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新手媽媽:
恭喜你做媽咪了!做媽媽的路上會有一些挑戰,但是不用怕,有很多人願意陪伴你走這條路。
有些人以為照顧寶寶和餵哺母乳是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其實這是誤解。近年,香港有越多越多公司,商場、餐廳、以至公共場所,都變得嬰兒友善。社會上亦有越來越多資源,教導爸爸、親朋好友、 上司同事,如何用不同方法,幫助媽媽。 所以媽媽的育兒之路,絕不孤單。
相信不少香港媽媽在育兒路上,普遍都會面臨一些挑戰。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困難,先不需要怪責自己。
根據衞生署「2023年母乳餵哺調查」顯示,有部分媽媽對餵哺母乳有不少疑問,或者覺得自己掌握不到餵奶技巧,有些則認為家庭成員的支持不足,亦有不少媽媽在生育後會選擇重返職場,感到工作間的支持不足。
事實上,媽媽要平衡育兒和個人工作,實在不容易。所幸香港政府和不少公司,近年有不少「招數」幫助媽媽,例如現時職場上有「有薪產假」。在2020年,香港的法定有薪產假由10週增至14週。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及護理學院的研究, 延長有薪產假有助減少媽媽產後憂鬱的症狀,及減少新手媽媽的情緒干擾。即使只是稍微延長有薪產假,對媽媽的心理健康也有顯著益處。延長產假後分娩的媽媽更大機會重返職場,而不是辭職或者成為全職媽媽。
雖然延長產假帶來正面影響,但我們明白香港媽媽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不容忽視,需要更多幫助。我們建議政策制訂者應考慮將有薪產假延長至符合國際標準,以進一步改善在職媽媽的心理健康,保留女性勞動力。
另外,媽媽如果選擇回歸職場後持續餵哺母乳,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定時泵奶,以維持奶量,同時避免塞奶。泵出的母乳需要冷藏,讓你下班後帶回家給寶寶。
我們鼓勵你,主動、提前找僱主坐下來談一談,讓他們了解你的需要,商討工作時間,例如一天內提供兩次泵奶時間,每次半小時。為期最少一年。提前詢問可否使用公司設備:例如要使用雪櫃,冷藏母乳。有穩定電源,為奶泵充電。
提前與僱主商討的好處是,萬一公司未夠提供設備,你都有足夠時間預先準備冰袋、充電器等物品,讓自己安心育兒,減低壓力。
我們明白部分媽媽未必有獨立辦公室,公司亦未必有足夠空間增設獨立育嬰間,但媽媽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續泵奶,不需要立即放棄餵哺母乳。例如靈活運用房間,或者使用屏風、圍板、窗簾,臨時創造一個私穩度高的空間,安心泵奶。
你可能會擔心,萬一公司連臨時泵奶的空間都沒有,怎麼辦?如果在假日需要外出,寶寶突然肚餓,需要餵奶,或者換片,又怎麼辦?不用怕。
現時,越來越多商場和機構都增設了育嬰室,媽媽可以安心餵哺、泵奶、換片等。為了方便媽媽外出時可以隨時隨餵哺和照顧寶寶,香港大學護理學院研發了「母乳GPS」手機應用程式。
你可以搜尋全港所有母乳餵哺設施及母乳友善場所,並可以按個人需要及喜好,尋找最接近自己的設施。場所包括商場、店舖、食肆、公共交通工具、醫院及診所、商業及政府樓宇、社區設施等。資料庫紀錄了超過六百個設施和場所,而我們亦持續更新資料。
另外,程式設有一個上載資料的功能,用家如果發現新的設施,或者原有設施的開放時間改變,可以上載最新相片和資訊。我們的團隊會更新資料庫,集合所有用家和公眾的力量,提供最全面的支援,讓媽媽的育兒之路走得更暢順。
除了搜尋設施的功能外,此程式亦包含「嬰兒成長日誌」功能,讓你記錄日常照顧寶寶的不同範疇,包括餵食、泵奶、換片、睡眠,以及嬰幼兒的發育進度。
母乳GPS程式由推出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五千次下載。此程式完全免費,歡迎所有媽媽使用。其實除了媽媽,我們亦非常鼓勵和歡迎所有家庭成員,以及公眾下載此程式。例如明天媽媽你將會出門,你可以邀請親朋戚友幫忙計劃行程,預先查詢目的地附近的育嬰室,或者揀選母乳友善餐廳。
為了讓媽媽無論去到哪兒都可以安心餵哺,我們持續向公司和機構提供免費員工培訓,讓他們了解母乳媽媽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實際協助。
過去數年,已有超過50間機構完成培訓,成為母乳友善場所。媽媽可以在母乳GPS上找到這些商場和餐廳。這些機構的員工都樂於為你提供協助,讓你出門更放心。
我們過去接觸過很多媽媽,明白她們對育兒和餵哺母乳有很多疑問。媽媽不用擔心,我們全力支持你。香港大學護理學院每月定期舉辦免費網上母乳工作坊,由護士和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示範正確餵哺技巧,分享如果何預備回歸職場,即場解答你的疑問。我們亦非常歡迎你邀請丈夫、家人一起出席,讓他們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幫助你。
這個工作坊至今已有超過3200位孕婦和母乳媽媽參加,有媽媽不止參加一次,亦有不少爸爸和奶奶一起參與。
我們每星期亦會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網站分享餵哺小貼士,和最新的學術研究結果。歡迎你搜尋「母乳GPS」,Follow我們,即時收到最新資訊。
