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7/05/2023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 阮淑茵——冀香港有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 讓基層照顧者能有喘息空間

*標題由編輯所加

田叔你好: 

你已經走了3年還是4年,彷彿是很久以前的事,但關於你和你太太的片段我還是歷歷在目。想起你第一個畫面就是年過80的你每天拖著瘦小的身軀,踏著細碎的步伐,為患血癌的太太去領免費飯,一般人走十五分鐘的路,你要用差不多一小時行。還有每次與其他年長護老者開會,提到要找代表表達護老者的心聲,你都會毫不猶豫,主動答應接受不同傳媒訪問,每一次聽你發言或者接受訪問,你的聲音雖然微弱但好堅定,我知道你為的是希望所有基層的年長護老者,可以有一天領到政府的護老者津貼及有需要時能獲得多一點照顧。 

田叔,經過你和其他護老者的努力,社會現在多了討論護老者的困難,政府亦開始關注照顧者,政府委託了理工大學做「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2022年公佈了研究報告,接著施政報告亦出現有關照顧者的篇幅,今年10月會將照顧者津貼計劃恆常化,並且金額提升至3000元,本來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進展,可是,我們認識一班基層護老者仍然未合資申請護老者津貼,因為仍有四大申請門檻未放寬,領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領傷殘津貼的照顧者仍是不合資格申請,並且要5年前開始申請長期護理服務才合資格。所以我們認識一班基層、經濟困難的照顧者至今仍然是領不到護老者津貼。可是你知道,身為基層年長照顧者,當家中有體弱家人要照顧的時候,便明白為何護老者津貼那麼重要,田叔你曾經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7年有關基層年長護老者的研究,裡面近8成受訪護老者表示,需要照顧家中體弱長者後開支增加,最大開支分別是藥費、交通費及保健食品費用。 

而基層護老者的經濟壓力絕對不容忽視,我們認識另一位年長護老者,照顧患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因為經濟困難而在照顧時增加不少壓力,婆婆開始照顧體弱丈夫已導致抑鬱症病發,每次陪丈夫看病都是一次艱苦的旅程,因丈夫身體弱又脾氣不好,每走幾步便嚷著要坐下休息,疫情期間更因不願戴口罩而經常同婆婆爭執,雖然坐的士會相對較輕鬆,但因經濟困難,要節省金錢,婆婆多數寧願選擇承受壓力,帶患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坐公共交通工具去醫院或診所覆診。兩年前,因種種壓力及身體情況影響,婆婆「爆血管」入院,清醒後不是關心自己的病況,而是關心丈夫是否有人照顧食飯及食藥,這反映香港護老者的另一個困境,當照顧者有病或有急需時,沒有緊急支援服務可以幫忙,以致照顧者即使自己患病或有事,都「死頂」,導致身心疲累,壓力非常大。 

香港仍然未有照顧者為本政策,及沒有一個官方統一的照顧者定義,當照顧者有需要時要到不同部門或服務單位,經歷多次不同標準的評估及審查,這些繁複或不成功的經驗會阻礙有需要的護老者對外求助。而且未有全港照顧者的統計數據,未能對應問題而作完善政策及服務規劃,特別未有具體措施去發掘及支援高危的照顧者家庭。今年10月政府會設立支援專線,讓照顧者有需要時可以透過熱線電話尋求協助,可是若背後的支援服務無改善,未必能真正支援到有實際需要的護老者,政府現時提供約230個指定日間暫託名額和約330個指定住宿暫託宿位,並將於2023至24年度增加約30個日間暫託名額,雖然即將會增加暫託服務名額,但供應遠遠未能應付需求,而照顧者面對不同類別及程度的需要,除了仍然需增加更多現有服務的名額,亦需要發展其他類型服務,特別是發展社區資源。 

我們機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最近有一個小規模的計劃:長者社區保姆計劃,希望政府參考於各區進行類似的計劃,由社工及其他專業人士為社區中有心服務長者的婦女提供訓練及支援,善用她們不用照顧小孩的時間,協助同區有需要的年長護老者。田叔如果你仍在就好,我可以介紹計劃給你,長者社區保姆計劃的婦女會定期聯絡及家訪護老者家庭,提供關懷及了解日常生活需要,她們可以協助買餸、陪診、上門暫託、緊急支援及連繫社區資源等等,甚至為每位長者進行簡單認知障礙評估及訓練,經職業治療師評估及指導,婦女上門陪同長者及護老者做復康運動訓練,按照每一個護老者家庭的需要提供合適的服務,參加計劃的長者同護老者心情都好好多,護老者又可以有機會喘喘氣。 

我經常想,如果香港有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及服務,基層年長護老者如果有護老者津貼,有更到位的緊急支援服務及暫託服務,還有長者社區保姆計劃,你和其他幾位已離開的護老者生活會有甚麼不同?會否可以過得輕鬆一點?感覺到世界更多關心和溫暖?會不會不用在病患、擔憂及悔疚中離開?會不會可以有時間更加關心自己多一點?年長護老者可不可以過更快樂安心的晚年?不會再於新聞報導見到有關照顧者的悲劇? 

