的路上,重新思考幸福孩子的定義。我們一起繼續為兒童的福祉努力吧!
 

Donna

2022年9月10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0/09/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