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小節》南區 - 探索鴨脷洲大街現存支撐漁業痕跡
鴨脷洲過去是漁民生活及補給的重要地點,島上有各式支援漁民的行業,有商店售賣釣魚及漁船用具,亦有賣糧食及生活器具等等的行業。至今日漁業在香港日漸式微,鴨脷洲亦不斷城市化,但仍可以從一些僅存的老店,回首昔日鴨脷洲的面貌。我們跟隨文化大使探訪老店,認識鴨脷洲的變遷。
Tag:
區區小節
南區
地區議題
本地遊
傳統文化
蔡雪兒
第一百六十四集
《財經向前看》
買樓是不少人一生中最大買賣,辛辛苦苦儲錢買樓,都是想住得舒服安樂,所以無論是買一手還是二手樓,驗樓這個程序都不容忽視,最好入伙前解決隱藏問題,而作為新樓業主,睇樓時有甚麼要注意?今日我們就找來剛剛收新樓的業主,一起看看交樓質素。
《日常攝影步道》彳亍而行(北角、筲箕灣及石澳)
北角一帶是香港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保留了不少老香港的生活。 今集《日常攝影步道》就會遊走北角、筲箕灣及石澳一帶,紀錄未被歷史湮沒的日常。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Ladies Run 少數族裔女性跑起來
在某些國家,基於文化或宗教理由,婦女於公共場所跑步被視為禁忌。Ladies Run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資助,旨在招募不同種族的女生和婦女,配對本地華裔婦女,一同接受跑步訓練,以促進社會共融和提倡多元文化。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參加者會學習跑步技巧及如何增強身體的力量以促進健康。少數族裔婦女及本地華裔婦女亦會在跑道上和日常生活中與伙伴互相支持。
《區區小節》元朗區 - 錦田江夏圍過去的歷史及將來建設過渡性房屋
錦田江夏圍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僑鄉大屋,亦是三級歷史建築。最近業主決定將建築物保育復修,同時將附近土地交由慈善團體發展過渡性房屋。我們跟隨建築師去江夏圍,了解建築物反映的文化歷史,亦會訪問曾於江夏圍大宅居住的章國明導演,了解他童年生活經歷。江夏圍過渡性房屋發展計劃是現時最大型的同類項目,負責營運的博愛醫院會講述項目的獨特之處。
《原來係咁》「樓長」計劃
香港聖公會竹園馬田法政牧師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在黃大仙竹園南北邨、鵬程苑、翠竹花園及盈福苑內編織「長者社區互助網絡」,招募及培訓社區人士成為「樓長」,並凝聚不同年齡,階層及背景的居民,持續關注及支援區內長者的情緒健康需要,構建一個快樂,正向和共融的社區。計劃提升居民對情緒健康的關注,透過「樓長」建立緊密鄰里網絡﹐及加強社區內多元化及跨界別協作,推動樓長、地區團體及社區人士的跨界別協作,建立「竹園長者網絡關注平台」及轉介機制共同建立支援社區接納與互助文化。
《區區小節》荃灣區 - 鄰里關係研究所
今日的荃灣是一個堅離地的六度空間,論天橋的數目已列入世界記錄,也曾經是工商業並重,紗織廠食品廠林立,居民自給自足的社區。關於共享鄰里空間,鄰里關係研員將帶主持進入這個新舊交替的社區,尋覓開放空間的可能性,並透過鄰里活力工作坊,帶動社區關係及共創氣氛。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聲音與文學對話
遊走人聲鼎沸的深水埗,從陋巷至街市、從食肆至攤檔、從馬路至隧道.....藝術家張才生和作家羅樂敏,用聲音回應文學作品,從另一角度認識我們的社區。
