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同治三年中,清朝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所組建、指揮的湘軍、楚軍、淮軍等地方軍隊,剿平太平天國,收復南京、蘇州、杭州等經濟重心。同時,向英國、法國求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割地賠款,讓出更多商貿權利,外國人在中國享有更多特權,以換取和平。幼主同治皇帝返回北京,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皇叔恭親王奕訢執掌朝政、主管外交。然而,清朝的政局,仍然動盪不安,民間反抗勢力依然強勁。
在中原大地的黃淮大平原上,即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相鄰的廣大農村,自古以來,村民組織練武團體及迎神賽會,每一個小團體稱為一「其中捻」,少則幾個人、幾十個人;多者大概二三百人。成員多數是貧窮農民,每到災荒之年,一些没有活路的農民,聚眾鬧事,稱為「捻黨」或「捻匪」,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氣勢興盛時,不少捻黨起兵響應,其中以安徽亳州(音薄,不是毫字)雉河集一帶的捻軍在張樂行的領導下聲勢最盛,分為五旗(黄白红黑藍),張樂行被推為「五旗盟主」,在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山東南部農村串連,襲擊官府、搶掠富戶,咸豐七年,張樂行接受天平天國「梁王」封號,但捻軍行踪飄忽不定,騎兵在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馳騁縱橫十餘年,極盛時總兵力達到二十萬。清朝官兵束手無策。
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清朝可以全力對付捻軍。1865年清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攻伐捻軍,中伏被全殲。慈禧太后決定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統率湘軍、淮軍及其他部隊鎮壓捻軍。曾國藩提出重點設防、設立馬隊、修築圩寨等一套「以靜制動」的攻捻方略,以及「聚兵防河」的計策,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分戰區為東、西二捻,左宗棠負責攻伐西捻,李鴻章負責攻伐東捻。
1867年底,東捻軍被圍困於黃河南岸、大運河東岸夾角地帶,最後為淮軍李鴻章、劉銘傳所滅;1868年8月,西捻軍被圍困在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被楚軍左宗棠猛攻,全軍覆沒,首領張宗禹不知所終,捻軍至此徹底覆滅。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鄭成功原名鄭森,父親鄭芝龍,原名鄭一官,家鄉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水頭村。鄭家是當地土豪,世代從事海外貿易。在明朝,明太祖實行鎖國政策,明令嚴禁海外貿易,除政府指定的朝貢之外,有所謂「片板不得下海」,違者處死的說法。因此從事海外貿易,是乾犯死罪的違法走私行為,被朝廷視為「江洋大盜」或「海盜」。
但由於福建、浙江、廣東沿海,耕地少、人口多,走私海外貿易,利潤豐厚,不少地方土豪勾結官府及沿海衛所駐軍,明目張膽放洋出海謀求暴利。當然,有利可圖,必有矛盾,海商(海盜)集團之間,各自形成勢力,常因利益而爆發衝突。
明朝正德、嘉靖時期(1506至1566年)歐洲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
1492年到1503年間,哥倫布完成了四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西班牙逐漸佔據中、南美洲,開拓墨西哥、秘魯等殖民地;
葡萄牙人廸亞士於1487年帶領船隊航行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為葡萄牙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線,1511年葡萄牙海軍佔領馬六甲,1513年到達廣東沿岸,1557年獲得澳門為居留地;
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嘗試環球航行,1521年到達菲律賓,麥哲倫被土著殺死,船員繼續航行,1522年返回西班牙,1570年西班牙控制呂宋島,次年建立馬尼拉城;
荷蘭航海家浩特曼於1592年發現一條從歐洲經過好望角到印尼的新航道,15個月後到達今印尼的萬丹,荷蘭武裝商船逐步控制今印尼群島的香料貿易,1619年,荷蘭人佔據爪哇島上的港口,建立巴達維亞城,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壟斷香料貿易,並向中國沿海拓展。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4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明水師提督沈有容率領的軍隊驅逐荷蘭人。 1622年荷蘭戰艦突襲澳門東望洋失敗,損失慘重,轉移到澎湖,1624年佔領台灣,在台灣南部建普羅民遮城(今台南赤嵌城)及在海口建軍事堡壘熱蘭遮城,據此長期統治台灣。
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瓷器是這些歐洲商人最殷切的商品,需大量收購運回歐洲及美洲牟利,福建的海商(海盜)成為最活躍的貿易中介者。鄭芝龍家鄉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少年子弟出洋謀生風氣甚盛,足跡遍布澳門、澎湖、台灣、呂宋,及遠至南方的馬六甲、爪哇、佔城(今越南中部順化、會安等地) ,北至琉球、日本。其中不少客死異鄉。泉州府石井鄭氏,到鄭芝龍祖父一代,家族中已有十多人命喪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