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5/03/2023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沒有足夠的數碼素養或會影響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權利

*標題由編輯所加

大哥﹕

早前與你談起近期城中熱話,ChatGPT對教育方面的影響時,你問這方面的科技發展與我近年在數碼素養的研究,特別是有關如何應對數碼鴻溝的方案會否有所影響。你這個提問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會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討論時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點香港學生在數碼鴻溝方面的狀況及其影響,並和你探討一下個人對你提出有關AI問題的一些思考。

數碼素養是指生活於數碼世代必需的能力和價值取向,以保證個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數碼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個方面:1)處理資訊和數據;2)交流協作;3)數碼創作;4)數碼安全;和5)利用數碼科技解決各種難題。我們必需留意的是:只學會使用電腦編程等技術性操作,未必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數碼素養,而是需要通過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種解難活動才可培養出來。

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在2016年底開展一項名為「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的追蹤研究,為期五年。其重點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麼因素影響其發展。為了進行這項目,團隊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是開發能夠比較從8歲至18歲兒童到青少年的數碼素養評估工具,這套工具的成功研發亦是我們團隊在國際範疇創新性的學術成果之一。

這項目的第一次數據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對象是該學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學生。當時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許多其他國家地區一樣,數碼工具在日常非電腦科技科以外的教學活動中不常使用。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整體的數碼素養水平不高,小三學生水平明顯比中學生低,但中三學生的水平只是略高於中一學生,並且沒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分別。最令我們驚訝的是學校之間及同一所學校內數碼素養表現的巨大差異程度。最極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當中,有一半的能力較另一所中學的75%中三學生的表現為佳。

我們同時亦發現學生的數碼能力與數碼福祉有著正面關連。我們的研究發現,數碼能力表現較好的學生,更具信心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及較少出現上網成癮的問題,而表現較差者則較可能遇到網絡欺凌及因網上活動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另外,我們發現學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數碼工具,例如平板電腦、手提或桌面電腦,與他們的數碼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

在疫情期間,由於學校停課,老師和學生更依賴網上學習。上述研究結果所揭示的數碼鴻溝顯然會對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和福祉帶來更嚴重的影響。因此,當研究結果在2020年四月發表時,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數據為基礎訂定支援學生、家庭、及學校有效面對疫下新常態的目標。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對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學校、教育局及社會上不同團體都急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大屏幕設備。從2021年的追蹤研究結果中,我們亦很高興見到絕大部份在2019年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都已經有合適的設備,並且能在這兩年期間追回已落後了的數碼素養水平。對於那極少數仍然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他們的數碼素養水平卻比前更為落後。

 

項目團隊從2019年起,每年都對香港中小學生的數碼公民素養進行一次數據收集。連續四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疫情期間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齡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數學生的數碼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內部和學校之間存在的數碼素養鴻溝更是日益嚴重,並且不斷擴大。這結果是令人非常憂慮,因為數碼素養不但對網上學習有積極貢獻,我們的研究並且發現它是抵禦網絡成癮和網絡欺凌經歷等在線風險的保護因素,從而減低學生由於各種網上活動而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 

電子工具是雙刃劍,工具本身不能決定其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數碼公民素養呢?為的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素養,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權利,包括簡單的網上預約服務、許多網上學習和娛樂機會等,有機會失去許多就業機會,並容易成為網絡行騙、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區塊鏈、元宇宙等的出現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統、新的金融及商業和非商業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動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急速發展,為我們在資料搜尋、選擇、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書寫和創作均提供迄今為止最強勁的支撐工具。但是,人類要能適當駕馭和使用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們支配,因此對公民的數碼能力提出了新的內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養,又稱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現時許多的基本專業服務和重複性的腦力勞動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沒有適應新要求下的數碼能力的人,不單會在生活、就業各方面遇到困難,還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環境下的公民權利。因此,我們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數碼素養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法,確保香港的基礎教育能夠為孩子的未來作充足的準備。

除了課程和教學法外,我們還需要為有關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師和學校領導層、輔導員、家長、與教育工作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等,提供適切的輔助和專業發展的機會,以及繼續評估對學生學習及福祉的影響,才能打造一個為未來作好準備的教育系統的基礎。 

大哥,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見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見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後有機會和你詳談。

 

羅陸慧英

2023年3月25日

25/03/2023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溫

CATCHUP
01 - 03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盧佩瑩教授——香港的交通基建 應考慮對節約城市形態、發展多核心城市的影響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秉澍、秉樺:

             踏入十一月英國天氣都已轉涼,希望你們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和新冠肺炎啊!媽媽覺得時間真的過得好快,轉眼間,今個學年,秉澍你已經要申請入大學了!而你的志願是主修生物;而秉樺你都要開始高考課程,除了設計之外,你揀了地理、商科和經濟,你們揀的學科與媽咪一年前想的很不同,但都是好的選擇,對未來城市要照顧好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交通基建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近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就落實他的「基建先行、創造容量」的施政理念,在交通方面提出了三鐵三路的方案。不知你們兩兄弟會不會有不同意見呢?