《期間限定GoGoGo》科學館<智能新力軍>展
機械人的研究和發展迅速,本地科研機構已把這些技術應用在建造業和商業上,並獲得顯著的成果。這個展覽介紹相關的本地科研項目和所應用的技術。項目包括航拍技術如何協助建構建築工地的立體模型,幫助工程人員檢視工程的進度;機械臂如何按照不同的工件進行燒焊和砌出外型獨特的磚牆;以及機械人怎樣肩負餐飲運送和清潔消毒的工作。
《區區小節》帶着植物走入社區認識街坊朋友
之前為大家介紹了一個團體在黃大仙區舉辦活動,鼓勵街坊領養植物,和植物做朋友,希望透過植物來連繫社區。 今集主持會帶同自己的植物朋友-吸氣小仙女一齊落區。嘗試在新蒲崗找領養了植物的店舖,聽聽他們和植物朋友們在社區的生活故事。
《區區小節》西貢區-將軍澳興建水泥廠
發展局正進行研究在將軍澳137區預留土地作興建水泥廠的用途。此舉令到居住在康城一帶的居民非常擔心。因為多年來,重型車輛如泥頭車等,經唯一的公路-環保大道,出入137區內的堆填區和填料庫。這早已對附近的居民產生很多滋擾,例如嘈音、空氣污染、道路維修頻繁等問題,如遇上泥頭車打瀉泥頭,更會造成嚴重交通擠塞。 當區居民擔心,水泥廠落成之後,估計會有再多一千次架次重型車輛出入,令本身的交通問題惡化。因此居民反對在137區內興建水泥廠。 今集區區小節,主持會和區議員探討問題所在,也希望發展局會有代表回應。
《創科在望》港人發明特殊塗層讓小朋友釋放創意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小朋友喜歡於牆壁上畫畫,一般的牆身都很難清潔,或會留下痕跡。從事建造業多年的郭志仁,研發了一種可水洗塗畫特殊油漆塗層,讓小朋友可隨時隨地發揮創意。這個塗層亦適合特殊學校裏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兒童,例如情況嚴重,甚至要依賴儀器行走的學童,可在牆身作畫,方便學校在視藝室、多元用途室教學等等。
《悠遊香港》鯉魚門石礦場
今集《悠遊香港》帶大家去到鯉魚門石礦場,欣賞石礦場遺址的景色,了解香港昔日出產花崗岩的特色及形成的過程。
《日常攝影步道》鯉魚之怒濤
鯉魚門歷史悠久,聞名中外。曾經是食海鮮的代名詞。 疫情下遊客劇減,鯉魚門的日常,由繁華變成平靜,今集《日常攝影步道》會為這刻的寧靜留下紀錄。
《區區小節》屯門區 - 空氣污染調查
根據統計,屯門區是其中一個香港空氣污染最嚴重的社區,環保機構健康空氣行動在屯門區內設計多個監測點,記錄空氣污染水平,並與區內學校合作,監察學校空氣污染。
《區區小節》油尖旺區 - 漫遊「油尖旺森林」
油尖旺區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在煩囂的都市裡,作家黃怡和詩人曾淦賢卻帶大家遊走「九龍公園」和「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認識樹木,更找來不同的文學作品為森林之旅塗上色彩,詩情畫意盡在不言中。
《悠遊香港》鳳園蝴蝶之旅
今集我們會到鳳園蝴蝶保育區參觀,了解保育區內的運作,學習蝴蝶由幼蟲,再成為蛹,變成蝴蝶的過程,以及牠們的特性,再介紹他們和大自然的關係;我們更發現到一種罕見的蝴蝶,喜歡依靠在一棵神仙樹上,到底箇中原因是甚麼呢?
《悠遊香港》大埔滘蝴蝶之旅
今集我們會到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尋找蝴蝶的蹤跡,導賞員Gary會為我們講解蝴蝶的習性,沿途欣賞蝴蝶進食的動態,最後更會到山頂觀察蝴蝶爭奪地盤的行為。
《原來係咁》$5,000電子消費券
全城關注的$5,000電子消費券,預計7月初接受登記,但支付工具商就提出一些相關措施,以防用戶轉錢套現,到底這類做法是否足以堵塞套現漏洞?
