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03/06/2023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擔心流感在冬季將會對醫療系統帶來沉重挑戰

*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爸爸: 

好感恩,早兩星期跟你一起渡過了你七十八歲的生日。還記得新冠疫情前,每年你的生日期間,我們一家人必定會好好計劃到香港鄰近地區旅行。過去三年的疫情,令我們這個恒常活動一而再再而三取消。隨着今年3月1日政府決定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口罩令,加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不再將新冠肺炎定義為「國際關注事件」。香港社會正正式式步入復常,不過你作為一位深謀遠慮的長者,你對疫情仍然相當審慎,出外或到人多的地方,依然會配戴口罩並觀望加強劑疫苗的效用及其副作用。其實,有不少的市民都跟你有相當接近的想法。 

從2020年新冠疫情在本港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的36小時後,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便進行了一個縱觀性的網上調查,一直追蹤及觀察市民對於個人採取防疫保護措施、接種新冠疫苗及其加強劑的意願。最近一次網上調查在今年三月,目的是希望探討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之後的社區反應,並與疫情前比較。 

結果發現,611 名18歲或以上的成人受訪者中,即使在復常的環境下,仍有超過一半市民表示會在受訪後未來一個月裡,在工作場所或戶外場所維持配戴口罩,並會在外出時使用酒精消毒劑清洗雙手,相比疫情之前,比例超過30個百分點或以上。而有呼吸道病徵時,有六成人表示會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新冠病毒,五成八人表使會使用免費測試包測試流感。 

雖然我們在採取個人保護措施方面,仍然表現得很審慎,但有大約七成六接種了三劑或以上的新冠肺炎疫苗的受訪者中 ,只有大約百分之十表示會接種加強劑。其中55歲以上,被視為新冠及流感高危群組的受訪者,雖然無需付費接種新冠加強劑及流感疫苗,但願意接種新冠加強劑或流感疫苗的比率仍相當之低,分別為12.8 及8.3%。 

我們團隊在疫情期間一直探討市民特別是長者有疫苗猶疑的原因,而我們發現,市民一直未能確定對接種疫苗的信心。最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確定了新冠疫苗的新戰略,疫苗好可能每年都會根據病毒變異情況作出更新再推出。其中,最初期的原始新冠病毒株可能不再納入在新一代疫苗配方,從而增強免感染的保護力。相信政府引入有關疫苗時,需要多作解說,加強跟市民溝通,做好公民教育,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 

另外,要了解新冠疫情未來的走向,我們可以用2009年流感大流行後風土化的走勢作為參考。流感風土化期間,雖然流感病毒大部分時間對醫療系統的衝擊都可控。但由於流感病毒每年都有變異情況,再加上流感疫苗猶豫的情況普遍,因此我們在2018、2019年都會見到流感在夏季冬季時,出現爆發情況。很多重症個案都是在學的兒童,相信不少的幼稚園、小學家長都記憶猶新,特別是2018、2019年冬季流感爆發期間,其子女因此停課而有較長的農曆新年假期。 

現在,學術界普遍都相信「新冠」都會出現一個風土化的情況。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香港現時有8成半市民已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他們的接種日子平均在2022年中,距離今天已大半年至1年。然而,接種第4劑或以上新冠疫苗的人士比率大約為一成,遠遠少於八成半。隨著市民新冠抗體水平下降,同時又有變種病毒,再加上市民隨着復常而慢慢減少帶口罩,我估計市民亦會相對容易感染或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令新冠確診數字又再爆發。不過,感染也絕非壞事。如果市民再接種疫苗,有混合免疫保護時,即使在旅行時遇到新的變種病毒,也會非常安全。 

在我個人而言,我也相當擔心流感在接下來的冬季對我們帶來威脅。畢竟,我們已經有三年沒有經歷流感高峰,相信大部分人對流感的免疫力,在缺乏抗體訓練及低流感疫苗接種率之下 ,也會比較低。參考今年四月份的流感嚴重個案,大多數都是長者及小朋友,因此我們也可以預示到,當我們逐漸除去口罩時, 流感病毒又再一次活躍的時候,將會對醫療系統帶來沉重挑戰。 

因此,在醫療策略方面,我們需要在未有新一輪新冠、流感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爆發前,做好足夠預備,以免我們的醫療系統,特別是在冬季時候受到衝擊。我重申,接種新冠或流感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減少因新冠或流感感染引起入院、重症及死亡的方法。 

我相信衛生署亦會一如既往,有一連串推動疫苗接種的活動。包括針對在學兒童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計劃、針對長者、免疫力弱人士的院舍防疫注射計劃等等。市民若果屬於流感或新冠高危群組,請你積極安排接種疫苗,因為等到爆發之時,就未必能夠及時接種了。 

總結而言,雖然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的艱難時候,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學習——當有疫症時,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徵時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流感及新冠。這些學習都將會成為我們未來抗疫的基石。 

爸爸,你預備好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加強劑了嗎? 

