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古今風雲人物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04/05/2024

    孔子 (八)︰子畏於匡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打算到鄰近的鄭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區)尋求機會。鄭國同樣是姬姓諸侯,春秋初年,鄭莊公時期曾經是中原強國,因為與周天子不和,出兵擊敗周桓王,又威脅宋、衛等國,偃然成為中原霸主。但隨著南方的楚國興起,鄭國南方的陳、蔡、許等國相繼依附楚國,鄭國也受到楚國壓迫。鄭國北方的晉國亦強勢發展,晉文公率領中原諸侯抗楚,鄭國夾在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之間,左右依違,處境困難。


    前597年,楚軍包圍鄭國,三個月後,攻克了鄭都,鄭襄公在大路上打赤膊,牽着羊,迎接楚莊王,向楚國投降,表示服從楚國號令。但此舉得罪中原霸主晉國,晉國不時號召諸侯攻伐鄭國,以示懲戒。鄭國內部貴族亦因親晉、親楚而鬥爭激烈。鄭襄公的父親鄭穆公有十幾個兒子,穆公死後,愛子靈公繼位,靈公年少貪玩,得罪權臣公子宋(成語「食指大動」由此而來),公子宋懷恨在心,聯同另一權臣公子歸生殺死靈公,立穆公另一兒子公子堅,是為鄭襄公。數年後,公子歸生病死,穆公一群兒子(襄公兄弟)聯手驅逐歸生家族,掌握了鄭國軍政大權,其後經過幾番鬥爭、妥協,剩下七個家族分享權力,稱為「七穆」(即穆公的子孫良氏、游氏、國氏、罕氏、駟氏、印氏和豐氏)輪流執政。但七穆家族互相爭權,鄭國政局動盪不安。公元前563年,鄭國爆發了低級貴族及庶民的暴亂,暴民殺死了公子騑(子駟),公子發(子國)及公孫輒,脅持鄭簡公(鄭襄公之孫)。動亂被公子嘉(子孔)率領七穆家族領兵平定,公子嘉執政。公子嘉因處事尊橫,被其他家族聯手攻殺,其後,七穆之一的罕虎(別字子皮)執政,罕虎為了平衡各家族,任用學識淵博,性格隨和,但處事沉著,以深思熟慮見長的國僑為正卿(字子產,公子發之子,發字子國,因此建立國氏。子國在動亂中被殺,子產繼承官職),自己退居幕後,並宣告全力支持子產。

    子產執政之後,整頓鄭國賦稅,確立「鄉校」教育,公布刑法(破除貴族黑箱司法),對外折衷於晉楚兩強之間,不屈不撓,維護鄭國尊嚴。據史書稱:子產執政一年,浪蕩子弟不再輕浮嬉戲,老年人不必手提負重,兒童也不用下田耕種。第二年,市場上買賣公平,不預定高價了。三年過去,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後,農民收工不必把農具帶回家,五年後,男子無需服兵役,遇有喪事則自覺敬執喪葬之禮。子產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死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孔子對子產十分仰慕,在《論語》及其他儒家典籍中,留下大量讚揚子產的評語,例如: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孔子:「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求樂者也。」
    孔子:「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孔子:「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孔子:「(子產)古之遺愛也。」
    孔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孔子:「惠人也。」
    孔子:「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弟子子貢也說:「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編年史《左傳》更記載了大量有關子產的施政及事蹟。由此可知,孔子是子產的超級「粉絲」(仰慕者)。

    前522年,子產病死,鄭國失去一位「賢相」。當年孔子三十歲。孔子五十五歲到達衛國之後,希望率領弟子到鄭國,緬懷子產的風采(《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從衛國往陳國,途經匡地)怎知到達衛、鄭交界的匡地,被匡人誤會是多年前攻佔匡地、並施行暴虐的魯國權臣陽虎,圍攻孔子,孔子感到生命受威脅,歎息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意思是自己肩負了復興周文王禮樂文化的使命,在這地方死了,文化就再無傳人;如果文化不亡,匡人可把我怎麼樣呢?)幸而幾天之後,孔子其中一位弟子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出面替孔子解圍,孔子終於脫險。

