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細訴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重新認識中外歷史。
#香港電台文教組
#藝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十三世紀末,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群雄並起,大小突厥貝伊各據一方。年輕的奧斯曼一世,便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崛起的邊疆酋長。
公元1299年前後,奧斯曼一世正式脫離與名存實亡的魯姆蘇丹的臣屬關係,自立為巴依,即是領主的意思,開創了後世稱之為奧斯曼帝國的國家雛形。在1302年的「巴菲烏斯會戰」,他在尼科米底亞,即是今日的伊茲密特附近,大敗拜占庭重裝騎兵,標誌著奧斯曼公國的獨立和崛起。
奧斯曼一世以亂世英雄的姿態,憑藉夢想與利劍,在安納托利亞亂局中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小公國,在他的帶領下,逐步誕生,並蓄勢待發,準備展開日後震驚世界的擴張。
公元1354年3月的一個深夜,加里波利半島南端一座原屬拜占庭帝國的堅固要塞,突然因為地震而崩塌坍陷了一大段!奧斯曼人的先鋒部隊立即乘虛而入,佔領了這座三面環海的戰略重鎮。
「橫渡海峽」這關鍵一步,支撐他們此後幾個世紀縱橫歐亞的宏圖。西方史家評論此事時,用了一句希臘諺語來形容:
「晚星墜落處,自成橋梁」
—— 拜占庭的守護之星隕落之地,加里波利變作奧斯曼通往歐洲的橋梁。
奧斯曼一世的兒子奧爾汗(Orhan)承襲父親勇武的同時,更展現出卓越的治國才能。他在1326年親率大軍攻陷拜占庭的重鎮布爾薩,再攻佔了著名古城尼西亞,即是今日的伊茲尼克;1337年再取下尼科米底亞,今日的伊茲米特。至此,奧斯曼人的版圖已牢牢控制住馬爾馬拉海南岸,開始與歐洲隔海相望。
主持人:張偉國、羅永生
南明永曆十年(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在福建、廣東沿岸與清軍頻繁交戰,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並且在杭州、蘇州,甚至北京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商人貿易、累積資金,招募中外雇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以擴充軍力,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地,支持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幫會洪門,為北伐作準備。
永曆十一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七月,鄭成功誓師北伐,行軍前有令:「不准姦淫擄掠婦女,如有故違,本犯立即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不准擄掠男子為夥兵,如有故違,本犯梟示,將領連罪。敢有擅動民間一草一木者,本犯梟示,大小將領一併連罪。」
八月,鄭軍從海路攻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九月,天台、太平、海門衛相率歸附,在浙江寧波一帶的抗清首領張煌言、張名世等亦與鄭軍呼應,聲勢浩大。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乘機派兵進犯廈門,鄭成功擔心廈門、金門兩島有失,只得暫時回師。
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五萬,船艦五千艘,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再次大舉北伐。大軍在錢塘江口的羊山海域遭遇颶風,艦隊被吹散,損失數十艘戰艦,數千士兵,鄭成功三個兒子及六名侍妾亦沉沒海中,只得退回廈門。
翌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第三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攻克鎮江、瓜洲、江浦,收復鎮江、揚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鄭軍準備進攻江寧府城(南京);
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歡迎,哭訴:「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但鄭成功進駐鎮江之後,不聽張湟言建議立即攻奪南京,反而大事慶祝,飲宴閱兵以展示實力。清軍得以集結兵力,與南京城內清軍裏應外合,鄭軍遭到清軍突襲,大敗,大將甘輝及十多位將領戰死,士兵、戰艦損失無數。鄭成功兵敗後,試圖攻取長江口的崇明島(今上海市崇明區)作為再次進攻南京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重大挫折。
浙江反清首領張煌言配合鄭成功北伐,最初收復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其後戰敗,退回浙東,只得糾集民間各反對力量,繼續在浙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行動。幾年之後,終於認為復明無望,將軍隊解散,在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島隱居,被清朝擒獲,寧死不降,押赴杭州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