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23年港大醫科畢業生:
轉眼間,你們已畢業,並且開始見習行醫六個月,從醫學生變為醫生,確是你們人生中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不但如此,你們在過去4年也和全港市民一起經歷了新冠疫情從大流行變為風土病的旅程,確實驚心動魄,永世難忘。你們作為醫學生到2023年畢業成為醫生,當然比市民更加清楚,如何應對疫情。走出大流行的先決條件,個人的層面當然是接種疫苗,做好個人衛生健康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社會層面,便是隔離及社交距離,雖然十分令人苦惱,但在疫情高峰時,卻是必不可少。我們也明白接種疫苗的目的,是減低感染後發生嚴重病情,而不是防止感染。現在大家亦已親身體驗到,無論打多少加強針,最終也難逃感染新冠病毒,只要病情不嚴重,還是可接受的。背後的原因,現今己比較清晰,我們的抵抗力,大概分為抗體,和細胞免疫,打針或感染後產生的抗體會隨着時間而減少,跌到一定水平後,便會喪失抵抗力,相反,我們的細胞免疫力,是有記憶和能長時間存在,雖然不能阻斷感染,但感染後,卻能在短短一兩天,便大量產生強而有力的T細胞,大大減低新冠病毒的殺傷力。現今大多數市民已不單感染過新冠病毒,而且有些人感染第二、第三次,病情一次比一次輕微。有些人甚至是感染後沒有病徵的。故此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指出,只有長者及有嚴重疾病的病人今年需要打加強針。希望你們能向市民解說清楚,還須要謹記醫生的責任不單只是治病,還包括教育病人,管理好他們的疾病和打預防針。
當下雖然我們已走出新冠疫情大流行,但自今年初,因為逐步取消社交距離及口罩令,其他呼吸系統的細菌病毒又有機會在我們社區人群傳播,引致不少市民感染、發燒咳嗽、肌肉酸痛,需要在家休息,不能上班上學,還有不少長者及幼童因為併發症需要入院,令人憂心。
今年2023年初主要的病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一起輪番肆虐,當然還有其他的病毒,包括腸病毒、鼻病毒,在人群傳播,使一個人有機會同時感染兩或者三種病菌,引起更加嚴重的病情。到下半年,我們又碰上肺炎支原體,病人數目遠比以前多,肺炎支原體還有耐藥性的問題,令整個社會困擾不堪。很多市民都不明白其所以然,所以作為醫生的你們,應擔起向市民解說的重任,令他們明白背後原因及應對方案後可放心些許。其實以上現象在我們周邊的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都在發生中,估計是因為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我們亞洲人的社會都嚴格遵守隔離措施、戴口罩甚至不能上班上學,令所有呼吸系統的傳染病基本上都沒有發生,我們絕大多數人從2020至2023年初都沒有機會碰過這些病菌,抵抗力下降了。三歲以下的兒童根本從出生後,就從來沒有碰過這些病菌,完全沒有抵抗力。所以今年初隔離措施逐步取消後,不同的病毒細菌便乘虛而入,短時間內感染大量人群,令社會及醫療服務受壓。有些人戲稱這現象為“免疫債”,英文為Immunity
debt,過去三年多累積的債,為數不少,現在短短要一年多還清債務,確是辛苦。另一種比較中性的稱呼是免疫差距,英文為Immunity
gap,措辭比免疫債雖然可能比較恰當,但不夠傳神貼地,令大眾市民容易明白記上心,故我還是比較喜歡用免疫債向市民解說。「債是要還的,不還是不可以的」,故我也希望同學向市民解說疾病及健康問題時,盡量從他們能明白能理解的角度去考慮如何解說。
當然還債是辛苦,但幸好香港已經歷過新冠疫症大流行,懂得如何在還債時保護自己,家人及我們的社群,例如在人群密集及係封閉空間時戴口罩,故此我們現在還能如常生活、上學上班。
今日2023年已到最後一個月,氣溫也開始下降,香港及周邊地區將會步入下一波流感病毒活躍期。所有已知的研究及數據,都提醒我們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長者,長期病患及兒童,以減低明年初流感病毒肆虐期間,對我們的傷害,也就是減低重症死亡,入院人數,還有減少在學校以及院舍的爆發,希望你們作為最前線的醫生能教育市民盡快接種流感針。另外,十萬支的新冠病毒XBB加強針已抵港,希望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及傷健人士能盡快接種,因為他們是最脆弱的群體,更加是一同住在比較封閉擠擁的宿舍。
最後謹記你們作為醫生的使命是扶死救傷,並且尊重病人的意願,一定要向市民解說清楚,他們的病因,病情及可以應對的方法,要和病人一同作出決定如何走下去。我們醫護工作者是病人的同行,不是主宰者。
謙卑的心確是不錯的處世做人之道,同學們,我們互勉之。
劉宇隆
2023年12月9日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詠詠媽媽:
兔年剛至,先跟妳和詠詠拜個年,祝妳們新年快樂,詠詠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最近,從同事口中得知妳剛離開了我們的社會房屋 - 雅閣,在兩個月前已搬上公屋。「上樓」一直都是妳的心願,聽到妳們的願望成真,我實在為妳們高興!
當初看著妳作為一個單親媽媽,要獨力撫養年幼的女兒,一切都很不容易。記得妳曾經告訴我,妳和詠詠未搬進雅閣前,是居住在不足一百尺的劏房,靠妳一份微薄的清潔工收入,要省吃儉用才能勉強應付每月六千元的租金。在搬進社會房屋後,妳把省下的房租,作為詠詠的教育及準備上公屋之用。我很佩服妳,同時我亦很感恩,心裡更肯定在2017年,聖雅各去營運香港第一所社會房屋的決定是十分正確的!
