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卓然、譚家齊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1625年,詹姆士一世去世,其子查理一世(Charles I)繼承王位。查理一世繼承了父親對「君權神授」的堅定信仰,但卻缺乏政治靈活性和處理複雜局勢的能力。他的統治初期,英格蘭面臨著財政困境、宗教分歧和與議會的權力鬥爭,種種因素交織,為日後的內戰埋下了伏筆。
在財政方面,查理一世迫切需要資金來支持其外交和軍事活動,但議會對他提出的徵稅要求多次表示拒絕。為了繞過議會,他採取了強制借款、徵收船舶稅等非常規手段,引發了廣泛的不滿和反抗。1628年,議會通過了《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試圖限制王權,保障公民權利,但查理一世並未真正遵守。
宗教政策上,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勞德(William Laud)的影響下,查理一世推行高教會政策,強調儀式和主教制度,對清教徒進行壓制。這加深了宗教矛盾,特別是在蘇格蘭地區,引發了嚴重的反抗。1637年,他試圖在蘇格蘭推行新的禮拜儀式,導致了「主教戰爭」(Bishops' Wars)的爆發。
與議會的衝突日益加劇,最終在1629年,他解散了議會,開始了長達11年的「個人統治」(Personal Rule)。這一時期,查理一世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積累了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矛盾。內憂外患之下,查理一世的統治危機四伏。
1640年,經歷了長達11年的「個人統治」後,查理一世(Charles I)因財政困境,被迫重新召集議會。然而,議會並未滿足他的徵稅要求,而是著手削減王權,推行一系列改革。王權與議會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進入了無可挽回的狀態。1642年,內戰終於爆發,英格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
長期以來,王室與議會在權力劃分、財政控制、宗教政策等方面的衝突不斷升級。議會通過了《大抗議書》(Grand Remonstrance),批判國王專制,提出改革建議。查理一世拒不妥協,甚至試圖以武力逮捕議會領袖,導致雙方徹底決裂。
戰爭初期,王室軍隊與議會軍隊勢均力敵。王室軍隊依賴傳統貴族和支持君主制的勢力,而議會軍隊則得到倫敦和東南部富庶地區的支持,並逐漸形成了以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為首的新型軍隊。
內戰不僅是權力之爭,更是宗教與意識形態的對抗。清教徒與高教會派之間的矛盾,反映在戰場上各自的立場。戰爭給英格蘭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痛苦,但也促進了政治思想的激烈碰撞。
1649年,查理一世(Charles I)被處決後,英格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治實驗——共和國(Commonwealth of England)的建立。傳統的君主制被廢除,上議院被解散,英格蘭首次成為一個沒有國王的國家。這場革命性的變革,標誌著共和理念的勝利,也為歐洲的政治格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領導下,英格蘭面臨著重建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挑戰。共和國初期,面臨內部的宗教分歧和政治派別的鬥爭,外部則有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反對勢力。克倫威爾以強硬的軍事手段,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實現了對整個不列顛群島的控制。
內部政治上,殘餘議會(Rump Parliament)的合法性和效率備受質疑。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了殘餘議會,隨後成立了「護國政體」(Protectorate),自己擔任「護國公」(Lord Protector)。這一舉措,實際上確立了軍事獨裁的統治。
共和國時期的宗教政策相對寬容,但仍對天主教和傳統的聖公會進行限制。經濟上,頒布了《航海法令》(Navigation Acts),加強了對海上貿易的控制,與荷蘭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為英格蘭的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
然而,共和國的實驗最終未能長久持續。內部的政治矛盾、經濟壓力和民眾對嚴苛清教徒統治的不滿,為王朝復辟埋下了伏筆。
主持人:曾卓然、譚家齊
《蒙娜麗莎》是達文西的巔峰之作,這幅畫作不僅展示了他卓越的技藝,更揭示了他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創新精神。
在達文西決定創作《蒙娜麗莎》時,他的技藝達到了巔峰,對他來說,只有最困難的藝術問題才值得解決。這幅畫成為他探索複雜藝術技巧的試驗場,特別是在表現模特兒內心世界方面。達文西運用了他之前發現並經過測試的技巧,尤其是「暈塗法」,創造出更加生動的人臉和面部特徵。
這幅畫的創作歷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達文西在完成這幅畫後,並未將其交給喬宮多家族。後來達文西受到法國國王邀請,帶著這幅畫離開意大利去了法國。最終達文西在法國去世,這就是《蒙娜麗莎》最終收藏在羅浮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