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屈穎妍、潘少權
「教育生態抓狂,怪獸家長橫行,學校成了鬥獸場。」
學生、家長及老師的關係似乎是敵對,家長及老師亦難免被標籤為怪獸。但天下間那有父母不愛子女?那有老師不想作育英才?其實家長與學校也不一定是怪獸!
歡迎家長, 老師, 學生留言及點唱
email: radio1@rthk.hk OR
>>>Join us on Facebook<<<
全港目前約有20萬人在聽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礙。社會上對「聽力受損的人」有很多種稱呼,例如「聾人」、「聽障」、「弱聽」、「聾啞」、「失聰」等。究竟哪一個稱呼才是最合適呢?「聽力受損的人」有先天,也有後天的,他們聽力受損的程度各有不同,需要也各有不同。聽障人士是一個很多元的社群,許多時候,普羅大眾都誤以為聽障人士不能聽到聲音,順利成章地說不出話來。事實上,「聾」不代表「啞」。大眾對於聽障人士存有刻板的印象,如「缺乏地位」、「能力不高」。社會大眾對聽障人士存在不少誤解,也忽略他們的需要。
在疫情下,人人都罩着口罩。聽障人面對甚麼挑戰呢?聽障學生,他們在學習又面對甚麼問題呢?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和關心聽障人士,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今天邀請到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署理教育服務協調主任譚啟昕先生(Kyan)和就業及培訓中心主任劉漢倫先生(Alan)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