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內容

    CONTENT
    11/02/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出生於草根階層的陸貴文教授,絕對是一位本土科學家,中學時期他受到老師的薰陶,對數學甚為熱衷,而且成績優異,及後入讀香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1985年受聘於城市理工學院(現為城市大學),並且展開其對於天線的研究。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天線已不單是街上抬頭看到的大型天線,通訊科技的急促發展和需求,需要高效能和穏定的天線,甚至是藏於手提電話中的微型天線。陸教授和他的團隊早年研究出「L形探針饋電微帶天線」及「磁電偶極子天線」,兩種天線的頻帶更寛,接收能力及穏定性更顯著,更被應用於4G、5G網絡系統之上。現時,陸教授正進行一些跨界別的研究合作,利用無線電波技術應用於醫療檢測方面。
    受訪嘉賓:陸貴文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集數

    EPISODES
    • 第八集:科研之共鳴-陸貴文

      第八集:科研之共鳴-陸貴文

      出生於草根階層的陸貴文教授,絕對是一位本土科學家,中學時期他受到老師的薰陶,對數學甚為熱衷,而且成績優異,及後入讀香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1985年受聘於城市理工學院(現為城市大學),並且展開其對於天線的研究。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天線已不單是街上抬頭看到的大型天線,通訊科技的急促發展和需求,需要高效能和穏定的天線,甚至是藏於手提電話中的微型天線。陸教授和他的團隊早年研究出「L形探針饋電微帶天線」及「磁電偶極子天線」,兩種天線的頻帶更寛,接收能力及穏定性更顯著,更被應用於4G、5G網絡系統之上。現時,陸教授正進行一些跨界別的研究合作,利用無線電波技術應用於醫療檢測方面。
      受訪嘉賓:陸貴文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11/02/2023
    • 第七集:數據 · 人生-郭毅可

      第七集:數據 · 人生-郭毅可

      1987 年,郭毅可由清華大學去到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那時幾乎一句完整的英文也說不好、未聽過有互聯網的存在;郭毅可教授憑著他對知識的饑渴、對理性的自信,克服重重難關,高瞻遠矚。由學習計算機邏輯、人工智能,到專研大數據、機器學習,郭毅可在歐洲打出了一片天,成為數據科學領域的權威。他的秘訣是不停參與各科系的研究項目,由生物醫學到能源、城規,處處能見他的足跡。2014 年,郭毅可為母校帝國理工創立數據科學研究所並成為首任所長;2018 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2019 年,他來到香港浸會大學,成為了副校長,2021 年,郭毅可與音樂家潘明倫教授合作發展的「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台技術建設」研究計劃,他們收集大量有關音樂、舞蹈、電影、視覺藝術等數據,讓機器學習人類藝術家的創造,期望機器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創作模式。2022年十二月,郭毅可轉職香港科技大學,任首席副校長。
      受訪嘉賓:郭毅可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04/02/2023
    • 第六集:科研出少年-岑浩璋

      第六集:科研出少年-岑浩璋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在微流體和軟物質方面的工作獲得國際認可,尤其在將全水相體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結合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他專注於液滴介面的工程設計,並由此開發新型的生物及細胞相容性材料。液滴微流控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它可以滿足一些生物醫學領域應用層面的需求。岑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學院院長,希望可以在香港推動科學教育、培養科研人才。
      受訪嘉賓:岑浩璋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28/01/2023
    • 第五集:平凡人的超能力-黃維揚

      第五集:平凡人的超能力-黃維揚

      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首任院長黃維揚教授,主要研究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光電能源轉換機制,近年亦有涉獵金屬石墨炔在能源方面的應用。 2010年,黃成為首位華人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過渡金屬化學獎。其基礎研究結果被廣泛引用。由 2014 年起,黃維揚連續七年入選 Thomson-Reuters「高被引學者」名錄。他亦分別於2013 年獲頒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於2020 年獲選為香港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
      受訪嘉賓:黃維揚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21/01/2023
    • 第四集:風采醫然-莫樹錦

      第四集:風采醫然-莫樹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他重點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並領導多個重要的跨國臨床研究,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EGFR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並奠定了肺癌個體化治療的基礎。2018年,他榮獲歐洲腫瘤學學會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以表揚他於肺癌領域研究對全球帶來重大貢獻,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
      受訪嘉賓:莫樹錦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14/01/2023
    • 第三集:航天行者-容啟亮

      第三集:航天行者-容啟亮

      容啟亮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學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以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主力於設計和製造高效太空工具。這些工具必須體積輕巧,且絕對可靠,須在真空環境、微重力狀態、極端溫度、宇宙塵埃及宇宙射線等嚴峻條件下,仍能如常運作。容教授沉著、專注、精準,把工程技術推向新的高峰,對太空方面的研究作出了深遠的貢獻。「嫦娥三號」的「相機指向系統」、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研發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以及「嫦娥五號」的「月面採樣及表取封裝裝置」,都是他與團隊的代表作。
      受訪嘉賓:容啟亮教授
      節目旁白:方力申

      07/01/2023
    • 共築航天夢

      共築航天夢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發展歷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基礎要求最高的國家重點工程,當中所涉及的,都必然是最頂尖的人才和技術,事實上,香港科研團隊一直為國家的太空探究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
      同時節目會探究香港各界如何推動科創及航天教育發展,香港太空館自2009年起負責統籌「少年太空人體驗營」,過去多年,其實香港一直都有不同團體提供航天教育,近年香港多間大學亦相繼推出航天相關專業課程培育專才,以上種種項目的內容及成果,節目亦會一一介紹。
      節目旁白:方力申
      編導:鍾幸凌

      31/12/2022
    • 科技引領未來

      科技引領未來

      本集會介紹國家的航天科技、陸地科技和深海科技,認識國家自「十三五」科技事業加快發展以來的科研成就。我國多件偉大科研成品,包括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祝融號”、“嫦娥五號”返回器實物、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等等都會一一展現觀眾眼前。
      此外,節目亦會介紹香港首間衛星製造中心,了解製造中心選址香港的地理優勢,以及預視未來衛星生產的製作與運作流程。
      節目旁白:方力申
      編導:鍾幸凌

      24/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