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媽:
我們前天飲茶時,我發現你好像比以前走得更慢了。你本來喜歡外出見朋友和去公園做運動,但近幾年都少做運動,體力大不如前。
我記得在我兒時和你一起住在九龍城區,夏天時開窗就有風,很舒服,不用開冷氣;但如今因為周邊的高樓大廈和熱島效應,我上次去探你時,就算開窗也不像以前一般涼爽。你說現在常常留在家中,會覺得家裡相當悶熱翳焗,但又不喜歡開冷氣,怕吹冷氣太寒涼會頭痛。想去公園散步,又因為行動不便,路程太遠而且要行很多樓梯,所以最後多數都不願意去了。特別是夏天時,你就更加覺得辛苦,室內室外都覺得好熱,有時甚至會覺得留在家中或外出都不舒服。
因為這些原因,你告訴我你打算搬屋。我最近的研究亦發現,你現正居住的九龍城區,晚間酷熱風險較高。彩虹、深水埗、黃大仙、土瓜灣、天水圍、屯門、荃灣、中西區或灣仔,因為它們的日夜酷熱風險都屬於較高或甚高水平,所以我建議你盡量避免搬去這些地區。
我都希望你住得舒適,所以我想提一提你,看樓時需要注重單位本身的設計和屋苑的周邊環境是否合適,因為樓宇設計會影響室內室外的溫度和濕度,繼而會影響你的舒適度和健康狀況。在英國有能源效益指標,以房屋的窗戶、牆身、暖氣等評分,所以在參觀單位的時候,也要特別留意以下的條件。
首先可以看一下單位的客廳是否有對流窗。如果有的話就可以加強通風,夏季屋內會涼快得多。如果客廳對角線各有一扇的對流窗設計會比互相靠近呈「L」狀的設計更利於通風。 客廳和睡房,可以開啟的窗戶愈多愈好。雖然密封玻璃窗的視野廣闊一些,但就會減少室內的通風換氣。現時有很多新樓盤都採用了落地大玻璃窗的設計,以景觀開揚、增加室內採光作為賣點,但其實會令室內更熱,夏天需要冷氣降溫的時間更多,電費就會貴很多。因為陽光穿透玻璃會直接曬熱室內牆身、地面、傢俬等。 客廳或房間如果設有露台更好,因為打開露台門可以加強室內通風。 睡房有多過一扇窗,夜晚降溫會比較快點。香港天文台都講:香港的熱夜愈來愈多,而熱夜帶來的健康風險更高,所以夏季夜晚睡覺都需要注意通風和室內溫度。 如果想避開陽光直接曬入屋,減少外牆吸熱,選對單位座向也很重要。南北向的單位最好,向西最差。如果沒得選,應盡量避免客廳和睡房受到西斜影響,或避免窗戶向西。 如果玻璃窗採用低輻射玻璃或遮光玻璃,隔熱性能會比一般普通玻璃好。 較高的樓底可以使室內環境更容易散熱,你可以考慮安裝吊扇,能帶動大面積的氣流循環,散熱更快。當開冷氣時配合使用吊扇,就可以調高冷氣的溫度來省電。 你現時住在三樓低層的確方便,但如果能夠選擇較高樓層,空氣質量和流通條件會比較好。 你之前提過自己一個人住,打算選擇面積較小的單位就夠,但我就建議選擇至少一房的單位。一來單位面積適中,會比較較容易散熱,二來亦都可以讓你選擇活動或休息的空間,更加有彈性,客廳太熱都可以選擇待在睡房休息,亦可針對部分空間使用風扇或冷氣降溫。這些因素的考慮,都是希望你的新屋有較好的先天環境來通風散熱,讓你入住後較為舒適。同時你亦可以有更多選擇,可以開窗,少開冷氣,節省能源和電費。
除了你住的單位要舒適,我認為屋苑的周邊環境亦很重要。
如果想外出的時候方便和舒服一些,附近的建築物設計、社區規劃和配套亦很重要。例如,建築物或主要通道要有上蓋,或是屋苑有有蓋平台,無論曝曬或下雨都不會影響外出和做運動。 知道你的行動不便,每走5至10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所以在評估居住的社區時,要考慮日常活動路線是否有較多的小型休憩處或公共設施,包括座椅、飲水機等,甚至有更多無障礙設施,令你比較放心外出,行得方便和舒適。 最理想是在十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內有公園或休憩處,內有綠化、植樹。如有長者健身設施更佳,方便你做運動或去散步。 公園或休憩處的位置亦很重要。如果附近的建築物有樓宇後移或採取較寬闊的樓宇間距,空氣流通會更好,最好避免在大馬路旁邊;或者附近樓宇的位置能夠剛好為公園或休憩處遮擋太陽,亦會陰涼一些。 如果附近的公園或休憩處有人工水景,即水池、噴泉、瀑布等,或是靠近海旁、河道等等,這些元素都會減低附近的環境溫度而令人感覺較為涼爽,夏天時不妨多去這些地方抖暑。 最好可以選在樹蔭下的木椅坐下休息。因為金屬長椅和石椅在日曬下都會發熱。如果能夠符合這些條件,我相信你在夏天的時候,就不會再因為覺得太熱太辛苦而令你甚麼都不想做,可以多些見朋友、散步和鍛鍊身體。
