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資料

網頁

文化長河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文化長河》
中國於2006年公佈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2008年中,已有大約1,100項列入名單內。從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窺探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網頁內容豐富,有天津泥人張、磁州窯、滿族剪紙、复州皮影戲等等。一起感受中華人民的生命和創造力。
https://rthk.hk/chiculture/culturalheritage2009/

茗茶樂

《茗茶樂》
品茗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怡情養性之效。為喚起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網頁籍著多媒體的方式:視訊、聲檔及相片,助您欣賞茗茶文化及樂趣。本網站亦設有討論平台,歡迎大家分享茗茶的經驗和心得。
https://rthk.hk/chiculture/tea/

中國戲曲查篤撐 《中國戲曲查篤撐》
網頁介紹十種不同風格的中國地方戲曲。除了簡介每種戲曲的歷史、特色、音樂唱腔、樂器及劇目外,我們更提供影像和聲音的示範片段,讓網友可以直接欣賞不同地方戲曲的特色,了解表演者的身段、做手及表情的變化。
https://rthk.hk/chiculture/chiopera/

香港歷史系列

《香港歷史系列》(Podcast)
節目以歷史地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作為核心,描繪香港自開埠以來,直至二次大戰之後,當中深具意義的事件。藉著認識歷史,從而增進我們對香港的感情。節目屬於「重組式紀錄片」,在歷史地標範圍內,重組多年前的歷史片段,務求營造出當時的境況,使觀眾有親歷其景的感覺。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187

人民人情

《人民人情》(Podcast)
21世紀的香港人,既要了解自己的國家,也要懷抱世界;我們相信透過對中國基本國情的認識,能建立新一代的香港人對中華文化產生有創造性的傳承和建設性的批判。《人民人情》由香港教育學院講師撰寫講稿,並由校長張炳良教授主持。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174

吾土吾情 《吾土吾情》- 竹紙有情 (Podcast)
「紮作」是一門傳統民間手藝,歷史源遠流長,雖然沒有文獻記載其起迄的時期,但可以肯定「紮作」是源於古代的祀祭活動。這門手藝已有過千年的歷史,當中蘊含著甚麼文化意涵?負載了多經驗和技巧?當「紮作」走進現代社會,它又怎麼跟從時代的步伐,繼續傳承下去?

《吾土‧吾情》請來香港本地扎作業工會主席冒卓祺師傅及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一起探討「紮作」的起源、歷史、發展及傳承。「紮作」於鄉村的原居民來說,就如一個的循環,它參與每年由年初到年尾的,大大小小的節日、慶典、祭祀和宗教儀式;「紮作」也進入了居民的整個人生,由出生、成長、結婚,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節目從「丁燈」、「花炮」、「大士王」及「麒麟」,講述「紮作」的文化內涵,從中體現它如何展露生命的環形。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331&lang=zh-CN&id=105824

電台節目

文化非主流(地方節日與傳統文化)收聽
由陳國城先生介紹新界村落中不同的酬神許願儀式及傳統文化。例如粉嶺十年一次的打醮活動及點燈儀式,村民多年來都大事慶祝。除了藉此酬謝神恩之外,也成為了維繫村民之間的一種重要方式。

家事國事關你事(中國傳統節日)收聽
雖然經歷時代的變遷,香港的節日仍然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特色。節目中介紹了春節、元宵及中秋等中國節日,除富有神話色彩外,亦表現出國民的獨特性格。

香港老花鏡(中秋特輯(一))收聽
中秋節對於大人來說是團圓的象徵,而對於小孩來說就是玩樂的好時機。除了吃月餅和嘗月外,節目中亦介紹了不少中秋傳統玩意如手作兔仔及金魚花燈、也有燒番塔和舞火龍等,讓人回味以往的中秋景況。

香港老花鏡(舞龍舞獅)收聽
在新年及廟誕節慶,都會以舞龍舞獅作為主要的慶祝活動。舞龍以1930年代大坑舞水上火龍最為經典。「採青」是舞獅活動中最為激烈的時刻,往往吸引了不少遊人參觀。舞龍舞獅除了代表吉祥外,也是中國重要的民間文化。本集會為大家介紹這項重要文化。

