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電台網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網上中華五千年
主題簡介 專題討論  

歷史小字典
人物 政治
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 土地改革
萬里 人民公社/公社
  大躍進
  共產主義
  文化大革命/文革

返回

 

數千年來,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國家,由於人口眾多,耕地比例少,生產技術落後,而且自從清朝中葉以來,西方工業國家的紡織品、農產品大量湧入中國,嚴重打擊中國農村的經濟,加上科舉制度廢除後,知識階層紛紛離開農村。中國農村絕大部分被土豪劣紳所支配,甚至變成軍閥、土匪操縱的對象,中國農民苦不堪言。

中國共產黨以貧窮農村作為革命根據地,為農民群眾爭取權益而獲得廣大農民支持,終於成功建立全國政權,1950年代初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但毛澤東認為,要提高農村生產力,必須實行集體勞動,於是在1953年底,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定」,1954年全面推行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作為股本,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社員,開始了農業集體化的歷史。

1958年,毛澤東在農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推行「大躍進」,58年9月開始成立農村「人民公社」,取消私有制,將各個農業合作社的所有土地、牲畜、林木、大型農具、農作物等,全部轉為公社所有,農民按照公社幹部指示進行集體勞動,按勞動時間計算工分,分配工資,所有生活用品,由公社統一購買分發,教育、醫療、娛樂、洗澡、食堂等等,全部由公社統辦。人民公社成為支配農民生活的權力機構。農民喪失了幾乎所有自由。毛澤東認為:「共產主義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共產黨的宣傳媒介亦大事宣揚: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

但事實上,農民在人民公社的束縛下喪失了生產的積極性,公社幹部只重視應付上級的指示,往往不顧現實,不理會農民實際需要,只靠行政命令強迫農民服從。由1958年到1978年,經過差不多20年的實踐,中國農村在人民公社的體制下,不但止沒有提高生產力,反而糧產量連年下降,災荒不斷,但由於毛澤東的堅持,任何不同意集體所有制的意見,都被視為「反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期間,農村幹部為了顯示向文革派的左傾路線靠攏,更加強調集體勞動的必要性。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但是中共中央仍然堅持執行毛澤東路線,1978年鄧小平恢復政治權力後,開始放寬政策。當時安徽省委書記萬里,以「借地度荒」為名容許安徽省農民自行耕種田頭地角的零碎土地,收入歸耕種者所有,用來解決饑荒。而安徽省得以順利度過旱災,但是他仍然未敢打破人民公社的集體所有制,要改變現狀,需要農民群眾,以及有識見、有勇氣的領導人的努力。
 
1970-79 70年 人民公社的瓦解 中華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