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遺產介紹 旅遊小貼士 主持心聲
山人、海人
文化遺產介紹 京族獨弦琴
侗族木構建築:鼓樓、風雨橋
  侗族人精於木構建築,純以榫卯連接建築各部,不費一根釘便能建造出結構牢固而精密的建築,技藝堪稱一絶,而其中又以鼓樓和風雨橋為代表作。

  鼓樓為侗寨的中心,亦是集會和議事之地。它在外形上為層層重簷疊加而上、下大上小的樓塔,重簷層數一般為單數,形狀則以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為主。鼓樓下呈方形,中心為火塘,旁有坐席供村民聚此納涼圍火、唱歌說故事,樓前的空地則為寨民過年過節時聚集的娛樂場地。

  侗族人相信風水帶來興旺,其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橫越河流並通往村寨的風雨橋便應運而生。風雨橋有廊有亭、能擋風遮雨,全木結構的橋身座落於巨大石墩上之,遊廊上一般建有三至五座橋亭,橋亭上由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八角形的重簷重疊而成,橋簷瓦樑亦很講究,加有不少彩繪、塑像等裝飾。風雨橋的長廊除了作為過道,更是村民的休憩之地,而每逢節慶盛會,寨內村民更會盛裝齊集橋頭,攔路唱歌、奉敬客酒來迎接親友訪客。在侗族人的傳統觀念裏,風雨橋是溝通陰陽兩界的生命之橋,亦是保護山人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福橋」。

  為位於三江馬安寨的「程陽永濟橋」為現存規模宏大、保存十分完整的風雨橋,全長78米,建成於1916年,1983年被洪水沖斷後於1985年依原貌修復。而高度超過42米、樓頂兩層再加廿五層瓦簷的三江鼓樓則有「世界第一鼓樓」的稱號。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
圖片   楊似玉老師出身木匠世家,祖輩都以建造木構建築為業,祖父楊富堂為製作程陽永濟橋的工匠,父親楊善仁曾設計及建造三江一帶不少風雨橋和鼓樓。

  楊似玉繼承家業,成為著名木構建築師傅,設計建造了不少當地民居木樓、風雨橋、鼓樓、涼亭、木橋、戲台等,具代表性的三江鼓樓及九七年回歸時香港所收到的廣西省賀禮「同心橋」模型都是他的作品。

  他建造樓房只憑一把名為「匠桿」的傳統竹桿量尺,上刻建築柱、梁、枋等不同部件的長度,不必畫圖便能以量尺建造出堅固精良的木構建築。為了傳揚技藝,楊老師經常穿州過省擔任建築顧問,希望能把技術傳揚開去。
© 2010 rthk.hk   
twitterfacebook 文化長河鐵道行 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