我們樂意和所有媽媽同行。由懷孕、餵哺的路上,希望媽媽不會孤單。我們亦希望借此機會,向媽媽以外的聽眾呼籲,大家一起支持媽媽和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共建一個嬰兒友善、母乳友善的社區。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
駱月雲教授
2025年1月18日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親愛的女兒靖忻:
去年妳剛過六歲生日不久,便突然收到太婆離世的消息,那是妳第一次經歷親人的死亡。當我帶妳到靈堂向太婆告別的時候,確實很擔心妳的情緒。幸好有信仰令妳比較容易接受,妳平靜地問我:「太婆是否在天堂等待我們?」回想起來,遺憾我不早些教導妳怎樣應對離別與死亡。我並非對此話題有避忌,而是不知如何展開討論,讓妳明白。
若非近年MWYO青年辦公室推動生死教育項目,我並不意會到自小練習失去的重要性。事實上,海外研究指出及早提供適當的生死教育,有助青少年以積極和正向的態度生活,提升生命的意義和滿意度;增加同理心,多關心和善待別人;紓緩對死亡的負面情緒,減少焦慮。相反缺乏適當的生死教育,可能引致抑鬱和焦慮,甚至出現自殘、自殺或他殺等情況。
或許加強生死教育是能夠減少青少年罹患情緒病和自殺的政策措施之一,但是香港的生死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MWYO聯同香港生死學協會,透過問卷了解中學生對生死的看法,並以對話模式探討離別、死亡及生命意義。我們在兩間中學共收到277份問卷,以及與26位學生對話。
問卷發現部分學生對生活感到無意義,對死亡有較強烈的恐懼和擔憂。值得留意的是,分析發現心理健康和生命意義兩者有關連,當學生心理健康自評分數越低,生命意義平均分越低。我們相信,如引導學生對生命有正向思維,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反之亦然。
我們亦從對話活動觀察到學生藉着探討離別和死亡去反思生命,例如有學生覺得:「生命係好重要嘅嘢,唔知道會唔會有第二次,唔知佢嘅長短。唯一知道嘅係喺生命當中體會唔同嘅嘢,就好似幫助別人,即係將我學到嘅嘢儘量去幫佢哋。」除了關心別人,學生亦表示:「最想做自己鍾意嘅嘢⋯⋯我想活出自己,活得精彩。」也有學生分享:「現階段想學業有進步,有自己嘅目標去完成⋯⋯而有健康嘅身體先可以學習。」在維持健康方面,有同學坦承:「成日通宵⋯⋯喺個過程都儘量休息下,唔好做殘個身體。」更有學生答應:「要孝順父母,每個月抽啲時間陪下佢哋,等佢哋唔好咁孤獨。」
參與此項目的老師非常認同生死教育的重要性,既然無法避免死亡,便應該提早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可惜學校的人力和資源不足,老師也不善於教授生死題目。加上議題不受社會重視,政府及其他機構的相關資助甚少。我們在九月發表《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整理問卷結果、對話效果,以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 教育局應修訂《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內容,加強離別以至死亡的元素;並制訂指引,涵蓋更多元、互動、深入探討生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待社會接受程度更高之時,可將生命教育改為生死教育;
二) 為有意推行生死教育的老師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形式可先以工作坊或講座開始,由政府資助專業團體舉辦。政府更可資助大專院校增設生死教育課程,讓準老師選修;
三) 現時由政府或其他團體推出的相關資助項目,可將內容和範圍由生命教育擴展至生死教育,讓學校和專業團體可申請。例如「優質教育基金」可增加生死教育為優先考慮主題,或在現有「正面價值觀」主題下明確包括生死課題。
我們留意到政府近年致力培育青少年的正向思维,而生死教育正正可以加強他們的正向思維,並提升其精神健康,故此希望政府能採納建議。
其後我們於10月舉辦為期四天的公眾活動《練習失去-生死教育展覽》,目的是透過工作坊讓前線老師和社工認識坊間一些推動生死教育的項目,以帶入日常工作中和青少年一起討論生命價值;透過展覽、導賞團、十多份關於失去的分享作品,讓公眾明白失去和死亡的話題並不是忌諱,大家可以公開地處理自己的哀傷。有時候把心底話說出來,更能夠紓緩傷痛,以致減少治癒時間。
多謝靖忻在展覽的其中一天擔任小義工。我亦趁機與妳分享,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會經歷失去,無論是身邊的人或事物。妳會感到傷心和憤怒,但同時學懂珍惜。記得在場有一位媽媽一直聆聽我們的對話,更問我應怎樣教導小朋友面對失去?我告訴她,小朋友總會試過不見了心愛的擦膠、幼稚園畢業後和同學分別,甚至家裏的植物枯萎了。作為家長,我們要打破所謂的禁忌,把握機會由淺入深與小朋友討論發生的事、關心他們的感受、陪伴其練習失去。
阿女,上星期臨睡前,妳忽然問我為何人會死亡?我即時的反應是很理性地回答妳:「人的身體會因為生病、意外、年老等原因不再發揮功能,醫生也幫不了忙。」想不到妳竟然回應:「還有的是天父希望我們知道人的時間有限,故此要更加愛錫爸爸媽媽,對同學好些。」我很欣慰,我們家的生死教育已經開始了。
愛妳的母親上
2024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