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遺產介紹 旅遊小貼士 主持心聲
遼闊的國度
文化遺產介紹
搏克
  搏克為蒙古語,有結實、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恆之義,意指蒙古族的摔跤,在族中與射箭、賽馬合稱為男兒三藝,是蒙古族人傳統的祭敖包活動及那慕達大會中不可少的重要項目。

  據指,摔跤已有近二千年歷史,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西安出土的漢初匈奴遺物的銅牌上便有壯士摔跤的圖案,形式與蒙古族的搏克相近。元朝帝王不必說十分重視及提倡搏克,將之列為宮廷娛樂項目及武舉取士的一項重要內容。清朝康熙皇帝亦愛好摔跤,清政府更大力推動,重賞獎勵技藝超群的搏克選手。現時博克仍然流行於內蒙各地,尤其是在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在內蒙及蒙古國亦有舉行「搏克節」。

  搏克在初期具有軍事體育的性質,用以鍛煉體力、毅力和技巧,後成為蒙古族人宴會、祭祀中的重要項目,近代則發展成體育運動。與其他的摔跤術相比,搏克自有其獨特規則、方法及服裝,比賽選手上身需穿上皮革或帆布製成的卓得戈(蓋背袒胸、露臂的坎肩,邊緣鑲以金钃釘子),下身穿上闊大的班澤勒(褲子)並在外加上綉有圖案的套褲,再配以蒙古靴或馬靴。

  它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嘗試申請成為奧運項目。
圖片 圖片
圖片  
© 2010 rthk.hk
twitter facebook 文化長河鐵道行 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