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偉國、曾卓然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專頁<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7/05/2023

    南越王趙佗 (一)︰秦始皇征越

    '
    在先秦古籍中,以伊、洛、渭、濟、汾、沁等水,與黃河中、下游交匯地域,及汝、潁、渦、泗等東南入淮諸水上游平原地帶為天下核心,是古代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古史稱之為「中國」(古文「國」與「域」同義),即後世所稱之「中原」。中原華夏族,把周邊非華夏人群按方位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隨著不同地域部族與中原交往、互動(包括物資交易、部族遷徙、通婚、戰爭等不同方式),中原華夏人對遠方的所知所聞不斷擴大,對南方淮可、長江以南至沿海地區有所認知、接觸,並把當地的住民,統稱之為「越」。據近代學者黃現璠著《壯族通史》説: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與粵,古音讀如 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是「人」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地人自稱越,中原華夏人因之稱他們為越人,「百越」即眾多的越人部族。也有說法認為越人最犀利的武器是「鉞」,即巨型銅斧,「鉞」的原始寫法是沒有金傍的「戉」,與「越」通用。

    淮河、長江以南地域廣袤,山河分隔,地形複雜,眾多部族散居森林河谷之中,種類不一,文化有異,實際上並非單一民族,中原華夏人對東南方眾多部族統稱為「越」,近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指出:古籍說「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或稱“閩越”、或稱“揚越”、或稱“南越”、或稱“西甌”、或稱“駱越”,等等。由於種類繁多,各部族語言不一,風俗有異,各自分成數以百計部落(村落),散居於河谷、海濱、森林之中,有些以農耕為業,有些以漁獵為生,互不統屬,各有君長,因此稱為「百越」,賈誼《過秦論》說:南取百越之地,是也。

    從先秦文獻的記述,及近代考古大量發現可以得知,淮河長江以南的古代越人分佈地區,在先秦時期曾存在過璀璨的文明,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邊、錢塘江下游、紹興寧波平原一帶,發現了大量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擅長種植水稻的河姆渡文化,有製作精美玉器的良渚文化,有以彩陶為標誌的青蓮崗文化,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蠶絲絹殘片,雛型的瓷器也發源於江南。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兵器為戰爭主力,古越人鍛造的「吳王劍」「越王劍」是天下聞名的王者之器。由此可知,百越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據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百越諸部族當中最早與中原交往的是地緣上較接近中原,居於長江下游、太湖周邊的「於越」。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換中原的絲帛和手工產品。古代王朝交替之際,一些政治競爭失敗者後裔,從中原輾轉南遷,到越人地區尋求安身立國之所,把中原文明帶到越地,同時也融入越文化之中。據說越王勾踐自稱夏朝後裔;而吳國的始祖太伯,是周太王長子,讓位給有賢德之弟季歷(周文王父親),率領部眾遠徙江南立國。

    據《逸周書》《竹書紀年》等古籍紀述,周成王時,曾經有嶺南的南越部族「越裳氏」使者到中原朝貢,開始有了經濟文化接觸。春秋中期,江南的吳、越兩國相繼崛起,參與中原諸侯爭霸,與晉、楚、齊、魯等國交往頻繁,先後北上中原鶯霸,逐漸加入華夏文化圈。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的故事,更成為華夏的共同記憶。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雄據長江中游(今湖北、湖南一帶)的南方霸主楚國,與吳、越關係密切,春秋中期曾被吳國入侵,其後扶植越國抗吳,吳終於被越所滅,北上中原爭霸,但未幾衰落,至戰國初被楚國所滅,長江下游越人地區納入楚國版圖,但越人部落君長仍有非常大影響力。此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所記,勾踐死後,越國衰落,「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楚國亦嘗試向南擴展勢力,相傳在周夷王八年(公元前 887 年),楚國曾派人到今廣州越秀山麓設立據點,稱為「楚庭」或「楚亭」,因此清初有人在此建立石牌坊,正面書「粵之奇峰」,背面書「古之楚庭」。但當時楚國勢力仍未伸展至洞庭湖,這應是後世好事者的附會。但戰國時,有楚人南下與嶺南越部族接觸,並拓展勢力,應是合理推測。
    '

    27/05/2023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03/06/2023

    南越王趙佗 (二)︰趙佗治三郡

    '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 224 年)秦發六十萬大軍攻楚,楚軍大敗,項燕戰死,次年,擄楚王負芻,楚國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始皇二十五年(前 222年),秦將王翦、蒙武攻越地,越君降秦,設置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市),這是始皇二十六(公元前 221 年)滅齊統一天下之前,為文獻所記秦朝經營越地之始。征服範圍在長江下游以南至錢塘江口一帶,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故土,今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而這則記事之後,《秦始皇本紀》再沒有提及對越地的動靜,直至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這則記事。