《原來係咁》朱紅毛斑娥對榕樹的影響
榕樹是香港常見的樹木,近年新界有多棵榕樹受到朱紅毛斑蛾的蟲害影響,樹木出現「禿頭」的情況,重災區包括上水、元朗以及屯門,最近大埔亦發現朱紅毛斑蛾幼蟲的蹤影,究竟情況有多嚴重?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義務滅蝨
深水埗是一個有不少長者和基層居住的地方,不論劏房或者公屋,由於居住地方相對比較狹小,區內有不少居民都遇到蝨患問題。但坊間的滅蝨服務一向都比較貴,於是有公共屋邨的居民服務中心,就組織了一個義務的滅蝨服務,幫助區內有需要的居民。
《區區小節》九龍城區 - 聲昔再現(廣播劇社區共融計劃)
「聲昔再現」是一個加強兩代共融、傳承社區歷史的計劃。計劃選擇了九龍城區,創作了「聲音導賞社區地圖」,參加者透過訪問街坊及口述歷史,重塑昔日九龍城寨的生活面貌,再以廣播劇形式讓公眾認識。項目策劃楊靜瑤將與街坊以廣播劇選段,介紹城寨的風貌。
《原來係咁》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 PARK1」
O · PARK1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是香港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採用厭氧分解技術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一種與天然氣相近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以作發電,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可轉成為副產品堆肥,用於園林綠化和農業生產用途。今集會帶觀眾走進O · PARK1,了解回收中心如何有效將廚餘變成有用的資源。
《區區小節》灣仔區 - 分域碼頭最後風景
主持人Charles遊走灣仔海岸。分域碼頭連同海軍商場,是外國軍艦訪問香港時,水兵登陸的地方,為船員提供購物服務及旅遊指南。多年來默默擔當「旅遊大使」的角色,招待海軍遊客。但政府2019年宣布將會收回碼頭用地,所有商戶須在今年年底遷出。 Charles走入碼頭內,看看這個時空凝住了在九十年代的商場,走走那個每位海軍上岸的必經之橋。還會和商場租戶,裁縫王文虎(Tony)傾談。随着潮流改變,越來越少人造衫,他的洋服店舖,有一半是賣酒和雪茄的。他和主持分享見證香港和商場的變化。
《悠遊香港》白石角海濱長廊
外景主持李莉會用跑步的方法遊覽白石角海濱長廊,沿途可以欣賞大埔海灣及八仙嶺的風景,更遇到視障跑手梁小偉,並向其汲取領跑方法及跑步心得。
《悠遊香港》道風山心靈之旅
位於沙田的道風山,是富歷史與宗教氣息的叢林,今集我們將會感受當中的本土化的靈修體驗,學習如何透過踱步的方式得到心靈的平靜,更會參觀其中的祟拜場地及靈修場所。
《悠遊香港》愛在啟德空中花園
一對離別在即的戀人,相約於香港全新的啟德空中花園。他們在四季主題的花園表白,並於以昔日啟德機場跑道為靈感的長廊下漫步,最後於以航機機身為靈感的觀景台下挽留對方… 夕陽底下,一對戀人會開花結果嗎?
《區區小節》黃大仙區 - 鳥巢建在鑽石山民居
有黃大仙區屋苑住戶發現有野鳥在露台植物築巢,而且還有雛鳥,我們找來觀鳥會的專家,分享住在城市鳥類的習性和繁殖期等,亦提醒住戶應該如何處理。
《日常攝影步道》留得在青山
青山道、元州街一帶經歷了廿年的收購和重建,很多店舖和市民都因此散失,但是仍有少數老店留守。今集《日常攝影步道》將會紀錄留下來的日常。
《區區小節》牛頭角傷健共融導賞活動
牛頭角有一個社區中心組織了個傷健共融導賞活動,由輪椅使用者做導遊,帶不同社區人士,去走他們日常要走的路,透過輪椅人士的自身經驗,讓我們知道,他們平日的處境和生活狀況,嘗試用他們的視覺去了解社區。
《原來係咁》屯馬線新車站體驗
土瓜灣站和宋皇臺站昨日正式啟用,意味全港最長鐵路線屯馬綫已經全線通車,鐵路線貫通新界西及新界東,市民日後來往各區就可以有多一個選擇!這兩個沿線的新鐵路站有何特色?
