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簡介

    GIST

    監製:楊慧雅


    從前,師傅可能因為「搵食」入行,幾十個年頭過去,生手變熟手,「搵食」可以變成甚麼?幾十年的工場,一道一道熟悉的工序,除了生活,還帶給了老師傅甚麼?師傅心中仍有夢想嗎?

    師傅,不限於傳統的行業,也可以是新興的、從傳統中演變而來的;老亦不單指年紀,也可以是技巧的。《師傅來了》以人物故事出發,嘗試從不同小環節,透過影像呈現各種製造過程,帶領觀眾在光影之中感受到匠人對極致的追求,也希望可以讓觀眾了解何為之好。
    看似平常不過的一件物品,價值未必高昂,然而當中蘊含各種細節之美,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堅持。

    旁白:黃妍

    最新

    LATEST
    14/08/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鐘錶技術的出現,讓人類可以計量時間,至於能否凖確,則有賴鐘錶匠人的工藝,史高便是其中一位,他對鐘錶的熱愛,源自小時候擁有的第一隻手錶,有一晚他半夜醒來,發現萬籟俱寂中,這小小的手錶仍爭分逐秒地工作,覺得十分神奇,這滴滴的秒針聲,仿佛為他半生的事業定調。中學畢業便報讀時計科目,曾負笈瑞士修讀製錶相關課程,之後專注研究鐘錶製作工藝,現是香港為數不多仍堅持親手製造零件的獨立製錶匠。
    無論是製造或維修鐘錶,都是嚴謹而精細的工藝,科技進步令手錶定位改變,可惜的是鐘錶行業亦如大部分手工藝一樣,面對工匠青黃不接甚至行業式微的的窘境,史高覺得很可惜,所以他閒時會帶領職訓班和工作坊,期望通過教學,將鐘錶工藝及熱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就像機芯內環環相扣的齒輪。擇善固執,守護傳統工藝,也是守護我們的時間和回憶。


    編導:謝曉玲
    播映日期:2023年8月14日(星期一)晚上7點35分港台電視31

    重溫

    CATCHUP
    06 - 08
    2023
    RTHK 31
    • 第十集 《時間郎》

      第十集 《時間郎》

      鐘錶技術的出現,讓人類可以計量時間,至於能否凖確,則有賴鐘錶匠人的工藝,史高便是其中一位,他對鐘錶的熱愛,源自小時候擁有的第一隻手錶,有一晚他半夜醒來,發現萬籟俱寂中,這小小的手錶仍爭分逐秒地工作,覺得十分神奇,這滴滴的秒針聲,仿佛為他半生的事業定調。中學畢業便報讀時計科目,曾負笈瑞士修讀製錶相關課程,之後專注研究鐘錶製作工藝,現是香港為數不多仍堅持親手製造零件的獨立製錶匠。
      無論是製造或維修鐘錶,都是嚴謹而精細的工藝,科技進步令手錶定位改變,可惜的是鐘錶行業亦如大部分手工藝一樣,面對工匠青黃不接甚至行業式微的的窘境,史高覺得很可惜,所以他閒時會帶領職訓班和工作坊,期望通過教學,將鐘錶工藝及熱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就像機芯內環環相扣的齒輪。擇善固執,守護傳統工藝,也是守護我們的時間和回憶。


      編導:謝曉玲
      播映日期:2023年8月14日(星期一)晚上7點35分港台電視31

      14/08/2023
    • 第九集 《四輪醫生》

      第九集 《四輪醫生》

      第九集《四輪醫生》

      七、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經濟騰飛,其中一種在那個年代漸受歡迎的產物,就是汽車,亦因此催生了一個當年十分盛行的行業,那便是汽車維修。行內稱作一休師傅的汽車維修員劉志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加入了汽車維修的大軍
      不過,他的維修員之路既不平凡,亦不平坦。當年他只有二十多歲,在朋友介紹之下,認識了小型賽車,每逢周末,他便會到小型賽車場為賽車維修、調整,然後把賺來的外快供自己參加賽車。邊玩邊做的日子,不但讓他賺了寶貴的經驗,更賺到了為正式賽車隊在公路比賽中擔當隨團維修員這難能可貴的機會。


      可惜,到2000年以後,大部汽車都電子化,維修汽車需要依靠專業電腦,對一休師傅而言,這無疑是一次不少的打擊。這時候,一位他在賽車上認識的車主,邀請一休師傅為他的老爺車維修,由於老爺車大都是全機械式,正好讓一休師傅把他多年來從賽車場上學到的技巧與經䌞,應用在老爺車維修上。無心插柳之下,他竟漸漸成為一眾老爺車車主們眼中可靠的「大師傅」,可以為他們的珍藏愛車妙手回春的「好醫生」。