    但這則記事非常簡略概括。這則記事未有交待甚麼時候發兵,主帥時誰,行軍路線,戰爭過程如何。從字面看似乎是三十三年出兵,一切順利,迅速降服越人,隨即設置三郡,大功告成。事實是否這樣簡單順利?首先,中原與嶺南山河阻隔,道路未有開闢,所經地域多是密林深谷,秦軍從中原進軍運糧南下數千里,必然險阻重重,況且越人部落深藏密林之中,頑強抵抗,隨時突襲。秦軍南征,絕非一年半載可以成功,因此《秦始皇本紀》所記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設置三郡,應該是大功告成的記錄。

    那麼,秦始皇何時發兵南征?主帥是誰?進軍路線怎樣?戰況如何?幸而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編集的《淮南子.人間訓》有一則故事:

    「事或為之,適足以敗之;或備之,適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挽車而餉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甌)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於道,大夫箕會於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於是陳勝 起於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捲,而至於戲。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 謫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過之則控,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 智也。」

    淮南王劉安(前 179—前 122)是漢武帝、司馬遷的同時代人,他的封國南部與南越之地相鄰。這則故事是《淮南子》藉此作為評論秦始皇發動征南越戰爭,戰事拖延,秦軍苦戰,以至國力消耗,引發民怨沸騰的事例。卻保留了珍貴的秦軍南征史料。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偃列傳》中,也在嚴安諫武帝征伐四夷上書中,引述了這則故事:秦始皇「欲肆威海外,(略)又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挂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綜合《淮南子》及《史記》所記如下:
    「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淮南子》);「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史記》)「三年不解甲馳弩」(《淮南子》);「曠日持久,糧食絕乏」(《史記》)「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淮南子》;「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史記》)「以與越人戰,殺西嘔(甌)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淮南子》);「越人擊之,秦兵大敗」(《史記》)「乃發謫戍以備之」(《淮南子》);「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史記》)

    由此可知,秦始皇發五十萬大軍南征,兵分五路,其中一路主將是屠睢。戰事延續三年,也就是說至遲在始皇三十年發兵。秦軍進展非常艱難,糧道不通,加上越人頑強抵抗,秦軍雖然殺死西甌君「譯籲宋」,但在其相「置桀駿」指揮下,越人勇士經常埋伏叢林中,夜襲秦軍,大敗秦軍,並殺死秦將屠睢,戰事曠日持久,秦軍糧食絕乏,數十萬人戰死。在這困局中,幸得使監祿(姓氏不詳,名祿,使監是官職,後世稱他為「史祿」)觀察地勢,開鑿貫通湘、灕二水的運河(名為「靈渠」,至今仍然存在,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為歷史文化遺產),使運兵、運糧船可以通航,解決了行軍障礙,大軍直抵番禺(今廣州舊城),終於降服南越諸部。

    降服南越諸部之後,秦朝在其地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相當於今廣西東北部,以今桂林市為核心,是中原連接嶺南的水路交通所經地區,湘、灕二水經靈渠通往海濱的番禺。象郡相當於今廣西西南部,以今南寧市為核心,是南越部族集中之地。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大部份,北倚山嶺(即南嶺,五嶺一部份),南臨大海,秦在此設六縣: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其中番禺郡治,《史記.貨殖列傳》謂:「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今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市,及澳門、香港都屬秦番禺縣境(兩漢同)。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記,南海郡長官為郡尉任囂,而南征將領之一趙佗為龍川縣令。據地方志所記,開鑿靈渠有功之史祿,曾為揭陽縣令。
    秦降服嶺南,設立郡縣之後四年(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始皇駕崩,隨即爆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
    '

    重溫

    CATCHUP
    X

    豐臣秀吉 (二)︰少年藤吉郎

    主持人:張偉國、曾卓然

    '
    豐臣秀吉的少年時代,與不少自幼便擁有豐富資源的風雲人物不一樣。童年稱作日吉,青年時叫作藤吉郎的他,起初並沒有姓氏,可說是當時日本社會的草根階層。因為出身寒微,秀吉的出生地和成長背景存在一定爭議。據傳,他出生於美濃國的一個農家,但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他是在尾張國出生;也有說秀吉父親為當時的「足輕」步兵,曾被形容為「馬前小卒」。無論如何,他的出身都相對卑微,有歷史書記載他年輕的時候在山上砍柴,並靠賣柴維生。

    1554年前後,以僕人的身份侍奉織田信長,可說是改變秀吉一生的決定。沒有家勢,沒有學習,秀吉依靠的是靈活、才智與鑑貌辨色的能力。信長以喜怒無常,行事難以捉摸聞名,但信長顯然很喜愛秀吉,雖然經常戲稱秀吉為「猴子」,但卻給予他各種機會,而秀吉亦能好好把握,展示其靈活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
    '

    香港電台第一台

    18/03/2023 - 足本 Full (HKT 20:05 - 20:3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