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1640年,經歷了長達11年的「個人統治」後,查理一世(Charles I)因財政困境,被迫重新召集議會。然而,議會並未滿足他的徵稅要求,而是著手削減王權,推行一系列改革。王權與議會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進入了無可挽回的狀態。1642年,內戰終於爆發,英格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
長期以來,王室與議會在權力劃分、財政控制、宗教政策等方面的衝突不斷升級。議會通過了《大抗議書》(Grand Remonstrance),批判國王專制,提出改革建議。查理一世拒不妥協,甚至試圖以武力逮捕議會領袖,導致雙方徹底決裂。
戰爭初期,王室軍隊與議會軍隊勢均力敵。王室軍隊依賴傳統貴族和支持君主制的勢力,而議會軍隊則得到倫敦和東南部富庶地區的支持,並逐漸形成了以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為首的新型軍隊。
內戰不僅是權力之爭,更是宗教與意識形態的對抗。清教徒與高教會派之間的矛盾,反映在戰場上各自的立場。戰爭給英格蘭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痛苦,但也促進了政治思想的激烈碰撞。
1649年,查理一世(Charles I)被處決後,英格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治實驗——共和國(Commonwealth of England)的建立。傳統的君主制被廢除,上議院被解散,英格蘭首次成為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這場革命性的變革,標誌著共和理念的勝利,也為歐洲的政治格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領導下,英格蘭面臨著重建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挑戰。共和國初期,面臨內部的宗教分歧和政治派別的鬥爭,外部則有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反對勢力。克倫威爾以強硬的軍事手段,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實現了對整個不列顛群島的控制。
內部政治上,殘餘議會(Rump Parliament)的合法性和效率備受質疑。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了殘餘議會,隨後成立了「護國政體」(Protectorate),自己擔任「護國公」(Lord Protector)。這一舉措,實際上確立了軍事獨裁的統治。
共和國時期的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但仍對天主教和傳統的聖公會進行限制。經濟上,頒布了《航海法令》(Navigation Acts),加強了對海上貿易的控制,與荷蘭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為英格蘭的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
然而,共和國的實驗最終未能長久持續。內部的政治矛盾、經濟壓力和民眾對嚴苛清教徒統治的不滿,為王朝復辟埋下了伏筆。
清朝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於家鄉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段村,他的祖父左人錦、父親左觀瀾都是鄉村塾師,收入十分微薄,左宗棠出生時,左氏一家十口,生活非常艱難。宗棠年幼時,十分聰穎,由祖父教導讀書識字,直至六歲,父親左人錦在省城長沙設館授徒,宗棠與兩位兄長到長沙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及科舉考試的八股文。父親對三兄弟教育甚嚴,希望他們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二哥宗植及大哥宗棫先後考中秀才,但大哥宗棫體弱多病,年僅二十五歲便去世;二哥宗植後來雖然高中湖南省鄉試(省級考試稱為鄉試)舉人第一名,亦即「解元」,但之後多次赴京考試失敗,官運蹙滯,鬱鬱不得志。
道光七年至九年,宗棠十六至十八歲,長兄、母親、父親先後去世,原本十口之家,只剩下宗植、宗棠兄弟及寡嫂、幼侄相依為命。為償還父親債務,兩兄弟設館授徒,並且準備科舉考試。宗棠的讀書書興趣,不限於應考八股,他對地理、歷史、戰略、甚至邊疆情況興趣極深,比起其他長沙年輕士子,學識更豐富。當時,任職江蘇布政使(江蘇省民政及財政主管)的著名學者賀長齡,和他曾任湖北省學政(省教育主管)的弟弟賀熙齡守孝在家,宗棠登門求教,向他們借書閱讀,得到賀氏兄弟賞識,成為賀氏兄弟門生。