      編導:馬芷君

      播放日期:2023年8月7日(星期一)晚上7點35分港台電視31

      07/08/2023
    • 第八集《織織復織織》

      第八集《織織復織織》

      六七十年代,籐器工業曾在香港興盛一時,籐器傢品輕便,價錢便宜,所以每家每戶總會購置一兩件籐器看門口,好似籐椅,籐籃,或籐器小擺設等等。
      今集的老師傅是經營籐器的老板陳新權,從祖父一代已經開始在香港從事籐器工作,陳師傅在父親的指導下接手經營,今天陳師傅已經七十多歲,從事籐藝工作超過半個世紀。他指出籐器製品,以人手製作,編織更是籐藝中,最重要的一環,各種花紋令籐器更顯姿彩。籐看似脆弱,但柔韌有力,生命力強;越久的籐器,越見其光彩。
      籐藝工業在金融風暴後開始走下坡。當中原因很多,如人工成本、店舖租金增加等等,現在還繼續經營籐器店只剩寥寥可數的幾間。陳師傅慨嘆現今年輕人不願入行,希望籐藝不會消失。
      然而,有兩位年輕人熱愛編織,黎潤詩(Cecilia)和陳郁(Yuk),懷著一顆珍視傳統工藝的心,他們兩決心尋覓傳統的籐藝編織技藝,身體力行走訪不同的地區,虛心地學習,希望將籐編帶回香港與眾人分享。
      今次兩位年輕人與陳師傅交流編織的技巧與心得,讓籐藝編織再一次閃耀光華。

      編導:黃辰美

      31/07/2023
    • 第七集《新玉器時代》

      第七集《新玉器時代》

      第七集《新玉器時代》

      玉器溫潤雅緻,寓意美好,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種重要的器物,亦是民間廣泛應用的飾品和藏品,玉不琢不成器,璞玉需配上匠人的巧手良工,方能展現美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曾是玉器批發的集散地,然而時代變遷,玉器身影逐漸淡出,玉器雕刻這種手藝亦被機器所取代。

      談洲生是香港少數仍從事手工玉器雕刻的匠人,由十三歲拜師學藝,鑽研「花草」雕工,至今已四十多年。由選石、構思、切玉、打磨、雕刻、拋光,小小玉器牽涉十多道繁複工序,因材奏刀,方寸間見匠人巧思,殊不簡單。然而多年心血卻差點因一場重病而放棄,幸修讀產品設計的兒子-談浩然(Eddy)不忍父親手藝失傳,決心承繼衣缽,並將現代設計元素注入傳統工藝,而談師傅康復後,亦繼續從事玉雕創作,與兒子拍住上,為玉器雕刻藝術另闢蹊徑。

      編導:謝曉玲

      24/07/2023
    • 第六集 《以木傳神》

      第六集 《以木傳神》

      中國人供奉神佛像的習俗世代相傳,當中每一尊手造像的誕生,都是經過神佛像雕刻師傅的千雕萬琢,這門非凡手藝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今集的主角蕭炳強師傅,從事神佛像雕刻及維修工作超過半世紀。他運用精巧的木雕工藝,將佛的形態、神韻、靈魂,融入木頭之中,雕琢出每一尊栩栩如生的像,他的作品遍佈於香港不同寺廟。

      六十年代的香港,是神佛像雕刻行業最蓬勃的時期,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時新造的像續漸由機器所取代,以致懂得造像的師傅越來越少。蕭師傅計劃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集成書,讓更多人深入認識這門非凡手藝。除了手造神佛像,這類的復修工作亦相當多。蕭師傅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維修和貼金技術,近年主力交予兒子啊蕭執行,希望手藝得以傳承。


      編導:郭詠欣

      17/07/2023
    • 第五集《金非飾比》

      第五集《金非飾比》

      金器有象徵富貴、權力的意思。偏偏對製作金器的打金工匠,有一個欠缺貴氣的稱呼-扑佬。
      在科技未普及應用在首飾製作以前,金器都是全人手製造,要學滿師就要花上五年的光陰,比起讀一個大學學位需要更長的時間。

      打金是一門需要不斷磨鍊、日子有功的專業,可惜,在香港,工匠得到的工錢跟他們精湛的手藝往往未必成正比,缺乏新血入行,打金這個行業已經日漸式微。

      余銳慶師傅從事打金行業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十幾歲做學徒,未夠三十歲,他便跟拍檔膽粗粗創業,由工匠升呢做工場老板。余師傅工場的首飾都是段件訂造,每件可謂獨一無二,客源來自世界各地。現在雖然已經年過七十,還未有退下來的念頭。兒子Warren七年前毅然辭去銀行的穩定工作,雄心壯志想為父親傳承這事業,幾年過去,他慨嘆傳承的工作談何容易。