香港在1968年成立運輸署,但香港的交通政策,可以話從七十年代中後期才發展雛形。政府在1976年發表了第一次整體運輸研究(Firs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和香港第一份交通白皮書:保持水陸運輸暢通(Keeping Hong Kong Moving)。大概十年之後做了第二次整體運輸研究,和以這個研究為藍本的1990年邁向二十一世紀(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將香港帶入了一個高速基建發展的年代。1993年,公布了第一份鐵路發展策略,並執行已多次檢討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到了97年,香港政府完成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和以它為藍本的1999年邁步前進(Hong Kong Moving Ahead),確立了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這個政策可以說是沿用至今。

所以在過去二十多年,香港鐵路網絡不斷擴張。但社會發展有不同階段,結合我和團隊做可持續交通研究二十多年,除了要平衡環境、生態、經濟和社會的需要,就着香港現況,我想提出兩大原則作為衡量的標準。

第一個原則是大型交通基建是否可以節約城市的形態。城市不斷向外擴張會破壞郊區的生態和比較寧靜的鄉郊生活,更會增加社會整體的交通成本。

第二個原則就是基建必須配合城規和經濟活動,令城市真正做到多核心的形態。讓我用例子和最近的施政報告來展釋一下這兩個原則。

地鐵線哪一條線真正最成功呢?並不是那條最賺錢或最多人用、最擠迫的,而是哪一條可以最支持香港長遠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好高興在關於施政報告的政府新聞地圖,除了展示三鐵三路,也顯示了中部人工島所涉及由屯門到港島西的鐵路。這條鐵路是真正能幫到屯門的居民,也會形成一條全新的過海隧道。雖然它涉及維港以外和生態敏感度較低的區域填海,但成片的開發提供難得機會引入最新的城建和通訊科技、完整和環保的規劃理念、多元化的土地用途,和大規模增加公營房屋。

因為它的空間上十分鄰近現有活動和商業發展,可以制約城市形態,達到緊湊城市(Compact City)。而在三鐵三路之中,「將軍澳綫南延線」和「將軍澳至油塘隧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重要就是這個延伸新區137區,如何做到不單止是一個住宅區呢?相反,沙田繞道的興建,似乎就無直接提到大型住宅或工業項目去創造容量了。第二組的基建涉及北部都會區的北都公路和中鐵線。整體來說,北部都會區是有優勢,也得到很多市民支持。它是否成功取決於能否真正做到市民當區就業和生活。舉例,在北都生活的市民是否不再需要每日出入市區兩次,而是每周,甚至每月才出一次呢?在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要將香港經濟活動真正北移,真的知易行難。就着各種職住平衡,西貢、元朗和北區,尤其就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和金融及保險業,都是突出的職位貧乏地區(Job-poor areas)。

第三組的是港深西部鐵路。這個項目涉及國家策略和大灣區,區域融合取決於香港西北部經濟區和產業與內地是否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最近我的團隊研究了大陸和歐洲1627個高鐵站和城市發展的關係。發現如果是建新站,一般都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才能真正做到車站和城市的主要活動區有機結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施政報告重提大規模的公路建設。城市的發展,除了人流之外,也需貨物流通。如果貨暢其流是主要目標,增加經濟活力甚至支持本地再工業化,是無可厚非的。但要好小心,因為鼓勵和方便市民使用私家車的道路發展模式,現今所有已發展的國家、城市,在全球暖化和交通減排之下都正在反思。香港一定要慎重控制私家車和道路的再急速增長,以免與環境改善和減排背道而馳。

最後,媽媽想講關於香港整體運輸的優勢其實不單止在於基建,也是在於我們有好多元化的選擇。好似由港大附近,我們的家去到北角飲茶,我們可以選擇開車、乘搭地鐵、的士、小巴、巴士或者電車。如何智慧出行令香港網約車、單車、步行,以至實時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和無人駕駛走得更前,政府是要擔當領導的角色。施政報告要有前瞻性,希望日後也提出關於出行體驗的成效指標  (KPI)。基建對於發展中城市,尤其是有着急速人口增長的城市,係決定性的。但是我們的城市已進入一個成熟期,除了基建之外,需要更多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非基建創意和前瞻性的交通政策理念。

秉澍、秉樺,或者到你們學成返港工作,除了地鐵之外,你們可以輕鬆選擇步行、單車、又或者更安全、環保和舒適的巴士出行。期待未來的香港人仍然能享受城市中的大自然,有活力的經濟及和諧的社會環境。

 

愛你們的媽媽

2022年11月12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2/11/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