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最新

    LATEST
    15/03/2025

    王冠與十字架 — 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 (五)︰舊教復辟 — 血腥瑪麗的宗教迫害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繼位。亨利去世時,留下了一個宗教上處於轉型期、政治上中央集權加強但仍不穩定的國家。

    愛德華六世時期,在攝政議會主導下推行激進新教改革。1549年和1552年頒布的《公禱書》,確立英語禮拜儀式,取消天主教傳統。然而,改革過急導致社會動盪,激發起康沃爾和德文郡等地的「禱書叛亂」。

    愛德華六世在15歲去世。1553年,由亨利八世的女兒,愛德華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繼位。瑪麗一世決意恢復天主教,處決近300名新教徒,多名宗教改革領袖被處死,因而後世稱佢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

    15/03/2025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22/03/2025

    王冠與十字架 — 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 (六)︰黃金時代 — 從宗教動盪到伊莉莎白時代

     
    公元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繼承英格蘭王位,開啟了被後世譽為「黃金時代」的統治時期。在歷經了兄長愛德華六世短暫的新教改革和姊姊瑪麗一世血腥而嚴苛的天主教復辟後,伊莉莎白一世臨危受命,面對內憂外患,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為英格蘭帶來了持久的穩定與繁榮。

    她的宗教政策,被稱為「中庸之道」(Via Media),巧妙地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尋求平衡,制定了1559年的《宗教統一法案》,確立了英格蘭教會的獨立地位,減緩了宗教衝突所帶來的社會動蕩。同時,伊莉莎白一世善於利用外交手段,維持與歐陸各國的微妙關係,特別是在面對西班牙與法國等大國的壓力時,展現了高超的策略。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敗成為伊莉莎白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不僅捍衛了英格蘭的主權,還奠定了其海上霸權的基礎。這一勝利激勵了全國士氣,促進了對外貿易和海外殖民的發展,開啟了英格蘭的海上擴張之路。

    在伊莉莎白的統治下,英格蘭的文化也達到了新的高峰。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深入人心,孕育了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等傑出文學家,為英國文學留下了璀璨的遺產。城市經濟繁榮,商業活動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崛起,為英格蘭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然而,伊莉莎白的統治並非毫無挑戰。內部仍存在著宗教分歧,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對其王位構成威脅,天主教勢力的密謀不斷,議會的權力逐漸增強,對王權形成了新的掣肘。但伊莉莎白一世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成功地維持了國家的穩定與繁榮。


    重溫

    CATCHUP
    X

    鄭成功 (十一)︰鄭經繼位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清康熙元年、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病逝,虛齡三十九歲(未滿三十八周歲)。

    在此之前,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11月24日),清朝藉口與鄭成功勾結,處斬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及其親族十一人。

    鄭成功親征台灣時,安排長子鄭經(生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10月)留守廈門(當時稱為思明州)。鄭經年少好色,與其弟鄭智之乳母陳昭娘私通,生下長子克臧,卻被正室唐氏指控「亂倫」,唐氏父親為鄭成功大將唐顯悅,向鄭成功告發,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掌管廈門軍隊的堂兄鄭泰全數處死鄭經生母董氏、鄭經、陳昭娘與初生的鄭克臧等人。鄭泰拒命,鄭成功派親信大將領兵往廈門捉拿鄭經等人,鄭泰嚴陣以待,大戰一觸即發。在千鈞一髪之際,傳來鄭成功病逝消息,鄭泰等廈門將領擁立鄭經繼承延平王位,號稱「世藩」。同時台灣諸將蔡雲、李應清等推舉鄭成功之弟鄭襲為「東都主」,與鄭經對抗。

    十一月初一(11月11日),鄭經率部從廈門出發,領兵東征,初七(11月17日)中午,至澎湖,十七日(11月27日)早晨,大霧蔽天,鄭經在鹿耳門登陸,擊敗鄭襲軍隊,鄭經控制台灣,誅殺叛將,叔叔鄭襲被押往廈門幽禁,其後鄭襲逃走投奔清朝。鄭經穩定台灣局面之後,疑心堂叔鄭泰奪權,並且與清朝勾結,囚禁鄭泰。鄭泰諸弟及諸子留守廈門,於是投降清朝,於廈門、金門、東山等島落入清朝手中。

    鄭經繼承父志,重用陳永華、劉國軒等文武大臣,據史籍記述:陳永華善於治國,大力鼓勵開荒墾植,號召人民種蔗製糖,煮海水曬鹽,國用日漸豐足。又積極倡辦學校,創立書院,並接納洪旭「文事、武備两者不可缺一」的建議,令各鎮在農暇時教習武藝,「春、秋操練陣法」,又入深山伐木造船,增強武備。在鄭經治下,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永曆二十八年初(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清朝爆發「三藩之亂」: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三個藩王,因清朝撤藩,聯合起兵反叛,並且聯絡海內外反清勢力與清朝對抗。鄭經應耿精忠邀請,由海路進攻沿海府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但鄭經與耿精忠因爭奪泉州、漳州而交惡。清朝康熙帝派康親王傑書進攻福建,耿精忠戰敗,見大勢已去,於1676年降清。鄭經仍然佔據廈門,派人與傑書談判,提出稱藩納貢,不剃髮、不易服,「以台灣為箕子之朝鮮,為徐福之日本」。傑書向鄭經許諾,如果鄭軍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向清朝稱臣納貢,就答應承認台灣藩屬地位,與台灣「通商貿易,永無嫌猜」。但被浙閩總督姚啓聖反對,不能實現。清軍猛攻廈門,鄭經戰敗,退回臺灣。

    鄭經西進失敗之後,意志消沉,不理政務,長期隱居別館,以吟詩飲酒度日,政事由長子鄭克臧代理。清朝加強海禁,並且在福建沿岸設置多處要塞,封鎖台灣貿易,明鄭政權經過多年的征戰,財務已經嚴重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陷入困境。永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鄭經去世,享年四十歲(虛歲)。

    附錄:鄭經詩選

    《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問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香港電台第一台

    01/02/2025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