香港老花鏡(元宵說開燈、投燈)收聽
元宵節除了是中國情人節之外,又稱為燈節。談起「燈」的活動,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或形式,例如添丁時有開燈儀式,這變成了古代戶藉登記的模式。「投燈大會」是一些社團、齋堂和道觀常見的活動,投得的花燈喻意帶來好運的意思,而投燈得來的錢亦會用於捐獻或成為社團營運經費,年復年,慢慢成為了新界鄉間的習俗。

香港老花鏡(元宵舊俗)收聽
正月十五被視為元宵節。在80年代,元宵節經過政府的鼓吹之下,便開始被重視起來。尤對新界的點燈和投燈,甚為重視。節目中將介紹不少新界村落過往的元宵節慣例,也有現已失傳的傳統風俗;在新舊對比下,元宵節變得極為精彩。

香港老花鏡(神功戲系列)
神功戲歷史久遠,除了是酬謝神恩的儀式外,也是村民之間相聚娛樂的一種方式。直至現在,神功戲多出現於盂蘭盛會、天后誕及太平清醮等大型節慶上,它的習俗和禁忌雖然多而繁複,但仔細看看是非常有趣的。而在不同亞洲地區的神功戲是有分別的,是民間傳統研究的寶庫,所以是十分值得保留的民間表演。
(一)戲棚與下鄉元宵舊俗 收聽
(二)紅船:名目眾多 收聽
(三)紅船生活與禁忌 收聽
(四)新界太平清醮 收聽
(五)長洲太平清醮 收聽

香港老花鏡 (賀年特輯(二):炮仗∕開市∕祭祀)收聽
新年期間,對中國人而言,燒炮仗、開市和祭祀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節目中分享了香港炮仗的演變,亦提及公司和員工吃開年飯的習慣,可見當時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隨著時代的轉變,很多新年傳統都已被簡化或淡忘,剩下來的我們真的要好好保存。

香港留聲機(香港傳統節日)收聽

香港有不少的傳統民間節日,粗略估計,多達100多個,但很多已被人忽略了。而太平清醮則在少數節日中仍受到保存及重視。節目中將會詳細介紹太平清醮的不同風俗,內容十分有趣,不容錯過。

電視節目

收看
百載鑪峰(民間信仰)
不能預知的大自然變化及事物的變遷使人產生恐懼,為了求安心人們相信祭天拜佛便能得到神明的庇佑,這正正就是民間信仰的形成。節目中介紹了不少民間流傳的信仰習俗,例如祭祖、求簽、供奉神佛、化寶燒衣、擲勝杯等。這些習俗除了讓人了解以往民間思想外,更留下豐富的藝術遺產,值得大家一起深究。
收看
百載鑪峰(花月留痕)
以往每年到了天后誕,鄉村民眾都會獻上「花炮」來酬神,以祈求出海平安。而「搶花炮」是當時爭取好意頭的民間活動,慢慢成為了各個村落的傳統。時至今日,搶花炮已經改為抽簽形式來進行,但不失為傳統習俗的延續。雖然模式有所改變,但是酬神的人仍保留這個傳統,一方面是酬神,另一方面是民眾集體的活動。時代的變遷使紮花炮的師傅卻來越少,花炮業面臨淘汰的危機,無論如何,它已成為香港手藝史上重要的一環。
收看
吾土吾情(廟、人、廟宇)
香港的廟宇眾多,我們不難想象香港人對神明的尊重。節目中走訪了多間富有代表性的廟宇,如車公廟、文武廟、天后古廟等。不少廟宇雖然小巧但歷史悠久,無論在建築設計上或廟內所收藏的藝術品,均極具欣賞的價值。

收看
香港故事(長洲老家)
長洲除了是離島中最多居民居住的地方外,也是花牌十分普及的一個小島。四十多年前陳愛民父親把花牌的製作方式由傳統簡化至平面形式,同時以螢光顏色為主調,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直到現在,花牌已是島上居民溝通的方式,而螢光色的花牌也成為了長洲花牌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