    《論語》記述了「子畏於匡」時的一則小故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脫險之後,回到衛國,其後,遇上了衛國的政治動盪:衛靈公的太子蒯聵(音快櫃)不滿南子操控靈公,干預朝政,暗中聯絡一些貴族準備拘禁南子,卻被告密,事敗,太子逃往晉國。靈公年老,立太子之子公孫輒(音接)為太孫,衛國政局非常不安。孔子對學生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他決定離開衛國,目的地是南方的陳國。當時大概是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五十九歲,他在衛國停留了四年左右。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

    預告

    UPCOMING
    11/05/2024

    孔子 (九)︰在陳絕糧

     
    孔子在陳國逗留了大約三年,在此期間,他的早年弟子仲由(子路)辭去了魯國季氏的家臣官職,追隨他左右。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位於當時中原的最南方,潁河(粵音泳)、洧河(音惠)都流經陳國附近,由西北方向東南流,注入淮河。西周及春秋初期,淮河已經是中原文明的南界,淮河西南方是大別山山區,大別山以西是楚人的勢力範圍;淮河的東南方,是吳國的勢力範圍。在中原人眼內,楚和吳都是「南蠻」。西周初,周公東征,打敗殷紂王之子武庚之後,乘勝進軍,征服了東方泰山一帶的「東夷」,分封了齊、魯等國鎮撫東方;又征服了南方淮河南北的「淮夷」,分封了陳、蔡等國鎮撫南方。

    陳國國君自稱是古代舜帝的後裔,姓媯(粵言歸),首領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封於陳國,建立陳氏宗族。蔡國(今河南省新蔡縣)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封國,在陳國西面不遠,兩國唇齒相依,同是周朝向南擴展的前鋒。其後又在陳、蔡附近分封江、息、弦、黃等小國。

    西周中期,周朝又向大別山以西的漢江流域擴展,在漢江以北分封了隨國(今湖北省隨州市。原本是曾國,但《左傳》稱之為隨。近年在隨州發現大型古墓,出土大量青銅器,器上銘文多有「曾侯」字樣。考古學家認為曾侯即隨侯),隨國(曾國)附近,又有呂、鄧、唐、申、沈、應等國,目的是壓制分布於漢江中、下游的楚人勢力。周昭王曾經率領諸侯大軍南征,卻在漢江翻船溺死,王師大敗,自此之後,無法遏阻楚人的擴張。到了春秋初期,楚人以「南蠻」自居,自稱「王」號,出兵威脅漢江以北諸國,隨及陳、蔡都不斷被楚國侵凌,楚國兵鋒甚至逼近鄭、宋及周天子的王畿洛陽。

    楚國對中原步步進逼,中原諸國惶懼不安,幸好齊桓公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幟,號令諸侯抵抗楚國,楚勢力北進受阻。但齊桓公死後,霸業瓦解,楚國再威脅中原。不久,晉文公(前636至628年在位)興起,重新號令諸侯抗拒楚國,在城濮之戰(前633年)擊敗楚軍,晉文公成為霸主。自此之後,晉、楚兩國爭霸一百多年(公元前546牟,晉、楚等十四國在宋國西門外會盟,同意結束戰爭,各小國分別向晉、楚納貢,「化干戈為玉帛」。晉楚爭霸改變形式。這年孔子六歲)。

    在晉、楚爭霸期間,中原諸國依違於兩強之間,晉國施壓依附晉,楚國施壓依附楚。而陳、蔡兩國,地理上靠近楚國,必須聽命於楚。因此在中原諸國眼內,陳、蔡都是楚國附庸,而陳、蔡亦少不免受楚國政治、文化影響,與中原諸國有若干差異。

