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01/04/2023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在氣候變化的高溫天氣下,長者如何住得好

阿媽:

我們前天飲茶時,我發現你好像比以前走得更慢了。你本來喜歡外出見朋友和去公園做運動,但近幾年都少做運動,體力大不如前。

我記得在我兒時和你一起住在九龍城區,夏天時開窗就有風,很舒服,不用開冷氣;但如今因為周邊的高樓大廈和熱島效應,我上次去探你時,就算開窗也不像以前一般涼爽。你說現在常常留在家中,會覺得家裡相當悶熱翳焗,但又不喜歡開冷氣,怕吹冷氣太寒涼會頭痛。想去公園散步,又因為行動不便,路程太遠而且要行很多樓梯,所以最後多數都不願意去了。特別是夏天時,你就更加覺得辛苦,室內室外都覺得好熱,有時甚至會覺得留在家中或外出都不舒服。

因為這些原因,你告訴我你打算搬屋。我最近的研究亦發現,你現正居住的九龍城區,晚間酷熱風險較高。彩虹、深水埗、黃大仙、土瓜灣、天水圍、屯門、荃灣、中西區或灣仔,因為它們的日夜酷熱風險都屬於較高或甚高水平,所以我建議你盡量避免搬去這些地區。

我都希望你住得舒適,所以我想提一提你,看樓時需要注重單位本身的設計和屋苑的周邊環境是否合適,因為樓宇設計會影響室內室外的溫度和濕度,繼而會影響你的舒適度和健康狀況。在英國有能源效益指標,以房屋的窗戶、牆身、暖氣等評分,所以在參觀單位的時候,也要特別留意以下的條件。

首先可以看一下單位的客廳是否有對流窗。如果有的話就可以加強通風,夏季屋內會涼快得多。如果客廳對角線各有一扇的對流窗設計會比互相靠近呈「L」狀的設計更利於通風。 客廳和睡房,可以開啟的窗戶愈多愈好。雖然密封玻璃窗的視野廣闊一些,但就會減少室內的通風換氣。現時有很多新樓盤都採用了落地大玻璃窗的設計,以景觀開揚、增加室內採光作為賣點,但其實會令室內更熱,夏天需要冷氣降溫的時間更多,電費就會貴很多。因為陽光穿透玻璃會直接曬熱室內牆身、地面、傢俬等。 客廳或房間如果設有露台更好,因為打開露台門可以加強室內通風。 睡房有多過一扇窗,夜晚降溫會比較快點。香港天文台都講:香港的熱夜愈來愈多,而熱夜帶來的健康風險更高,所以夏季夜晚睡覺都需要注意通風和室內溫度。 如果想避開陽光直接曬入屋,減少外牆吸熱,選對單位座向也很重要。南北向的單位最好,向西最差。如果沒得選,應盡量避免客廳和睡房受到西斜影響,或避免窗戶向西。 如果玻璃窗採用低輻射玻璃或遮光玻璃,隔熱性能會比一般普通玻璃好。 較高的樓底可以使室內環境更容易散熱,你可以考慮安裝吊扇,能帶動大面積的氣流循環,散熱更快。當開冷氣時配合使用吊扇,就可以調高冷氣的溫度來省電。 你現時住在三樓低層的確方便,但如果能夠選擇較高樓層,空氣質量和流通條件會比較好。 你之前提過自己一個人住,打算選擇面積較小的單位就夠,但我就建議選擇至少一房的單位。一來單位面積適中,會比較較容易散熱,二來亦都可以讓你選擇活動或休息的空間,更加有彈性,客廳太熱都可以選擇待在睡房休息,亦可針對部分空間使用風扇或冷氣降溫。

這些因素的考慮,都是希望你的新屋有較好的先天環境來通風散熱,讓你入住後較為舒適。同時你亦可以有更多選擇,可以開窗,少開冷氣,節省能源和電費。

除了你住的單位要舒適,我認為屋苑的周邊環境亦很重要。

如果想外出的時候方便和舒服一些,附近的建築物設計、社區規劃和配套亦很重要。例如,建築物或主要通道要有上蓋,或是屋苑有有蓋平台,無論曝曬或下雨都不會影響外出和做運動。 知道你的行動不便,每走5至10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所以在評估居住的社區時,要考慮日常活動路線是否有較多的小型休憩處或公共設施,包括座椅、飲水機等,甚至有更多無障礙設施,令你比較放心外出,行得方便和舒適。 最理想是在十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內有公園或休憩處,內有綠化、植樹。如有長者健身設施更佳,方便你做運動或去散步。 公園或休憩處的位置亦很重要。如果附近的建築物有樓宇後移或採取較寬闊的樓宇間距,空氣流通會更好,最好避免在大馬路旁邊;或者附近樓宇的位置能夠剛好為公園或休憩處遮擋太陽,亦會陰涼一些。 如果附近的公園或休憩處有人工水景,即水池、噴泉、瀑布等,或是靠近海旁、河道等等,這些元素都會減低附近的環境溫度而令人感覺較為涼爽,夏天時不妨多去這些地方抖暑。 最好可以選在樹蔭下的木椅坐下休息。因為金屬長椅和石椅在日曬下都會發熱。

如果能夠符合這些條件,我相信你在夏天的時候,就不會再因為覺得太熱太辛苦而令你甚麼都不想做,可以多些見朋友、散步和鍛鍊身體。

天文台最近公佈,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暖化,香港全年氣溫升高以及夏季氣溫偏高的情況會持續,因此將會在今年夏季新增「極端酷熱」級別。當天文台總部或新界普遍地區預測或實際氣溫達到攝氏35度,就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注意極端高溫天氣。所以你最好都在家中放置溫度計和濕度計,當室內溫度和濕度過高,特別是夜晚,就要開風扇或抽濕機;同時外出時就留意天文台的最新消息,就可以防止因為太熱而身體不適的問題,我亦不用擔心了!