《區區小節》九龍城區 - 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
樂善堂2017年起以自資形式推行首個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樂屋」項目,積極與政府及各地區組織,探討善用政府、發展商及私人閒置建築及土地,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於2019年中旬開始籌備宋皇臺項目,2020年中旬開始施工,預計2021年3月竣工,並安排第二季陸續入伙。項目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樓高3層,提供110個單位,受惠人數至少220人。
《蔓瑩攝影步道》橋底下的風光+黑房技術員的自白(簡介曝光值設定)
大家平日可能都會在天橋上看風景,但天橋底的風景大家又有沒有留意過?今集主持李蔓瑩會去大圍,看看天橋底下發現的有趣景色。另外,黑房技術員郭啟豐會分享沖洗菲林的相關術語。
《區區小節》西區 - 西環舊社區保育
西環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穿梭這裡的建築群,我們不難發現昔日舊區生活的痕跡。百年前鼠疫禍港,第二街公眾浴室、舊贊育醫院和西約方便所等歷史建築屹立至今,正是當年抗疫歷史的印記。環顧四週這些建築物旁的戰前唐樓敵不過時間洪流改建或遷拆,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經理劉天佑及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碩士生李豪華分享對保育舊社區的睇法及建議。
《蔓瑩攝影步道》腳邊會出現的未知 +黑房技術員的自白(簡介菲林的感光原理和使用須知)
上環及西環是早期香港人的聚居地之一,今集李蔓瑩將會沿路探索腳邊會出現的未知,尋找及紀錄百年古樹。另外,黑房技術員郭啟豐會解構菲林的感光原理和沖洗方法如何影響相片質素。
《創科在望》手機App結合AR技術觀看香港「城市景昔」
如果想重溫香港幾十年前的城市舊貌,除了透過歷史書或攝影集之外,還會不會有更立體和逼真的方法呢?有大學團隊就研發了一款名為「城市景昔」的手機應用程式,運用擴增實境,即AR技術,將歷史全景圖像、現場實景、藝術作品結合,一一呈現在公眾眼前。
《區區小節》沙田區 - 新手輪椅人士重新適應社區
右腳配戴義肢的翟文鳳熱愛運動,但三年前左邊的髖關節開始劇痛,需要等待進行手術。這段時間她除了辭退助理的工作,亦開始使用輪椅出入。在適應社區的過程中,文鳳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也要重新學習,實在百般滋味在心頭。
《Feel鬆Good》核心肌群訓練
日常生活有很多動作看似很簡單,例如睇手機,又或是乘車時如何平衡自己的身體,但如果這些動作運用得不正確,會引發痛症或影響外觀。只要大家回到家中換上運動衫,花幾分鐘時間跟健身導師潘柏茵(Aggie)學習伸展運動,喚醒身體不同肌肉與大腦的感應,你便能「Feel 鬆 Feel Good」! 訓練1) 伸展腰部肌肉訓練 訓練2) 三點支撐手前蹬/腳後蹬 (彈力帶) 訓練3) 側面平板支撐加轉體 健身教練潘柏茵Aggie是前香港田徑隊隊員,香港女子4x100米紀錄保持者。除了以速度見稱之外,她更是力量兼備的前香港女子欖球隊代表。因為疫情關係,她致力推動將運動帶出健身室,學懂用簡單工具配合有效訓練,便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做運動的樂趣。
《區區小節》西貢大上托建石屎行山步道問題
因為新冠疫情,行山郊遊成為很多香港市民的消閒活動。但亦加快了山徑的損耗。最近西貢大上托正在興建一條新設的山徑,但建設的做法引來不少市民關注。有民間組織認為石屎山徑有多種缺點,建議改用自然物料建設手作步道,我們將去了解大上托建設的情況,以及團體提議的方式有何特點。
《區區小節》西貢蠔涌村壁畫
除了長洲有辦太平清醮之外,在西貢有條四百多年歷史的蠔涌村,每十年,都會辦一次大醮,最近的一次就在上年12月,不過因為疫情關係,當時並沒有邀請村外人參加,不過為了這次打醮,村民請人畫了一幅連貫整條村的壁畫,將他們以往的生活點滴、村民的回憶、感情記載在上面。
《區區小節》九龍城區 - 為社區保存不一樣的紀錄(2):城市中的樓梯舖
曾幾何時,不少唐樓底層都有樓梯舖的出現。但隨着社區發展,唐樓面臨清拆,樓梯舖難免進入結業和離開社區的命運。 過去幾年,鍾智豪除了製作深水埗棚仔建築紀錄之外,同時也在舊區中尋找樓梯舖的身影和故事。他將樓梯舖出現的原因和結構,以及舖主如何善用空間經營的思維等資料,以建築紀錄的方式整理,為這些珍貴的社區景像,留下一絲回憶的憑據。
〈區區小節〉葵青區 - 香港最後一間製皮廠
五十年代開始,是香港皮革製造業的輝煌時代,當時過百間廠房分散在香港各區近水源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因為成本的關係,部份工廠開始北上發展,香港的皮革製造業開始沒落,現在只餘下一間廠房有製造本地生產的皮革。第三代傳人Kean為了延續家族的事業,除了繼續製造皮革的基本工作。更開設自家本地品牌推廣手製皮革產品以保留香港舊情懷之餘亦同時創造出迎合新時代的價值。
