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創科夢工場 2
什麼東西,看不到,摸不著,但日常生活每日都會接觸到,與空氣、食物、水和Wifi幾乎同等重要?
試想想手機只剩1%電力,瞬間跌入恐慌狀態。堪稱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金字塔最底層,可以增加一項:電力。
今天,一人兩部充電寶,一街十台電動車,你我身邊都是大大小小的移動電源。越來越先進的鋰電池技術,用完即棄筆芯電池逐漸式微淘汰,唾手可得的能源不再是夢,甚至是理所當然,但人們對鋰電池的不甚理解,又同時導致危機四伏。
由大學時期修讀電機工程,到加入學生太陽能車隊,之後更成為第一代電動車科研團隊成員,方逸之對電的興趣或許是錯有錯著,亦可以說是命運的巧妙安排。而作為鋰電池專家,在博士畢業後搞初創,研發令鋰電池更安全、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似乎更迫切。畢竟,充電寶可以爆炸,電動車可以著火,如果可以更掌握了解鋰電池運作時的表現數據,出意外前及早解決問題,甚至發揮鋰電池的最佳性能,延長壽命,從而減少不必要消耗浪費,對地球環境亦是一番貢獻。
鋰電池用得其所,人人都可以帶來改變,不需要英雄靠一人之力拯救世界。隨著鋰電池的大規模廣泛應用,研究生時代的方逸之已經預想到一個問題,一個塵封多年的大膽假設,又是否有機會在香港的南端露出曙光?
科技日新月異,昔日的太陽能車隊已成歷史,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有能力一手一腳由零開始組裝一台電動跑車。電動方程式車隊已經準備就緒,幾個月後將到內地比賽。當鋰電池驅動的摩打開始轉動,電動車的未來又將前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