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彭志敏
「天星小輪」成立於1880年,由外國商人組成渡輪公司提供維港兩岸由尖沙咀到中環的輪船服務。當時的乘客絕大部份是商人、政府人員,平民百姓只會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才會坐船過海。直到1923年,維港兩岸商貿活動變得頻繁,有本地華商組織新輪船公司投入渡輪服務,當時第一條航線由油麻地開始 ,渡輪公司亦因此而命名為「油蔴地小輪」。由於戰前香港主要貿易行或批發行都集中在港島,特別上環一帶,但因為仍有不少華人聚居於九龍,所以當中有不少商舖買手都會乘坐油蔴地小輪過海入貨。
電動化普及之前,渡輪設備中不乏由人手操作的工具,例如「啤臣」,即汽笛,又叫做「風咹」。「風咹」入面有一塊很薄的銅片,透過搞動產生氣流,發出響聲。曾幾何時每當霧鎖香江之際,穿梭維港兩岸渡輪上的水手,就會拿起「風咹」走到船頭,用力搞動,發出汽笛聲,通知附近船隻自己位置,避免產生意外。
坐船的心情應該是閒適放空,完成忙碌的一天,身心疲累下好好享受十來分鐘船程。但一位專業攝影師每當來回維港兩岸之際,只要有相機在手,就無法不透過鏡頭紀錄瞬間變化的城市面貌。無論日落斜陽影照、懷舊碼頭設計、甚至乎在渡輪上捕捉人物景緻,都令他不停按下快門;相對於放空,這是另一種享受。
一碗經典的渡輪美食餐蛋麵,原來肩負提升渡輪服務質素的動力。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汽車渡輪需求相當大,但隨著海底隧道通車,以及西九龍填海興建新機場項目影響,取消了佐敦道碼頭航線,汽車渡輪日漸息微,逐演變成今天的《危險品汽車渡輪》,繼續24小時往返港島九龍。
世紀以來,每日穿梭維港兩岸的渡輪,不論船長、水手、機長等,每位工作人員都緊守崗位,為市民提供服務。
編導:何麗芬
收藏者張西門,多年來收藏了多款不同年代的玻璃奶瓶,其中最珍貴的一個,是他從屯門龍鼓灘一個荒廢村落中找到,估計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本地出產雙頭玻璃奶瓶。張西門會為大家細說玻璃奶瓶在香港出現的歷史,以及從奶瓶反映的當時社會狀況。
上世紀初,由於物資缺乏,大部份市民的生活都不容易,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只是最簡單的——長大成人。今年94歲的盧亞香婆婆,記憶中,父母從來都沒有對她說過任何期望的說話,只希望她能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因此,盧婆婆亦以同樣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子女,從小便訓練他們的自理能力,希望子女能夠有足夠的意志與毅力,面對人生中的不同逆境。
作為兩女之母的嘉玲,在大女兒出世時,曾經是一名"緊張大師",事事以女兒的安全為首要考慮,雖然隨着小女兒的出世,嘉玲開始學習放鬆,但香港的生活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令她感到壓力,甚至有點迷失。嘉玲希望能夠重拾自己當初對女兒許下的期望:只要女兒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另一邊的Jamie, 認為放手讓子女嘗試,即使失敗,即使受傷,也是成長的一環,她認為陪伴子女成長,從旁作出支持與鼓勵,對小朋友更為重要。
一個世紀下來,香港的父母之道改變了多少?
編導:彭志敏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印刷品,印刷品在上世紀是文化傳承和紀錄不可或缺的載體。由二十世紀初開始,中上環一帶店舖、洋行林立,商業活動頻繁,對發票、合同等印刷品需求甚高,很多中小型印刷作坊便應運而生。由排版到印製、切紙到釘裝,都是靠印刷工人的一雙手,憑經驗在印刷機前勤懇工作,往往弄得滿手是墨,林安師傅便是當年其中一名「黑手黨」,由學徒做到退休,見證印刷業的興衰起落。
活字印刷在八十年代被更快捷方便的柯式印刷取代,無可避免地走向式微,一台台活字印刷機便被束之高閣。然而,科技洪流沒有停止衝擊印刷行業,當一個個實體印刷品變成電腦圖檔,人們開始習慣以電子書、電子名片和賀卡代替紙本,實體印刷似乎已是夕陽工業,但仍有年青人逆流加入印刷業成為生力軍,認為為印刷品注入更多設計元素,便能將行業轉型。
設計師黃洛尹認為傳統印藝相比起流水式作業的數碼印刷更具巧思和人情味,所以向林師傅拜師學習活字印刷技藝,思考如何能將傳統技藝揉合現代藝術,轉化為文創作品,希望在數碼世界仍能製作有質感和溫度的印品。
生活在這個急速數碼化的時代,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印刷品瞭解過去、感知當下、探索未來。不知道一個世紀之後,會有怎樣的文化等著我們呢?
編導:謝曉玲
編導:黎敏儀
「天星小輪」成立於1880年,由外國商人組成渡輪公司提供維港兩岸由尖沙咀到中環的輪船服務。當時的乘客絕大部份是商人、政府人員,平民百姓只會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才會坐船過海。直到1923年,維港兩岸商貿活動變得頻繁,有本地華商組織新輪船公司投入渡輪服務,當時第一條航線由油麻地開始 ,渡輪公司亦因此而命名為「油蔴地小輪」。由於戰前香港主要貿易行或批發行都集中在港島,特別上環一帶,但因為仍有不少華人聚居於九龍,所以當中有不少商舖買手都會乘坐油蔴地小輪過海入貨。
電動化普及之前,渡輪設備中不乏由人手操作的工具,例如「啤臣」,即汽笛,又叫做「風咹」。「風咹」入面有一塊很薄的銅片,透過搞動產生氣流,發出響聲。曾幾何時每當霧鎖香江之際,穿梭維港兩岸渡輪上的水手,就會拿起「風咹」走到船頭,用力搞動,發出汽笛聲,通知附近船隻自己位置,避免產生意外。
坐船的心情應該是閒適放空,完成忙碌的一天,身心疲累下好好享受十來分鐘船程。但一位專業攝影師每當來回維港兩岸之際,只要有相機在手,就無法不透過鏡頭紀錄瞬間變化的城市面貌。無論日落斜陽影照、懷舊碼頭設計、甚至乎在渡輪上捕捉人物景緻,都令他不停按下快門;相對於放空,這是另一種享受。
一碗經典的渡輪美食餐蛋麵,原來肩負提升渡輪服務質素的動力。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汽車渡輪需求相當大,但隨著海底隧道通車,以及西九龍填海興建新機場項目影響,取消了佐敦道碼頭航線,汽車渡輪日漸息微,逐演變成今天的《危險品汽車渡輪》,繼續24小時往返港島九龍。
世紀以來,每日穿梭維港兩岸的渡輪,不論船長、水手、機長等,每位工作人員都緊守崗位,為市民提供服務。
編導:何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