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爸爸:
好感恩,早兩星期跟你一起渡過了你七十八歲的生日。還記得新冠疫情前,每年你的生日期間,我們一家人必定會好好計劃到香港鄰近地區旅行。過去三年的疫情,令我們這個恒常活動一而再再而三取消。隨着今年3月1日政府決定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口罩令,加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不再將新冠肺炎定義為「國際關注事件」。香港社會正正式式步入復常,不過你作為一位深謀遠慮的長者,你對疫情仍然相當審慎,出外或到人多的地方,依然會配戴口罩並觀望加強劑疫苗的效用及其副作用。其實,有不少的市民都跟你有相當接近的想法。
從2020年新冠疫情在本港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的36小時後,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便進行了一個縱觀性的網上調查,一直追蹤及觀察市民對於個人採取防疫保護措施、接種新冠疫苗及其加強劑的意願。最近一次網上調查在今年三月,目的是希望探討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之後的社區反應,並與疫情前比較。
結果發現,611 名18歲或以上的成人受訪者中,即使在復常的環境下,仍有超過一半市民表示會在受訪後未來一個月裡,在工作場所或戶外場所維持配戴口罩,並會在外出時使用酒精消毒劑清洗雙手,相比疫情之前,比例超過30個百分點或以上。而有呼吸道病徵時,有六成人表示會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新冠病毒,五成八人表使會使用免費測試包測試流感。
雖然我們在採取個人保護措施方面,仍然表現得很審慎,但有大約七成六接種了三劑或以上的新冠肺炎疫苗的受訪者中 ,只有大約百分之十表示會接種加強劑。其中55歲以上,被視為新冠及流感高危群組的受訪者,雖然無需付費接種新冠加強劑及流感疫苗,但願意接種新冠加強劑或流感疫苗的比率仍相當之低,分別為12.8 及8.3%。
我們團隊在疫情期間一直探討市民特別是長者有疫苗猶疑的原因,而我們發現,市民一直未能確定對接種疫苗的信心。最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確定了新冠疫苗的新戰略,疫苗好可能每年都會根據病毒變異情況作出更新再推出。其中,最初期的原始新冠病毒株可能不再納入在新一代疫苗配方,從而增強免感染的保護力。相信政府引入有關疫苗時,需要多作解說,加強跟市民溝通,做好公民教育,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
另外,要了解新冠疫情未來的走向,我們可以用2009年流感大流行後風土化的走勢作為參考。流感風土化期間,雖然流感病毒大部分時間對醫療系統的衝擊都可控。但由於流感病毒每年都有變異情況,再加上流感疫苗猶豫的情況普遍,因此我們在2018、2019年都會見到流感在夏季冬季時,出現爆發情況。很多重症個案都是在學的兒童,相信不少的幼稚園、小學家長都記憶猶新,特別是2018、2019年冬季流感爆發期間,其子女因此停課而有較長的農曆新年假期。
現在,學術界普遍都相信「新冠」都會出現一個風土化的情況。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香港現時有8成半市民已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他們的接種日子平均在2022年中,距離今天已大半年至1年。然而,接種第4劑或以上新冠疫苗的人士比率大約為一成,遠遠少於八成半。隨著市民新冠抗體水平下降,同時又有變種病毒,再加上市民隨着復常而慢慢減少帶口罩,我估計市民亦會相對容易感染或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令新冠確診數字又再爆發。不過,感染也絕非壞事。如果市民再接種疫苗,有混合免疫保護時,即使在旅行時遇到新的變種病毒,也會非常安全。
在我個人而言,我也相當擔心流感在接下來的冬季對我們帶來威脅。畢竟,我們已經有三年沒有經歷流感高峰,相信大部分人對流感的免疫力,在缺乏抗體訓練及低流感疫苗接種率之下 ,也會比較低。參考今年四月份的流感嚴重個案,大多數都是長者及小朋友,因此我們也可以預示到,當我們逐漸除去口罩時, 流感病毒又再一次活躍的時候,將會對醫療系統帶來沉重挑戰。
因此,在醫療策略方面,我們需要在未有新一輪新冠、流感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爆發前,做好足夠預備,以免我們的醫療系統,特別是在冬季時候受到衝擊。我重申,接種新冠或流感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減少因新冠或流感感染引起入院、重症及死亡的方法。
我相信衛生署亦會一如既往,有一連串推動疫苗接種的活動。包括針對在學兒童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計劃、針對長者、免疫力弱人士的院舍防疫注射計劃等等。市民若果屬於流感或新冠高危群組,請你積極安排接種疫苗,因為等到爆發之時,就未必能夠及時接種了。
總結而言,雖然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的艱難時候,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學習——當有疫症時,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徵時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流感及新冠。這些學習都將會成為我們未來抗疫的基石。
爸爸,你預備好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加強劑了嗎?