天文台最近公佈,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暖化,香港全年氣溫升高以及夏季氣溫偏高的情況會持續,因此將會在今年夏季新增「極端酷熱」級別。當天文台總部或新界普遍地區預測或實際氣溫達到攝氏35度,就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注意極端高溫天氣。所以你最好都在家中放置溫度計和濕度計,當室內溫度和濕度過高,特別是夜晚,就要開風扇或抽濕機;同時外出時就留意天文台的最新消息,就可以防止因為太熱而身體不適的問題,我亦不用擔心了!
阿仔
恩融上
2023年4月1日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詠詠媽媽:
兔年剛至,先跟妳和詠詠拜個年,祝妳們新年快樂,詠詠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最近,從同事口中得知妳剛離開了我們的社會房屋 - 雅閣,在兩個月前已搬上公屋。「上樓」一直都是妳的心願,聽到妳們的願望成真,我實在為妳們高興!
當初看著妳作為一個單親媽媽,要獨力撫養年幼的女兒,一切都很不容易。記得妳曾經告訴我,妳和詠詠未搬進雅閣前,是居住在不足一百尺的劏房,靠妳一份微薄的清潔工收入,要省吃儉用才能勉強應付每月六千元的租金。在搬進社會房屋後,妳把省下的房租,作為詠詠的教育及準備上公屋之用。我很佩服妳,同時我亦很感恩,心裡更肯定在2017年,聖雅各去營運香港第一所社會房屋的決定是十分正確的!
現時香港約有超過 20 萬人仍居住在不適切的居所,對住戶的身體、精神和財政等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欠缺社區支援。現時我們有4個社會房屋項目,都是我們看到有大量劏房所在之地,例如深水埗、旺角、紅磡,至今已幫助超過400個家庭。舉例來說,位於深水埗的「雅匯」項目是一個嶄新的模式營運社會房屋,除了安排地方為基層人士或有需要家庭入住過渡性房屋之外,我們在該項目加入了就業支援及健康共融,希望協助住戶提高就業機會,並透過健康活動連繫社區人士,一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想起當初我們留意到社會上的房屋問題,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適切居所給有需要家庭。第二,我們也見到不少基層家庭在劏房居住,他們很擔心,不敢接觸社區,亦缺乏社會支援,也不知道其實社區上有好多資源可以幫助他們。尤其他們普遍面對經濟困難,所在在他們搬入社會房屋之後可獲幫忙,例如最近我們用社區資源幫助了不少家庭免費裝好窗簾及申請領取二手洗衣機。而在社會房屋項目內,其實我們同事工作的地方都是在社會房屋內,日常都會接觸很多街坊,亦了解他們生活的情況,發現他們不少的問題,例如夫妻相處、親子關係、小朋友學習的需要、甚至就業問題,希望透過我們社工的介入能夠幫助他們。
現時家庭申請過渡性房屋,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都是18 歲以上單身人士、2 人家庭及 3 人家庭,或育有17歲或以下的單親家庭,他們都是居於劏房或其他不適切居所,亦需要輪候公屋最少 3 年,符合有關申請資格及通過面試的人士就可以入住 2 年,按需要可續約 1 年。自2017年,我們已經營運社區房屋數年了,而未來仍約萬多個單位準備落成, 而政府早前亦公佈將推出簡約公屋, 以改善等待上公屋人士住屋問題。此外,食物援助,學童學習支援同樣是重要的扶貧項目。