      編導:鄧苑芬

      10/07/2023
    • 第四集《道之五分二》

      第四集《道之五分二》

      實木家具,承載著木材本身樹齡,這一刻被木匠巧手製作成各種家具陪伴新主人,然後,留存後世為未來累積價值。由工匠一雙手所做出實木家具成為人與大自然接觸的美麗媒介。

      阿聖成為木匠之前,原本是一位擁有十多年資歷的商業攝影師。2014開始輾轉入行,可以說是半途出家,當時只用兩星期學習實木家具製作,了解基本概念之後,所有工具運用,以至機器實際操作,都是靠自己摸索,這情況反而令到他拋開傳統,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他喜歡貓,於是不少作品的腳以貓腳形態展示;喜歡用入榫技術,盡量減各五金配件,說會破壞木的結構;喜歡把作品內外都磨成圓邊;喜歡在展覽場上掛著「請觸摸作品」的告示,鼓勵參加者用心親手去感受。對木的喜愛與各項細節的堅持,令他的作品添上一份沉實、溫婉。

      他說學藝之道是一個五部曲的故事:信、疑、悟、通、言,最後能自成一派。他形容自己處於第二階段,遙遙長路,他的夢想是:單純地、簡單地,繼續做下去……


      編導:何麗芬

      03/07/2023
    • 第三集《一色尚存》

      第三集《一色尚存》

      夜幕低垂,滿街霓虹亮起,曾經平凡不過的城市風景現在只能在記憶中存留。

      香港霓虹工業於六、七十年代開始興盛,縱橫交錯的霓虹招牌曾經是本地繁華的象徵。時移世易,工業於九十年代起經歷工廠北移、被價廉的LED技術佔據市場,加上政府收緊招牌規管措施等因素,令行業於二十年間大幅萎縮,近乎後繼無人。

      生於八十年代的劉浩輝(Jive),從事設計工作十餘年,不知從何開始對霓虹燈特別著迷,甚至在職期間也曾經兩次到訪台灣拜師學藝,並購買外國書籍研究這門手藝。終在2020年疫情期間,決心全職投身這門夕陽行業,逆流而上。

      Jive的工作揉合傳統技藝和自身美學經驗,用嶄新的方式將霓虹燈推廣和保存下來。盼望積少成多的努力,可以令霓虹文化在香港走得更遠。

      編導:嚴珮盈

      26/06/2023
    • 第二集《最鬆軟的堅持》

      第二集《最鬆軟的堅持》

      熱騰騰的港式麵包,是不少香港人早餐的不二之選。一個才賣十元八塊的港式麵包,未必稱得上是珍饈百味,但要做到入口鬆軟、口感細緻、味道香濃,而不是只有「空氣」與防腐劑,背後所需要付出的時間與毅力,卻經常被小覷。

      文敬龍師傅入行已有二十年,他十多歲開始在港式麵包店當學徒。數年前,他偶然發現在一條舊式公共屋邨內的,一所麵包老店將要結業,感到可惜之餘,亦擔心港式麵包有日會失傳。因此他決定在這老店的位置經營一間新麵包店,將自己這些年來累積的經驗與想法,通過屬於自己的麵包店實踐出來。麵包的用料簡單,要堅持做出好的品質,龍師傅強調要從微小處著手——發酵的過程、時間、麵糰的口感、饀料的調味等,他都十分執著。他更招攬了一些老師傅與他合作,將一些經典的傳統麵包,例如被稱為「爐底麥」的大麥包,加以改良,希望通過結合手藝與創意,為港式麵包尋回它的價值。

      編導:馬芷君

      19/06/2023
    • 第一集《百年樂韻》

      第一集《百年樂韻》

      一部全人手製造的小提琴,包括數十項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非常嚴謹,在香港懂得這門手藝的製琴師傅寥寥可數。今集的主角黃煒權師傅,製琴經驗超過三十年,是香港少數的手造提琴工匠。他近年醉心研究復刻一款意大利古董小提琴Stradivarius 1705型號,皆因這部琴的音色獨特,即使過了三百多年,仍然令現今演奏家趨之若鶩。除了仿製琴的外觀,他更加希望能復刻那種美妙音色。

      黃煒權師傅細女黃沛盈,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自小用爸爸造的小提琴,在本地和國際比賽中獲獎無數。她得到青少年音樂發展基金會的支持,借用了古董小提琴Stradivarius 1705型號,令她的演奏技巧進一步提升。黃師傅因此能近距離研究古琴的結構和音色,令他的工藝更上一層樓。他的手造提琴得到演奏家的讚賞,他亦會參加國際琴展,讓更多人認識香港製造的小提琴。

      編導:郭詠欣

      12/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