現時香港約有超過 20 萬人仍居住在不適切的居所,對住戶的身體、精神和財政等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欠缺社區支援。現時我們有4個社會房屋項目,都是我們看到有大量劏房所在之地,例如深水埗、旺角、紅磡,至今已幫助超過400個家庭。舉例來說,位於深水埗的「雅匯」項目是一個嶄新的模式營運社會房屋,除了安排地方為基層人士或有需要家庭入住過渡性房屋之外,我們在該項目加入了就業支援及健康共融,希望協助住戶提高就業機會,並透過健康活動連繫社區人士,一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想起當初我們留意到社會上的房屋問題,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適切居所給有需要家庭。第二,我們也見到不少基層家庭在劏房居住,他們很擔心,不敢接觸社區,亦缺乏社會支援,也不知道其實社區上有好多資源可以幫助他們。尤其他們普遍面對經濟困難,所在在他們搬入社會房屋之後可獲幫忙,例如最近我們用社區資源幫助了不少家庭免費裝好窗簾及申請領取二手洗衣機。而在社會房屋項目內,其實我們同事工作的地方都是在社會房屋內,日常都會接觸很多街坊,亦了解他們生活的情況,發現他們不少的問題,例如夫妻相處、親子關係、小朋友學習的需要、甚至就業問題,希望透過我們社工的介入能夠幫助他們。
現時家庭申請過渡性房屋,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都是18 歲以上單身人士、2 人家庭及 3 人家庭,或育有17歲或以下的單親家庭,他們都是居於劏房或其他不適切居所,亦需要輪候公屋最少 3 年,符合有關申請資格及通過面試的人士就可以入住 2 年,按需要可續約 1 年。自2017年,我們已經營運社區房屋數年了,而未來仍約萬多個單位準備落成, 而政府早前亦公佈將推出簡約公屋, 以改善等待上公屋人士住屋問題。此外,食物援助,學童學習支援同樣是重要的扶貧項目。
在政策介入前,根據政府2021年底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65萬,比起10年前的132萬多出四分之一,數字乃歷年新高。而在過去10年的兒童貧窮人口一直徘徊在22萬至27萬人。基層家庭往往因資源缺乏而限制了兒童的學習及發展機會,繼而引致跨代貧窮。
為回應社會上基層人士的生活需要,聖雅各福群會在2003年成立全港第一間食物銀行-「眾膳坊」, 由當時在中心陝小的廚房內煮24人的飯餐至近年每天服務逾3,500人,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熱食、乾糧等食物援助,透過服務我們了解到貧窮對小朋友的影響,包括:營養不良、欠缺人際網絡、自信心低等等,所以我們以食物援助為介入點,並在2005年成立「助學改變未來服務」,為基層兒童提供學習物資及課外支援,讓他們獲得公平及多元發展的機會;同時,在善長的支持下推出「在校午膳計劃」,為小學生每天提供有菜及有肉的營養膳食,以補足他們發育時期的需要。在2009年開辦的「青苗同學會課後支援計劃」,以「兒童為本」出發,為基層小學生提供課後的功課輔導及成長小組活動,期間並提供營養晚膳,全面照顧他們的發展需要。我們喜見食物銀行服務及「在校午膳計劃」,已被政府納入為常規化的社會服務,可見服務對基層家庭及學童的成效及重要性。
我們累積了多年扶貧的工作經驗,看到政府、很多社福機構、企業及基金會開展不同的的政策及項目以支援基層生活,卻往往各方沒有整全的數據分析而未能有效及快速地把資源轉到有需要人士手中。最近有機會成為扶貧委員會委員,希望透過「精準扶貧」,在掌握大數據後去分析,要幫助哪些有需要的人及怎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幫扶,亦要聚焦成效高的扶貧項目,就好像妳們現時居住的社會房屋,是集結房屋、健康和就業為目標,期望藉這兩三年時間,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協助住戶工作發展的機會,建立社區資本。
過去,特別在疫情下,聽到不少服務申請人,如詠詠媽媽一樣,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希望靠人,同時亦擔心被社會標籤,影響家人,特別是小朋友的成長。正可是在社會經濟不景氣,開工不足甚至失業的情況下,作為社會服務機構更要去想——如何在保障有需要服務人士的尊嚴下提供服務!於是我們將科技應用到社會服務之上,把線下服務,走到線上。現時聖雅各的扶貧服務已邁向數碼化,如全港首個食物援助平台FOOD-CO、一站式二手平台GOODS-CO及首個結合搜尋、申請及電子錢包的援助平台Charity Today。有需要人士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因應自己需要而在網上選擇服務和接受服務,這不但增加了服務的「方便性」及「選擇性」,重要的是可以保障他們的尊嚴。
小朋友在疫情下,學習情況同樣大受影響,當上課轉為家中線上進行時,幸得善長支持,為3,600位學童提供平板電腦,並送出4,500張流動數據咭,支援學童停課不停學。而隨著學校恢復面授課堂,「助學改變未來服務」隨即繼續提供多元的活動,包括為SEN學童學習支援計劃、運動、STEM及表達藝術等。此外,為了提升他們未來學習及工作競爭力,服務亦特意在溝通、演說、分析和合作方面裝備他們。
「敢創新」,用創新手法幫助弱勢社群一直都是我們堅守的,我們會繼往開來地以快速的步伐回應基層家庭的需要,先行先試,希望與政府政策互相補位。在扶貧工作上,由實物援助至關顧身心靈的服務。建立社會資本、重建互信、關愛我們的香港。
我深信正如聖經的教導:「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詠詠媽媽,今天是正月初七,人日,也是妳和詠詠上樓後的第一個農曆新年。祝妳們生日快樂!生活美滿!身體健康!
李姑娘
2023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