在政策介入前,根據政府2021年底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65萬,比起10年前的132萬多出四分之一,數字乃歷年新高。而在過去10年的兒童貧窮人口一直徘徊在22萬至27萬人。基層家庭往往因資源缺乏而限制了兒童的學習及發展機會,繼而引致跨代貧窮。
為回應社會上基層人士的生活需要,聖雅各福群會在2003年成立全港第一間食物銀行-「眾膳坊」, 由當時在中心陝小的廚房內煮24人的飯餐至近年每天服務逾3,500人,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熱食、乾糧等食物援助,透過服務我們了解到貧窮對小朋友的影響,包括:營養不良、欠缺人際網絡、自信心低等等,所以我們以食物援助為介入點,並在2005年成立「助學改變未來服務」,為基層兒童提供學習物資及課外支援,讓他們獲得公平及多元發展的機會;同時,在善長的支持下推出「在校午膳計劃」,為小學生每天提供有菜及有肉的營養膳食,以補足他們發育時期的需要。在2009年開辦的「青苗同學會課後支援計劃」,以「兒童為本」出發,為基層小學生提供課後的功課輔導及成長小組活動,期間並提供營養晚膳,全面照顧他們的發展需要。我們喜見食物銀行服務及「在校午膳計劃」,已被政府納入為常規化的社會服務,可見服務對基層家庭及學童的成效及重要性。
我們累積了多年扶貧的工作經驗,看到政府、很多社福機構、企業及基金會開展不同的的政策及項目以支援基層生活,卻往往各方沒有整全的數據分析而未能有效及快速地把資源轉到有需要人士手中。最近有機會成為扶貧委員會委員,希望透過「精準扶貧」,在掌握大數據後去分析,要幫助哪些有需要的人及怎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幫扶,亦要聚焦成效高的扶貧項目,就好像妳們現時居住的社會房屋,是集結房屋、健康和就業為目標,期望藉這兩三年時間,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協助住戶工作發展的機會,建立社區資本。
過去,特別在疫情下,聽到不少服務申請人,如詠詠媽媽一樣,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希望靠人,同時亦擔心被社會標籤,影響家人,特別是小朋友的成長。正可是在社會經濟不景氣,開工不足甚至失業的情況下,作為社會服務機構更要去想——如何在保障有需要服務人士的尊嚴下提供服務!於是我們將科技應用到社會服務之上,把線下服務,走到線上。現時聖雅各的扶貧服務已邁向數碼化,如全港首個食物援助平台FOOD-CO、一站式二手平台GOODS-CO及首個結合搜尋、申請及電子錢包的援助平台Charity Today。有需要人士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因應自己需要而在網上選擇服務和接受服務,這不但增加了服務的「方便性」及「選擇性」,重要的是可以保障他們的尊嚴。
小朋友在疫情下,學習情況同樣大受影響,當上課轉為家中線上進行時,幸得善長支持,為3,600位學童提供平板電腦,並送出4,500張流動數據咭,支援學童停課不停學。而隨著學校恢復面授課堂,「助學改變未來服務」隨即繼續提供多元的活動,包括為SEN學童學習支援計劃、運動、STEM及表達藝術等。此外,為了提升他們未來學習及工作競爭力,服務亦特意在溝通、演說、分析和合作方面裝備他們。
「敢創新」,用創新手法幫助弱勢社群一直都是我們堅守的,我們會繼往開來地以快速的步伐回應基層家庭的需要,先行先試,希望與政府政策互相補位。在扶貧工作上,由實物援助至關顧身心靈的服務。建立社會資本、重建互信、關愛我們的香港。
我深信正如聖經的教導:「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詠詠媽媽,今天是正月初七,人日,也是妳和詠詠上樓後的第一個農曆新年。祝妳們生日快樂!生活美滿!身體健康!
李姑娘
2023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