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劄子
中華文化 古文觀止 香港電台網站 作者介紹 朗讀原文 收聽全部內容 春秋戰國 漢朝 魏晉南北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第3段 原文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但使聖賢之相詞解,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詞解頗、牧詞解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詞解詞解詞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則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詞解三史詞解,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聖言詞解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願陛下置之詞解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詞解

譯文

臣等每次從西閣退出,相互談論,認為以皇上的聰明,一定喜歡陸贄的議論。只要聖主和賢臣的意見相合,等於相隔百年的君臣處身同一時代。從前,馮唐談論廉頗、李牧的賢能,使漢文帝為不遇賢才而嘆息;魏相列舉晁錯、董仲舒的對策,令漢宣帝採用而導致漢室中興。如果皇上能夠自去求得老師,沒有比就近從陸贄取得教益更合適了。傳統的六部經書和三部史書,諸子百家的文章,並非沒有可觀的地方,學習這些文章都有助於治理國家。但是,聖人的言論太深奧,史書和諸子百家的道理太支離破碎,好像山高海深,難以精簡地選出來。可是像陸贄的言論,一看就明白,聚合了古今政治見解的精華,確實是國家治亂的借鑑。臣等想取來他的奏議,稍為校正,繕寫進呈,希望皇上把它放在座位旁邊,就像見到陸贄一樣;反復熟讀,好像和陸贄交談一樣。這樣,相信一定能啟發皇上神聖的天份,在短時間內成就太平盛世的事業。臣等表達不盡誠懇的心意,希望皇上決定呈進與否。

其他段落: 第1段 第2段 第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