《區區小節》沙田區 - 認識馬鞍山海星灣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教育保護自然的知識
每逢退潮的時候,位於馬鞍山的海星灣便會充滿前來遊玩的人群,是香港著名的郊遊地點之一。其實海星灣除了一片美麗的海灣風景,還包含着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張瑪珊博士將帶大家認識這個珍貴的生態環境之外,還會教導大家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參觀方法,做到既可學習自然知識,又不會破壞大自然生態環境。
《區區小節》 環保塑膠回收再造工場
塑膠因為其耐用性和成本低廉,在現代社會中被廣泛使用在各項生活細節中。但由於塑膠的不同特性,令產生出來的垃圾難以單一方式進行大規模處理。 今集主持將化身為環境守護者,來到上水的回收再造工場。一探位處北區的工場如何處理來自各區的塑膠垃圾,將垃圾再造成為有用的原料。並了解處理塑膠垃圾的困難和這個設在上水的環保再造工場的特色。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Bun 跑
香港麵包店很多,每天賣剩的包,如果棄置實在太可惜。有環保團體聯絡了一些有心的麵包店,在店舖關門前,收集當日未賣出的麵包,再送給深水埗一帶的老人家和無家者,希望能夠幫助別人之餘,亦可以打擊食物浪費。
《日常攝影步道》土瓜灣
日常8點半外景主持遊走城市中即將拆卸重建的地方,透過攝影留下最後一刻的風光。 土瓜灣近年有各項重建和鐵路工程,舊有景物漸漸被淘汰。榮光街一帶的拆卸工程如箭在弦,街上早已人跡罕至。今集《日常攝影步道》將會紀錄土瓜灣未被遺忘的時光。
《悠遊香港》昂坪地質探索之旅
今集《悠遊香港》帶大家遊覽大嶼山,發掘當中特別的岩石地貌,然後踏上彌勒山郊遊徑,一同欣賞昂坪的風景以及香港的原生植物。
《區區小節》中西區填海歷史
介紹西區士美菲路填海段的歷史,藉此見證中西區市民對該區的感情。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五金舖樂團
每逢周末,在石硤尾耀東街總會傳來悠揚樂韻,原來樂聲來自一間五金行,並由一班長者合力演奏。名副其實是「重金屬」樂隊。五金舖東主葉師傅自小熱愛音樂,但早年礙於生計,一直把音樂夢藏於心底,直至六十歲才再追夢,現時與一班志同道合的音樂人「及時行樂」,組成另類「Band房」。
《區區小節》北區 - 日軍鹿頸槍堡
據報道,1943年3月3日,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支隊的成員,曾經在北區鹿頸的南涌村與日軍激戰,相信日軍是在事件後,開始興建鹿頸的防禦設施。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黎偉聰教授領導的團隊,用了超過十年時間考證,確定這些設施的地點並考究槍堡群的建築特色。
《區區小節》黃大仙區 - 將聲音記錄開拓成為社區回憶的憑據
關於社區的回憶,每個街坊記起的都各有不同。可能是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某些經歷。但其實一同構成回憶的,還有聲音。每個社區的聲音都有其獨特性。一個社區項目的策劃人吳伯風就想到可以自製一架流動收音車,然後落區收集聲音的活動。在聆聽街坊的故事和錄下社區日常的聲音之後,更以此作為依據,發展成五部可以供市民免費使用的聲音小說。讓市民在聽故事和看繪本的同時,可以跟隨情節去到不同的社區景點,來一次不一樣的社區漫遊。
《區區小節》觀塘區 - 環保雨傘再生館
牛頭角下村有間社區中心,他們組織了一個小組,叫做「環保雨傘再生館」,每逢見到有被棄置的雨傘,義工都會回收,清洗乾淨,然後再造成另一些有用的用品,賦與它第二生命。5月時,他們組織了一個舊遮回收日,呼籲街坊將爛遮,帶來回收,區區小節會帶大家一齊去參加,了解一下,整個回收再造過程。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無家者展覽及無家者居住支援
深水埗區是香港無家者第二集中的社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攝影師雷日昇合作,為他最近攝影集作展覽。組織並找來無家者成為導賞員,為公眾講述無家者的個人經歷。
《區區小節》深水埗區 - 為社區保存不一樣的紀錄:深水埗棚仔
深水埗棚仔自1978年開始,四十幾年來以售賣布料而為人熟悉。檔主將由現在的欽州街搬往通州街橋底的街市檔位繼續營業。 鍾智豪是一個建築系的畢業生,在將搬遷之際,把握機會與團隊親身到現場做詳細記錄,了解他們多年來在棚仔的生活故事。並以建築角度找出各檔主在有限的空間內,如何善用空間的智慧。之後進行分析,用尺寸和各部分所用的物料做成分類陳列,為社區留下一份不一樣的「建築紀錄」。
《原來係咁》首屆陸上龍舟競賽
每逢端午節,不少人會習慣欣賞龍舟競賽來應節。今年就有機構舉行首個在陸上進行的龍舟競賽活動。水上和陸上進行的龍舟比賽有何不同?對於龍舟文化的發展,又帶來甚麼突破?
