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10/06/2023

PIRLS香港地區研究員、港大教育學院前副院長謝錫金——家長在子女幼時多閱讀 有助持續發展兒童的閱讀能力

佩英同學: 

收到你的來信,你說上月從愛爾蘭回港,在地鐵上,看到很少乘客看報紙或看書,大部分都是低頭看手機,有些沉迷追劇,有些用手指在機面上撥上撥下,閱讀氣氛很薄弱,你有些擔心香港的閱讀教育會否出現問題。你很想知道香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經過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否退步了? 

我現在回答你的問題。 

香港小四學生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2021。這個研究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主辦,非常有公信力,有57個國家和地區參與。要跟您分享的好消息是,香港學生的國際排名是第二,維持以往三屆PIRLS的優秀表現,並沒有受疫情影響而退步。 

閱讀是各學科的基本能力。這個研究深入探討不同教育體系的結構和閱讀成就。香港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均有參加。報告很詳盡,這封信只分析家長問卷和學生成績的關係。自從2001年,五次研究的結果,都發現家庭因素和小四學生的閱讀表現有密切的關係。 

我也想告訴你一些直接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因素,和家長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45%的香港家長認為子女入讀小一時,讀寫能力表現很好,高於國際平均水平(31%),只有11%香港家長認為讀寫能力表現不好,低於國際平均水平(34%)可見香港家長在學前己非常重視子女的讀寫能力。 

香港家長對子女的學歷有很高的期望:有66%家長希望子女能完成大學學士課程,有26%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二者共92%,可見香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非常高,學士學位是最基本要求。在研究上來看,期望越高,子女的閱讀成績越好。 

家中的藏書數量對孩子的閱讀成績有正面影響,書籍分兩類:一類是家長閱讀的,一類是兒童圖書。兩者數目越多,學生的閱讀成績越高。最少有26至100本,才能達到香港小四學生的平均閱讀水平。所以家長應該多購買書籍。或是到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借閱。有了藏書,當然要鼓勵子女閱讀。 

跟子女在入讀小學前進行閱讀活動很重要,越做得多,子女成績越好。香港家長有16%經常跟子女進行閱讀活動,而俄羅斯亦是64%,有81%為子女有時進行閱讀活動,二者加起來的頻率符合國際最基本水平,不算做得最好。如果再深入地從單項來看,香港家長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朗讀故事書,有37%啲家長經常朗讀書本,低於國際水平(52%),香港33%家長經常向子女講故事,低於國際水平(51%),有26%家長經常教子女寫字,低於國際水平(48%)。這些重要的閱讀活動,還未達到國際平,香港家長要加油了。他們可能也有能力做得到,只是可能沒有時間經常替子女做閱讀活動,只可以有時進行,應考慮增加頻率。 

在新冠大流行的三年間,家長對子女提供四類額外資源:包括書本、電子裝置、電子學習活動、網上教學或補習。有62%的家長提供額外書本資源,也是四類中,最能提升子女的閱讀成績。當然有些家長,有空時也陪孩子上網課,這些也是重要的。 

以下有些家庭因素,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成績: 

家長的閱讀興趣影響子女的閱讀能力,家長興趣越高,子女的閱讀成績也越好,因為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榜樣。香港家長只有14%十分喜愛閱讀,在全球排行榜倒數第二,愛爾蘭就有42%,有24%的家長表示自己的閱讀興趣貧乏,如追索到2001年的研究,沒有興趣閱讀的家長只得6%,可見不喜愛讀書家長數量倍數增加,趨勢令人擔憂。 

另一方面,家長閱讀的時數也很重要,家長為了樂趣而閱讀,幾乎每天都閱讀約28%,芬蘭54%,而國際平均水平則是37%,比較起來,天天閱讀的家長不多,每月只讀壹到兩次或幾乎從不閱讀共29%,這個數字是不少的,值得關注。 

總體來看,香港家長很努力發展子女的閱讀能力,購置足夠的圖書,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但如要持續發展兒童的閱讀能力,香港家長在子女幼兒時期,應進行較多的閱讀活動,積極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特別是深層閱讀。家長亦應以身作則。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多留一些時間為自己的興趣而閱讀,減少手機瀏覽,為子女培養堅實的學習基礎,為香港培養新一代的人才。 

祝身體健康

 

錫金上

2023年6月10日

10/06/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MWYO營運總監葉維昌——香港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有待加強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剛畢業的年輕人: 