期待很快可以再和你、媽媽、哥哥,一家人再到外地旅遊,一起製造美好的回憶。
預祝您父親節快樂
你的愛兒
健安上
主持人:張鳳萍
各位公公婆婆:
知道您們在疫情期間相當辛苦,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我們可以再次健康輕鬆地相聚。但是,長者在後疫情時期仍然面對不少問題:因人手嚴重短缺導致照顧者的負擔增加、因醫社合作不足而難以滿足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健康與福利需要、針對慢性疾病預防和管理方面的基層醫療服務薄弱等。
近年,社會關注到「樂齡科技」能夠緩和以上種種問題,甚至在疫情期間協助社會「抗疫」:從協助求醫的遙距醫療設備、家居使用的健康監測設備,以至可於家中安裝的安全監察和緊急輔助系統、便利日常生活及康樂的設施等。隨著團結香港基金和社聯於2017年發表了香港首份樂齡科技報告提出發展樂齡科技後,獲得了政府及業界的大力支持,最著名的項目包括: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10億港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等。去年,在政府社創基金樂齡科技平台成立時,團結香港基金再發表第二份研究報告,探討香港樂齡科技生態最新發展情況,更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由支持產品供求方,基建到人才均有提及。今天,我想重點談及可以幫助到各位公公婆婆的建議。
首先,用家們——包括院舍或家居的長者、殘疾人士和照顧者等可能對應用樂齡科技產生興趣及需求,但未必有足夠的購買力去獨自購置樂齡科技產品。對於生活在安老院舍的長者,政府於2018年設立了剛才提及的10億基金,資助長者和康復服務單位購買和租用樂齡科技產品。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香港超過一半的院舍為全資私營長者和康復服務單位,並不符合基金的申請資格,導致許多在院舍生活的長者並不能得益。因此,計劃應該擴展至所有安老院舍,當然同時也要確保全資私營單位的服務質素可與政府資助單位相比,例如員工必須接受充足的技術培訓。
然而,就算計入全資私營單位,香港只有約8%的長者居住於安老院舍,我們家中的長者仍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去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及服務。事實上,政府推出了不少長者服務劵,例如醫療劵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劵計劃來推動基層醫療,並促進長者居家安老。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擴大醫療劵和社區劵的使用範圍和金額,容許長者用以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
第二,對於我們身邊長者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在哪裡可以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儘管現時有不少有心的機構設立了產品展示廳,例如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及理大智齡匯,這些展示廳都無法覆蓋香港各區,且產品一般不用作出售或出租。事實上,政府剛好設立了兩間地區康健中心,更計劃最終推廣至全港十八區。政府可以考慮在這些中心設立「樂齡科技展示區」,讓生活在社區的用戶更容易接觸到樂齡科技產品。展示區可具備三大效能:用作舉辦與樂齡科技相關的公共教育和提高認知的活動;讓用戶利用服務劵直接購買或租用當中的產品;用作「產品測試平台」收集用戶意見。
當然,一個長者友善的家居環境,是促進長者應用樂齡科技的重要條件。現時房協及房委會提供一些幫助居住於公營房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項目,為他們提供基本家居改裝服務,例如加寬門口、鋪設防滑地磚和安裝扶手,但是,居於私人住宅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卻未能受惠於此類計劃。而內地各地政府也就長者家居改裝項目提供資助,並備有一份裝修清單,當中包含了不少針對體弱長者的項目。所以,我們建議屋宇署為居住在私人住宅的長者和殘疾人士設立一個類似的家居改裝計劃,讓合資格住戶獲得一次性改裝資助。
第三,年輕的市民其實也能成為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的一份子,而普及教育是箇中關鍵。在中小學階段,我們建議每年舉辦青少年樂齡科技比賽,並在比賽結束後提供一個將其創新設計商品化的機會。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們建議所有本地大學和應用教育機構都有涵蓋樂齡科技相關內容的課程。
對於有興趣加入樂齡科技行業的市民,我們建議培訓「樂齡科技應用顧問」成為協助長者和殘疾人士購買或租用樂齡科技產品的主要聯絡人,提供從身體評估,到產品安裝、使用及保養的全流程咨詢協助服務。他們亦要重點支持體弱長者,尤其要協助管理職業治療師的轉介過程以及採購適用的產品。
疫情顯示出科技發展確實能革新安老服務——如果我們能繼續推進樂齡科技生態,承接行業的發展動力,將會是讓長者渡過姿采盛齡的最佳投資。
志偉
二零二二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