道光十二年,宗棠考中湖南省舉人,並且與由父親生前約定婚約的周詒端小姐完婚。周家富裕,而宗棠貧寒,於是宗棠入贅周家,暫時寄居湘潭縣岳母家中。之後幾年,宗棠兄弟三次上京赴考,都落第而歸,周夫人深明大義,對宗棠勉慰有加。宗棠亦以多年教書積蓄,在周家附近租屋居住,擺脫「入贅」窘境。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孔子任職中都宰之後,隔年改任司空,已經是「卿」等級,不久又改任大司寇,負責司法、治安。並且一度攝行正卿職務,成為魯國執政。
一直以來,魯國朝廷的卿級大臣,都由公族成員出任,三桓家長世代壟斷最高卿級職位,孔子以外姓士族成為代理正卿,十分罕見。三桓之所以任用孔子,主要原因,是三桓家長都年紀較輕,經歷了陽虎專權及叛亂,國內局勢險峻,地方勢力難以約束;定公年紀較大,難以操控;而南方蠻夷吳國興起,吳王夫差領兵北上威逼中原,魯國首當其衝,深受威脅。三桓對掌握政權力不從心,希望任用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擔當重任,孔子正是適合人選。
孔子代理執政,短短三年期間,做過幾件記載於史冊的事。第一件是孔子執政第七天,便誅殺了大夫少正卯。「少正」官職,「卯」是人名。據說少正卯是當時魯國的聞達之士,即言論界紅人,經常放出驚世駭俗的「邪說」,吸引年輕人追捧,被稱為「聞人」(即聞達、出名的意思),他的後代就以聞人為姓氏,後來又簡化為聞。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略)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其後流傳的《孔子家語·始誅》篇增加了細節,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惡」(天下有五種比竊盜殺人還嚴重的罪惡),用現代語文解說:
第一是內心險惡卻深藏不露;
第二是行為乖張而意志堅定;
第三是言論偏頗卻辯才無礙;
第四是認知邪惡而學識廣博
第五是對作惡的人廣施恩澤。
孔子認為這五大罪惡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樣,都應該誅殺,更何況少正卯是五種都有,少正卯以邪惡的言論蠱惑大眾,聚集各方罪惡的事例為他私人所用,是標準的奸雄,如果不早日除去,將會成為魯國的大患。但《論語》及《左傳》沒有記載這事,因此是否事實,後世學者有爭論。
孔子做的第二件大事是以魯國執政身份陪同魯定公參加與齊景公及齊相晏嬰的會盟,稱為「夾谷之會」。會盟的背景是,南方的吳國興起,吳王夫差不斷向中原擴張勢力,齊、魯正處於吳國北進首當其衝的地域。齊景公及晏嬰希望與魯國結成聯盟,號召中原諸侯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祖先齊桓公的霸業,魯國亦希望齊國能交還魯昭公時被齊國侵佔的城邑。於是兩國國君擇日在交界處夾谷會盟。
齊國事先在夾谷修建了會盟的土台,在台上準備好了席位,設有三級登台的台階。兩國國君舉行過相見之禮後,便準備登台會盟。但齊國指使居住在夾谷附近的「萊夷」(原本是齊國東方半島的原住民,百多年前被齊國擊敗,部分部落被遷徙到齊魯交界山區)前來鬧場,使魯定公害怕,阻止定公登台,但孔子下令魯國侍衛戒備,保護魯定公,萊夷知難而退。儀式開始,兩國國君互相饋贈禮物之後,齊國的官員快步向前,引導一些齊國戲謔藝人和滑稽的侏孺隨著樂隊樂隊喧鬧著蜂擁而上。孔子見狀,快步上前,阻止這些胡鬧表演。孔子嚴肅告誡齊景公,這種行為是戲弄諸侯,論罪當斬。齊景公自知失禮,有損道義,把先前侵佔魯國的鄆邑、讙、龜陰等土地歸還給魯國,以此向魯國道歉。夾谷之會記述於《左傳·定公十年》。
孔子做的第三件事,是隳三都。所謂,「三都」是三桓家族封地的首府,即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和季孫氏的費邑。三桓家族操控魯國政權百多年,族長都在魯國首都曲阜執政,對自家的封邑都刻意經營,積聚財富,發展為地方重鎮,派親信家臣代為管治,稱為「宰」。並建築高大城牆環繞,以防外敵侵擾,當然,也防範魯國國君出兵收回封邑。
孔子兼攝相事,認為三桓私自擴建封邑,超越首都曲阜,是違反禮制,有據私邑反叛的可能,於是向魯定公建議拆毀三桓封邑郈、費、郕的城牆,以尊重禮制。起初,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都表示同意,孔子派弟子子路監督執行,準備先隳毀叔孫氏郈邑。此舉卻引起季孫氏的費邑宰公山不狃(又作弗擾、不擾)反抗,率費邑軍攻入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仍威脅魯國邊境。
郕邑宰公處父亦反對墮毀郕邑,於是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三桓家族不再信任孔子。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孔子年五十五,齊國贈送數十名歌妓給魯定公及季桓子,其後季氏在典禮中用了周天子等級的「八佾之舞」,祭祀後又不送祭肉孔子,孔子認為「非禮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辭去官職,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是在公元前500年,時年五十二歲,至公元前497年離職,周遊列國,時年五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