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開拓文字新國度 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

    簡介

    GIST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節目簡介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Podcast 收聽或訂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lang=zh-CN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13/04/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獨立書店似顏繪》|嘉賓︰潘德恩(作者/插畫)

     
    【開卷樂】《獨立書店似顏繪》-相信閱讀的能力


    「書業利潤微薄,如果想發大財,應不會去開書店吧!會成為書店店主的人,總是相信閱讀的力量,有些使命想達成,有些信念想傳遞。」自由插畫師兼文字工作者潘德恩如是說。

    潘德恩自小愛逛書店,她曾任記者,在採訪新書發佈會、訪問作家前,也愛到書店搜集資料。及後潘德恩因參與書籍出版學徒訓練課程,啟發她以「似顏繪」記錄書店面貌。「似顏繪」一詞取自日文漢字,意指以速繪形式畫出人的輪廓神韻。於是潘德恩開始繪製書店的模樣,並訪問店長,甚至親身到書店實習,以各種形式深入探討十間港澳在地的獨立書店面貌後,出版了《獨立書店似顏繪》一書。

    香港寸金尺土,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店長們都絞盡腦汁,善用空間。潘德恩在每章甫開首便細緻地描繪書店空間設計俯視圖,附帶書架擺放、小擺設在書店所包含的意義等,更有室內設計師對該書店建築空間的評論,拆解書店空間佈局。潘德恩以愛書人角度寫書店,與室內設計師的專業角度分析,相輔相承。

    除了空間,「時間」對捉住書店神韻的記錄也尤其重要,因此作者詳列書店的地址、店長、營業月份,以至她自己到書店實習、作空間記錄和訪問的月份,予讀者由空間到時間有一概念。書店的呎數、藏書量、書種,哪些書暢銷、哪些盡量少入,依據各個書店店長風格各有相異。店長信念和行事作風透過入書、擺位等呈現顧客眼前。潘德恩亦加入了個人感覺和「熟客眼中的書店」的第三身角度,記下了眾人與書店的互動。

    開書店有多種可能性,一人或多人經營,銷售文史哲書籍以至漫畫等。在「七分一書店計劃」中,業主同意以平租方式邀請七個素人進行為期六個月經營書店的實驗,用創意發掘書店的可能性;「紙本分格」店主憑對漫畫的熱誠,犧牲個人時間也要對顧客進行一對一漫畫諮詢和推薦服務。

    潘德恩認為書店不單是商業性賣書,亦能承擔公民社會教育的責任。書店設置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在「豬肉台」上擺放的是城市人關心的書籍,如「獵人書店」設有情緒創傷櫃,反映社會部份讀者的渴求。「神話書店」專門選購歷史書,在史書櫃設有「近代史多角度,歷史不是只有一種解讀」的分類。

    《獨立書店似顏繪》由籌備到出版只一年多,書中記錄的十間書店中,數間已經結業。然而,書店交替有時,你方唱罷我登場,又會有人願意繼續嘗試經營新書店。潘德恩言:「書店總會有人排除萬難會去開,這似乎是時代需要,當世界變化越快,大家會有不了解地方,越來越多人想透過閱讀去理解瞬息萬變的變化。書店的誕生源於大家想理解社會的慾望。」書中也記下店主的經營心得,希望作為後起店主的參考。

    記錄書店就如同反映時代面貌。潘德恩提及,上一本記錄香港獨立書店的書,是周家盈於2021年撰寫的《書店有時》,《獨立書店似顏繪》正好續補了2021年後的變化,如作者自序中言:「在這動蕩時代,改變大抵會越變越劇烈,我期望未來有更多人能一起動筆,記錄曾邂逅過的、屬於某一刻的書店。讓這些書店的存在,能一直被我們牢牢的記在心上。」

    13/04/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預告

    UPCOMING

    重溫

    CATCHUP
    02 - 04
    2024
    香港電台第二台

    13/04/2024

    06/04/2024

    30/03/2024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17/02/2024

    10/02/2024

    X

    《丁衍庸的後半生》(下)| 嘉賓︰徐志宇(作者)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

    '
    【開卷樂】《丁衍庸的後半生》-中西藝術的結晶


    丁衍庸(丁公)1956年受時任新亞書院校長錢穆邀請,與陳士文共同創辦藝術科,可算是現時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開山始祖」。上回提介紹了丁公的學生徐志宇所寫的《丁衍庸的後半生》一書,講述丁衍庸的生平及對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貢獻,今回會詳細講述丁公的教學和創作風格。


    教畫、傳畫

    丁公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一面示範繪畫,一面能同時改畫,一節課中畫二三十幅作品亦作等閒。徐志宇憶述丁公教油畫不帶任何畫具,隨手從學生的油畫箱拿起畫筆便能短時間內完成六呎乘四呎油畫〈浴罷〉,可見他創作力與執行力之強。另一幅〈牛頭馬面〉原來是丁公在課堂上畫完鍾馗後,一個學生「口多多」說不如畫牛頭馬面,丁公聽了便即席揮毫,更在畫中題了首打油詩,這幅畫成為了今日香港藝術館的館藏。

    丁公的畫受到不少收藏家青睞,且有價有市,但丁公從不吝嗇自己的畫作,常將之送予學生和朋友。他更認為現時的畫作總比舊時的好,因此不時在舊畫上蓋上新畫,。當年丁公出席香港電台節目時,大方地將畫作送贈給新相識的節目編導。徐志宇憶述,丁公自知早年在內地生活時的畫作絕無僅有,來到香港後,希望透過他人「留」畫「傳」畫。「這麼自由的地方,他的創作完全沒有受別人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他想畫甚麼就甚麼,如何創作就如何創作,造就他的藝術成就。」丁公在香港創作的傳世畫作成千上萬,不少學生也收藏了丁公的國畫。


    中西結合獨特之處

    丁衍庸年輕時赴日學習西方畫技,線條勾畫刻印在他腦海中。然而,丁公並沒有受西方流派主導他的藝術風格,反而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除了水墨畫和油畫,丁公還鑽研篆刻、書法等藝術,上課時還會帶上自家製的篆刻印。觀賞丁公畫作時,可見其西方油畫中有中國水墨的形態,徐志宇形容丁公在油畫之中加入大量中國藝術元素,把象徵中國藝術的文字及符號放入畫中。

    外籍學者李克曼教授在1969年發表的文章,指中西畫法對於中國近代畫家來說,是極難解決的矛盾,但丁公卻是例外,「其油畫與中國畫,雖然工具有所差別;但在造型與意境上,卻能自然地一樣的表現其中國藝術家獨有的性格」。丁公能夠取各家之長,將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特色結合,為其他藝術家所借鑑。
    '

    香港電台第二台

    27/05/2023 - 足本 Full (HKT 21:3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