期待很快可以再和你、媽媽、哥哥,一家人再到外地旅遊,一起製造美好的回憶。 

預祝您父親節快樂

 

你的愛兒

健安上

03/06/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4 - 06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嶺南大學副校長、比較政策學講座教授莫家豪——相信人才短缺只是暫時 但需多政策配合以吸引人才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穎哲、呈曦: 

過去幾年,香港以及全球各地都經歷了不少變化。除了受到新冠疫情侵襲,我們深愛的香港,這片土地曾遭受政治及社會不安,以致不少香港人對我們的城市失去信心,有好多人選擇移民或移居外地。就香港未來發展前景,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悲觀的人會認為香港沒有前景,樂觀的人就認為大有發展空間。今日就讓我和你們分享我對香港未來發展,以及怎樣挽留人才在香港的一些看法。 

香港,與其他國際城市一樣,競爭激烈但發展機遇不少。香港背靠祖國,憑藉自己的優勢來配合國家發展,生機勃勃。即使在過去艱難的幾年,本港與東盟各國經貿發展有增無減。隨著全球新冠疫情開始穏定下來,加上我們與大灣區的密切發展關係,以及在亞洲區內走向合作的新地緣政治環境下,香港和東南亞的經濟合作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們有信心香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全球疫後必定追趕經濟發展,只要我們維持一向的自由經濟體系,堅持法治及持續執行普通法便利全球投資者,保持公共行政清廉高效,維持低稅以吸引外資,強化本港國際聯繫,又把握內地發展先機,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仍能吸引全球人才到來發展。 

但是要吸引及留住人才,我們要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才抱持開放及包容態度。我以前在英國工作及讀書時,在倫敦等大城市見到不同膚色及文化背景的人,他們都能夠彼此包容在倫敦起居生活。如果香港要吸引海內外人才來港建設和服務,我們要對這些外來的人抱歡迎及友善態度,使他們覺得能在港安居樂業。除了態度外,政府亦必須簡化吸引海內外人才的手續,便利他們到港發展。我們不同專業亦應該因材而用,不要用保護主義窒礙人才到港發展。除此之外,企業及政府亦要想辦法創造更多誘因來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別在改善基建以及住房方面須多下功夫。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請市民分別就香港「經濟」、「環境保護」、「社會平等」、「個人發展機會」、「教育」、「醫療」、「房屋」,以及「社會福利」八方面的現狀作出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居民最滿意的係醫療,最不滿的是房屋問題。而團結香港基金曾對準備離港的內地人才做過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人話居住環境欠佳是他們離港的主要原因。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制定良策解決樓價高企的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會大大有利於本港留住及吸引外來人才。 

當然,吸引人才不是要鎖死人才,我們要抱住開放的態度與灣區聯合發展來擴展空間,爭取打造香港和灣區宜居宜業的區域發展,促進人才在兩地之間流動。將來我們可以住在灣區內,同時參與香港的發展,就好像我們在英國生活時,每日都見到不少人跨城市甚至跨到歐洲區內發展一樣。有人認為內地大灣區的發展特別是深圳崛起會削弱本港競爭力,我不以為然。嶺大調查發現過半數港人不擔心深圳成為香港發展的競爭者或取代香港的地位。相反,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合作共贏」。 

嶺大研究生院早前另一項研究調查有關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的打算。調查發現雖然有不少青年人看好大灣區發展的前景,但對自身前往大灣區就業存有顧慮。他們普遍認為內地工作薪酬較低、擔心內地互聯網受到限制,以及擔心內地徵收所得稅較高而卻步。 

這個調查一方面讓我們知道無須因鄰近地區發展,而過分擔心本港人才流失。就目前而言,香港還有好多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這個調查發現心理距離會降低港人移居大灣區的意願。這個發現反而啟示我們要吸引人才來港,除了要在經濟上或收入上有吸引力之外,還需要降低外來人才與本港的心理距離,使他們身心都定在香港。生活模式及日常生活的習慣是否得以保留,都係外來人才所關心。除了居住有好安排外,都需要關心他們子女教育能否達到外來人才的期望。 

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即疫情緩和後,特區必須制定較具彈性的防疫政策,因為不少西方先進經濟體對防疫措施早已放寬,令致人才流動到這些地區。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的一項調查顯示,97%受訪基金公司認為與各地通關是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吸引國際人才的基本條件,同時與內地免檢疫通關都十分重要,被82%的受訪基金公司會員視為解決行業人手短缺的最優先事項。因此,政府在制定有關吸引人才計劃時,要充分考慮上述因素。我相信人才短缺只是暫時的,在疫情緩和及本港逐漸實現與各地通關的情況下,香港很快又會成為人才鼎盛的地方。 

作為你們的爸爸,我好欣喜你們在完成大學或研究院課程後在香港工作,香港是我們的家,就讓我們所有愛惜這個家的人,一起同心協力建設香港,為祖國、亞洲和全球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爸爸

2022年9月17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7/09/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