田叔,祝願你在另一個世界可以和太太過得愜意自在,不用再承受身心痛苦,希望你也能祝福及看顧其他仍在盡心盡力照顧家人的基層年長照顧者。

 

阮姑娘敬上

2023年5月27日

27/05/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3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提高警覺 避免被騙

主持人:張鳳萍

美儀同學:

新冠疫情持續,過去兩年多,因為疫情市民留在家的時間多了,出外或與親友見面聯繫的時間少了,亦增加了騙徒行騙的機會。我每日打開報紙或瀏覽新聞網站,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詐騙個案,有騙徒假冒衞生署、內地公安、社會福利署、消費者委員會、銀行等不同機構,以電話、電郵或短訊方式接觸市民,藉以套取市民敏感的個人資料,包括個人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號碼和密碼、信用卡資料、健康紀錄等,引致事主或親友蒙受金錢損失。 

騙徒陷阱真是無處不在,我最近就收到假冒社會福利署的手機短訊,內容是有關領取防疫補助津貼,當中附帶一個含有政府英文縮寫「gov」的連結。不過,只要細心一看,就會發現該網址與社會福利署的網址不同,可見騙徒借助疫情故意取巧混淆市民,乘機誘騙個人資料圖利甚至行騙。 

我亦留意到,警方於早前公布,2022年上半年詐騙案件數字的升幅顯著,由去年同期的8,699宗增加至超過12,000宗,上升超過四成 (41.7%),當中超過七成與網上騙案有關。而且「網上購物騙案」、「求職騙案」、「投資騙案」及「電話騙案」錄得最大升幅,上升幅度為四成至約四倍。 

私隱專員公署亦接獲不少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的查詢及投訴。由今年1月至9月,公署分別收到490宗及21宗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及投訴,當中例子包括: 

- 冒認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聲稱事主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或因接觸確診者而成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從而套取個人資料。

- 冒認公安:騙徒能說出事主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其後聲稱事主曾走私疫苗或洗黑錢,並將電話轉駁至另一名假冒公安的騙徒,從而套取個人資料。

- 冒認速遞公司職員:提供一條與該速遞公司網站相似的連結,要求事主提供其住址以派遞郵件,並先為郵件付款,繼而收集事主的信用卡號碼及姓名等資料。 

有見最近透過偽冒電話、電郵或短訊誘騙個人資料的個案有所上升,私隱專員公署在九月中已經設立「個人資料防騙熱線」3423 6611,處理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的查詢或投訴。截至9月底,公署透過熱線已經收到67宗查詢,我們歡迎市民繼續透過熱線聯絡我們,讓我們可以協助他們防騙。市民若發現其個人資料被盜用並涉及刑事罪行,亦應盡快報警。 

要令騙徒知難而退,加強市民保障個人資料的意識同樣重要。私隱專員公署積極進行多元化的教育及宣傳活動,例如舉辦公開講座、校園及社區活動、派發刊物等,最近亦透過不同平台推廣防騙貼士,提醒市民切勿輕信不明來歷的電郵、來電或手機短訊。 

其實,只要大家「停一停、諗一諗」,騙徒便會無所遁形。不少有信譽的大機構或政府機構已表明不會用預錄訊息電話的方法去聯絡客戶,亦不會隨便在電話中收集或索取客戶的個人資料。除此之外,不法之徒可能從不同途徑早已獲取你的個人資料,例如社交平台、資料外洩事故或從親友獲取相關資料等。因此,即使有陌生人能夠講出你的個人資料,例如全名、身份證號碼或出生日期等,亦不足以證實該陌生人的真正身份,大家記得要向相關機構查證。 

若是大家懷疑自己的個人資料已經外洩,亦可以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例如留意相關帳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記錄;審視付款卡月結單,以確定是否有任何未經授權的交易;更換有關帳戶的密碼及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等。當然,大家可以致電私隱專員公署的防騙熱線3423 6611作出查詢或投訴。 

美儀,這兩年來的疫情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變得「這麼近、那麼遠」,政府最近公布將抵港檢疫要求改為「0+3」。我很期待能再見到你,好好地與你敘一敘舊! 

麗玲

2022年10月15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15/10/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網站獲奬:

  • 在新分頁開啟第五屆傳媒轉型大獎
  • 在新分頁開啟2014優秀網站選舉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