    晉、楚長期爭霸,雙方都無法壓倒對手,於是晉國尋求壓倒楚國的新途徑。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得罪執政令尹子反(令尹是楚國宰相職位,子反是人名)被滅族,巫臣輾輾轉投奔晉國,向晉國提供一個信息:楚國東方有吳國(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稱姑蘇)與楚國有仇,吳國自稱是周朝王族後裔,始祖太伯因讓位給弟弟季歷(周文王父親),遷移到江南,與蠻人雜居,「斷髪紋身」,吳人希望提升國力,與中原諸國交往,巫臣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公元前584年,晉國派巫臣出使吳國,教授吳人射箭、駕御戰車技術,及排兵佈陣,並向吳王壽夢獻上連晉制楚的策略,壽夢予以採納。幾年之後,吳國軍力增強,於是開始進攻楚國及其其附庸徐、巢、州來等國(今安徽省中部一帶)。陳國位於吳、楚之間,亦暗中結交吳國,圖謀擺脫楚國控制。齊、魯等中原諸侯,陸續與吳國交往,吳國開始介入中原爭霸。

    前506年,吳王闔閭得到齊國兵法家孫武協助練兵,率領大軍攻楚,在柏舉之戰(在今湖北省東部麻城市境內)攻破楚都郢城(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遺址),楚國幾乎滅亡,幸而得到秦國出兵解救,反攻擊敗吳軍,楚國得以復國。這一年是魯定公四年,孔子四十六歲。十五年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當時陳國在吳、楚之間,受到兩國左右夾攻,孔子在陳國遭受到戰火危難,顛沛之苦,《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常被寇」(孔子在陳國居留三年,適逢晉楚爭強,相繼攻擊陳國。在吳國攻打陳國時,孔子遇上戰亂),又有史書這樣說:「吳伐陳,孔子去陳,絕糧於陳、蔡之間,遂適蔡,見楚葉公。又自葉反陳,自陳反衞」。

    重溫

    CATCHUP
    X

    孔子 (三)︰十有五而志於學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孔子十五歲,母親逝世,孔氏家族接納孔子為家族承繼人,從此改變了孔子的人生:從鄉村少年變成世襲貴族。孔子改變身份的原因,史籍略而不談,很有可能孔紇死後,孔氏沒有嗣子,食邑及士族身份被取消,後來孔氏族人得知鄉間有孔紇後嗣,名孔丘,字仲尼,已經十五歲,而且生得與孔紇十分相似(《孔子世家》記述孔子外貌云: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應該是孔紇的遺傳)。於是接納孔子承繼家業,並得到魯國國君和執政公卿承認。

    孔子晉身貴族之後,享有各種貴族權利:有資格參加魯國各種典禮,可以出仕為官為國效力,有義務參加征伐,但先決條件是學習各種禮儀和典章制度。周朝各個諸侯國都有為貴族子弟而設立的學校,稱為「庠」「序」,學生們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學科(即所謂「六藝」),其中「御」是駕駛馬車,「書」是識字、書寫。還要學習列國的歷史,背誦文獻和歌謠,這都是為將來治理國家,參與外交作準備。因此孔子晚年回憶他的成長歷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篇》)

    孔子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優秀,「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家長孟釐子(又稱孟僖子,名玃。三桓之一,為魯國司空。擅長外交,曾負責與齊、楚等大國結盟,主持討伐莒國,又隨同魯昭公出訪鄭、楚)十分賞識孔子,希望兒子孟懿子(名何忌)及南宮敬叔以孔子為師。使孔子在魯國貴族之間名氣大增(《史記·孔子世家》云:孟釐子誡其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孔子二十餘歲,獲得魯國最高掌權者,三桓之一季孫氏聘任為「史」,曾經指派不同任務,孔子以公正、盡責獲得好評(「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於是被季氏任用為固定官職——司空,即負責季氏食邑工程、人員調配等工作的官員。期間,得到孟孫氏南宮敬叔推薦,曾經隨同魯昭公到洛陽朝見周天子。據說這次洛陽之行,孔子會見了當時在周天子「守藏室」任職的老子(李耳,又稱老聸),向他「問道」。孔子三十歲時,又奉命接待到魯國訪問的齊國國君景公,及齊相晏嬰。孔子對答得體,充份顯示其歷史知識及對政局的見解,得到齊景公的讚賞。這些經歷,使不少年輕人慕孔子之名求教於門下。然而,五年之後,魯國爆發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孔子必須作出抉擇。

    香港電台第一台

    30/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