你們好!大學聯招即將在下周放榜,不知道你們現在的心情如何。還記得當年自己放榜的時候,要面對下一個旅程,心裏總是既期待又擔心。回顧六年的中學生涯,即使學業的壓力很大,但總會有一些令你感到快樂的回憶。 

很多人都說香港的年輕人不快樂,特別是近幾年,年輕人的無力感增加,不論是學業、生活或工作上都有不同的壓力。到底世界上有沒有一項快樂的方程式呢?根據聯合國最新公布的《全球快樂報告2022》中,香港在全球146個國家及城市當中排行81。這個排名是根據六項因素而定,包括人均GDP、預期健康壽命、人生抉擇自由、社會支援、慷慨程度及對貪腐的認知,以此衡量國家人民的快樂指數,從而協助及引導國家的公共政策。曾幾何時,不丹被喻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2005年不丹政府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種模式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上,衡量發展的標準。但是快樂的背後,不丹近年也面對不同的社會問題,例如青年缺乏就業機會導致失業率高企、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了樽頸及難民問題等等。聯合國希望以快樂指數來提醒大家要如何享受人生的整體價值,實際上「快樂」是很難以硬指標來衡量。 

回到香港,兩星期前我參加了一個大學生的分享會,其中一個題目令到在場的成年人特別印象深刻。他們談論到「香港的年輕人對未來的希望」,現場不少的大人舉手表示對未來充滿希望。然而,從大學生訪問的十位年輕人當中,沒有一位對未來感到有希望。這代表甚麼?年輕人未能從社會中得到安全感,他們對三業三政的前景感到徬徨無助。同時,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使青年的身心健康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果社會沒有適當的政策去協助年輕人走出困境,我們怎麼留住這群年輕人才繼續在香港發展呢? 

我知道你們剛剛畢業,或許會到前路感到迷惘,新一屆政府管治班子剛剛上場,他們表示特別重視和關注青年政策,新成立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更加會於年底前制訂青年發展藍圖。面對像你們的年輕新一代的無力感,我們更加需要關心青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早前,MWYO青年辦公室發表《香港青年發展藍圖》中發現,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多方面的擔憂,例如教育上會擔心停課會導致學業成績倒退;在工作上會憂慮畢業後因市道低迷而未能找到合適工作;在生活上會見到身邊很多朋友或同事移民而對前景悲觀,加上社交媒體、家庭、朋輩和伴侶關係等都有機會為青年造成更多的精神壓力和煩惱。 

要促進青年身心健康發展,歸根究底仍要從他們的壓力來源著手,塑造一個愉快正面的成長環境。其中學業是青年大部分時間面對的問題,現時的教育體制和社會氣氛令他們感到學術成績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或主要指標。教育局除了應從根源上檢視教育制度的問題,同時應聯同教育界致力為年輕人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鼓勵正面多元的校園文化,例如在全人發展的框架下如何給予學生不同機會獲得成功和被肯定的經驗。至於在就業方面,近年不少青年選擇成為斜槓族,但他們普遍卻缺乏工作和勞工保障問題。現時「彈性就業者」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希望政府及早了解僱主及彈性就業者的想法和需要,討論完善現行法例的可能性,從而保障他們的勞工權益,讓年輕人有更多的就業選擇。 

此外,MWYO的研究發現香港青年的精神健康素養亦有待加強,你們也有面對精神健康的問題嗎?現時還有很多年輕人未能及時識別精神健康問題,對相關疾病、自我調節方法,或如何尋找專業幫助等都沒有足夠的認知。在學校缺乏整全的情緒教育下,年輕人都不懂如何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長此下去,有機會造成影響日常的事業發展和人際關係,導致精神問題惡化。為確保學校有效推廣生命教育及情緒與抗逆力教育,教育局應定期進行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教學情況,鞏固青年正面性格。在推動實驗式學習活動紓緩學生的壓力,例如靜觀、冥想工作坊,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專注力,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可以及早發現自身的情緒健康問題。

快樂,其實不是單以成績的高低、職業的好壞,或是財富的多少來衡量。要感受快樂,當中也包括與家人及朋友互相扶持和關心、對生活的體驗、對世界的好奇和認知,每個小細節都可以組成一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快樂因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快樂方程式,當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框架,用心去感受眼前的生活,你便可以在不同的層面當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無論放榜的結果如何,我也祝願你們在不可能中發掘更多可能性,繼續有勇氣推開世界的門,放眼未來。 

葉維昌
2022年8月6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6/08/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