其他精選
第一百九十集
01
《原來係咁》網購盛行下香港物流業轉變
近年網購盛行,不但改變以往購物模式,同時亦刺激物流業越趨多元化發展,到底香港物流業經歷什麼轉變?未來的物流需求如何?
02
第一百八十九集
《原來係咁》靜觀心靈教育
香港人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學懂減壓對身心靈健康很重要。近年興起靜觀心靈教育,透過科學測試及靜觀練習,可以培養大家心理健康及理性思考。
第一百八十八集
《原來係咁》綜合藝術課堂
設計師Kay,已有超過十年設計經驗,她一直著重小朋友的創意發展,希望小朋友學習多用自己的想像力,親手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所以她經常舉辦親子藝術活動,讓小朋友學習由零開始製作自己的作品,並運用她多年來設計的專業知識,親手為小朋友繪畫草圖,並將圖案製成針織衫,讓小朋友可以明白由零創作,獨一無二的製作過程。
第一百八十七集
第一百八十六集
第一百八十五集
《創科在望》具有端到端導航策略的遞送機械人
在2021年日内瓦國際發明展,香港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所研發的遞送機械人取得了銀獎。此送遞機械人,可以在複雜和動態環境中行走。並且透過使用光學雷達的來進行定位與室內地圖構建,讓送遞機械人可以透過深度學習來規劃路徑,使機械人能夠順利通過狹窄的路徑、寬闊的區域及充滿著移動障礙的區域。
03
04
《FEEL鬆GOOD》腹內鈄肌
日常生活有很多動作看似很簡單,例如睇手機,又或是乘車時如何平衡自己的身體,但如果這些動作運用得不正確,會引發痛症或影響外觀。只要大家回到家中換上運動衫,花幾分鐘時間跟健身導師潘柏茵(Aggie)學習伸展運動,喚醒身體不同肌肉與大腦的感應,你便能「Feel 鬆 Feel Good」! 腹內鈄肌 訓練1)阻力帶卷腹動作 訓練2)腹內外鈄肌訓練 訓練3)站姿胸前抗旋推
05
《原來係咁》家居用電小知識
現時的家居電力使用已經十分方便,而絕大部分的電器及電力裝置都設有一定的安全保護,卻使大眾忽略了生活習慣對用電安全的重要性,今次看看專家如何指正主持錯誤的用電的行為!
第一百八十三集
《Feel 鬆 Good》日常生活中的伸展練習
日常生活有很多動作看似很簡單,例如睇手機,又或是乘車時如何平衡自己的身體,但如果這些動作運用得不正確,會引發痛症或影響外觀。只要大家回到家中換上運動衫,花幾分鐘時間跟健身導師潘柏茵(Aggie)學習伸展運動,喚醒身體不同肌肉與大腦的感應,你便能「Feel 鬆 Feel Good」! 日常生活中的伸展練習 訓練1)練三角肌及深蹲練臀部肌肉 訓練2)單邊負重控制核心肌力 訓練3)雙手舉練二頭肌 訓練4)兩邊負重上推收腹練習 訓練5)三頭肌與整體肌力配合
《關懷腦退化症患者及其照顧者》(下集)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腦退化症的患者人數亦都會持續增加。初步估算,香港目前至少有七萬多位腦退化症人士。究竟腦退化症的病徵和成因是甚麼?怎樣才可以判斷家中老人家善忘的情況,是否患上腦退化症的先兆呢?除了醫學、藥物上的治療,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減緩患者認知能力衰退的速度,以及舒緩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