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六十年代外交關係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政治
資本主義
國民黨

返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冷戰年代,以美國為首的 資本主義 國家,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敵對狀態,形成兩大敵對陣營。新中國政府由於實行社會主義,受到美國及其他 資本主義 陣營國家的排擠,所以在 50 年代,只有二、三十個國家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而且絕大部分係社會主義國家及一些亞洲、非洲貧窮國家。另外,由於韓戰關係,中國受到美國以及 資本主義 陣營國家的經濟制裁,對外貿易十分困難,而聯合國席位被台灣的 國民黨 政權所佔有,所以,國際活動空間非常局限。不過,由於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以平等地位對待所有國家 ─ 不分大小、不分貧富、不分政治體制,一律平等;不干涉別國內政,不稱霸,盡能力協助別國的困難,因此得到不少新興國家的尊重,一些正在尋求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亞、非洲國家,期望同新中國建立友好關係。

1950 年代末期,中國和蘇聯關係惡化, 1960 年 7 月,蘇聯突然宣布撤走全部派往中國的專家,同時撕毀所有合作協議,廢除所有合作項目,中蘇關係陷入低潮。其他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如東德、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蒙古等亦追隨蘇聯與中國疏遠。同一時期,印度亦因為中印邊界糾紛和中國交惡。

1962 年 10 月爆發中印邊境戰爭,自此中國與印度長期關係冷淡。 1965 年 9 月 30 日 ,印尼發生政變,印尼共產黨推翻蘇加諾總統,準備成立社會主義政權,但隨即被親西方的軍人鎮壓,軍政府首領蘇哈圖將軍成為印尼新總統,軍政府認為印尼共產黨受中國資助,採取反共反華政策,而印尼民眾亦乘機襲擊中國使館及中國機構,搶掠華僑商店,排華風潮一發不可收拾, 1967 年 10 月中國和印尼中斷外交關係。在印尼排華期間,數以萬計華僑被迫離開印尼,排華之前返國留學的華僑青年無法返回僑居地,留在印尼的華人被迫改姓改名,不准使用中文字。

1960 年代初,中國雖然和一些周邊關係惡化,但在外交上亦有一些重要進展。最重要的是 1964 年 1 月 27 日 ,法國戴高樂政府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與台灣斷交,中、法兩國隨即互派大使。中法建交是中國在爭取與西歐建交的重大突破,同時又是對打開以美國為首的 資本主義 陣營孤立中國的缺口。其後一些前法國殖民地的新興非洲國家,紛紛同中國建交。
 
1960-69 六十年代外交關係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