阿仔

恩融上

2023年4月1日

01/04/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1 - 04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及化學系署理系主任梁美儀——立法及執法管制有害物質能有效減少環境中的污染物

主持人:張鳳萍

**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馮浩輝老師:

在兔年新正頭,先和你拜年,祝你和家人動若脫兔、萬事如意!

不經不覺,我已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化學系講座教授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兩年多了。雖然工作繁忙,但研究工作既富挑戰亦有意義。我想和你分享我們最新的研究結果及香港海洋環境改善的喜訊。

還記得香港特區政府在2015年底完成的第二期「海港淨化計劃」基建項目嗎? 現在維港兩岸的污水皆被收集及送往昴船洲污水廠作處理, 然後在青衣對開水域排放。這計劃令維港水質大大改善,水體含氧量提升、氮營養物顯著減少、和大腸桿菌減少了九成多。一年一度的維港渡海泳可以重新展開!還有,港島的海濱長廊經已駁通,可以從北角一直步行到西環堅尼地城。下次你回港,一定要感受一下維港的新面貌。

水質提升了,維港及附近水域的生態系統得到改善。我們實驗室副主任陳荔博士於過去兩年在維港一帶的海床進行底棲生物調查,發現不少的珊瑚群落和牠們的幼體,顯示水質改善有利珊瑚生長。位於將軍澳填海區對開的水域,珊瑚群落特別生長茂盛,結果令人鼓舞!

還記得70年代的吐露港遍佈珊瑚,後來因為嚴重污染及填海導致珊瑚消失。特區政府過去二十多年來努力在沙田及大埔截污減排,吐露港的水質大大改善了,紅潮爆發數字亦大幅減少。我們近年在吐露港內的防浪堤上發現新建立的珊瑚群落及珊瑚幼體,同時發現過百種海洋生物,顯示吐露港的海洋生態系统正在恢復當中!

我們的硏究團隊亦關注本地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健康,透過採集擱淺海豚様本來分析各種有害污染物的濃度,評估它們對海豚健康的風險。可喜的是,我們發現一些在近年已禁用的化學物質,例如一些阻燃劑及有機氯化物在本地海豚體內有明顯下降趨勢,証明立法及執法管制有害物質能有效減少環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對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健康風險。然而,我們卻同時在海豚身上發現不少新興污染物,例如新一代的阻燃劑、多氟化合物及用於電子產品螢幕中的液化晶體化合物等。現時,科學家對這些新興污染物的特性和毒理所知有限,有必要加快硏究步伐,確定它們的環境生態風險,對風險高的新興化學物品作出及時的管制。

相對看不見的化學污染物,大衆市民比較關心海洋塑膠垃圾的問題。因為每次到海灘暢泳或潛水,市民都會面對塑膠垃圾的困擾。香港每日棄置200噸膠餐具及180噸膠樽,因此特區政府絕對有必要加快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並以污者自付的原則推動膠樽的回收。港府準備於今年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希望推動市民實踐「揼少啲、慳多啲」,一齊加強源頭減廢。

塑膠對海洋生物構成莫大的威脅,我們的硏究員不時在擱淺海豚和海龜的腸胃內發現膠手套、膠袋、膠漁網等,這些塑膠會阻礙牠們進食及吸收營養,以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而體型較小的海洋生物亦有機會誤食微塑膠,影響健康。我們硏究發現海洋端足類甲殼動物在誤食微塑膠後,生長變得緩慢,生育率降低兩成。

過去兩年,我們測量了在污水廠排水及雨水渠中的微塑膠含量。 據我們估算,全港污水處理廠每日排放出45億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另外,我們估算本港6條主要雨水渠每日排放高達32億粒微塑膠。

香港地少人多,每日排放280萬噸污水,可載滿1120個標準游泳池。污水廠並未能把所有污染物清走,除了微塑膠,處理後的污水仍然含有藥物殘餘、塑化劑、清潔劑、農藥、阻燃劑、以及各種新興污染物等。它們最終流入大海,對海洋生物及愛吃海鮮的市民構成健康風險。

再放眼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有8600萬多,是香港的11.6倍!相對香港,大灣區總體污染物排放量高10倍,加上大量農業及工業污水排放,沿岸污染情況比香港更嚴峻。過去三年,我們和中山大學合作硏究大灣區內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遷移及分佈情況,並計算他們在海洋環境中的安全濃度,從而制定減排指標及策略,以支持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希望在2025年,中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能達到8成左右。

為支持國家及聯合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重大計劃和願景,我們實驗室亦致力硏究海洋生態修復的各種科技。包括硏發不同重建珊瑚群落的方法、為海洋生物在防浪堤上建設合適居所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我們硏究証明在海堤上放置大量蠔殼可以大大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喜愛在蠔殼上生長和覓食,躲藏在蠔殼之間避開捕獵者,居住在其中的蠔、青口、藤壺及管蟲等會過濾水中的有機物,能幫助淨化水體。現在我們與香港海洋生態協會㩗手和本地中小學合作,推廣「香港富蠔計劃」,透過在海岸放置大量蠔殼,讓學生認識本地海洋生物,參與生態修復工作,培養愛護環境的素質。

衷心感謝你35年前在柴灣工業學院悉心的教導,時常提醒我大多數污染問題均有解決辦法!使我能積極面對海洋污染的挑戰。亦多謝你安排我在暑假到沙田污水處理廠實習, 這難得的機會讓我對污水處理過程和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實習時,有機會進行科學研究,開啟我對科硏的興趣。 我好感恩,現在能以興趣為終生事業,為環保作育英才。

 梁美儀
2023年2月4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4/02/2023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