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由編輯所加
親愛的爸爸:
好感恩,早兩星期跟你一起渡過了你七十八歲的生日。還記得新冠疫情前,每年你的生日期間,我們一家人必定會好好計劃到香港鄰近地區旅行。過去三年的疫情,令我們這個恒常活動一而再再而三取消。隨着今年3月1日政府決定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口罩令,加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不再將新冠肺炎定義為「國際關注事件」。香港社會正正式式步入復常,不過你作為一位深謀遠慮的長者,你對疫情仍然相當審慎,出外或到人多的地方,依然會配戴口罩並觀望加強劑疫苗的效用及其副作用。其實,有不少的市民都跟你有相當接近的想法。
從2020年新冠疫情在本港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的36小時後,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便進行了一個縱觀性的網上調查,一直追蹤及觀察市民對於個人採取防疫保護措施、接種新冠疫苗及其加強劑的意願。最近一次網上調查在今年三月,目的是希望探討解除最後一項防疫措施之後的社區反應,並與疫情前比較。
結果發現,611 名18歲或以上的成人受訪者中,即使在復常的環境下,仍有超過一半市民表示會在受訪後未來一個月裡,在工作場所或戶外場所維持配戴口罩,並會在外出時使用酒精消毒劑清洗雙手,相比疫情之前,比例超過30個百分點或以上。而有呼吸道病徵時,有六成人表示會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新冠病毒,五成八人表使會使用免費測試包測試流感。
雖然我們在採取個人保護措施方面,仍然表現得很審慎,但有大約七成六接種了三劑或以上的新冠肺炎疫苗的受訪者中 ,只有大約百分之十表示會接種加強劑。其中55歲以上,被視為新冠及流感高危群組的受訪者,雖然無需付費接種新冠加強劑及流感疫苗,但願意接種新冠加強劑或流感疫苗的比率仍相當之低,分別為12.8 及8.3%。
我們團隊在疫情期間一直探討市民特別是長者有疫苗猶疑的原因,而我們發現,市民一直未能確定對接種疫苗的信心。最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確定了新冠疫苗的新戰略,疫苗好可能每年都會根據病毒變異情況作出更新再推出。其中,最初期的原始新冠病毒株可能不再納入在新一代疫苗配方,從而增強免感染的保護力。相信政府引入有關疫苗時,需要多作解說,加強跟市民溝通,做好公民教育,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
另外,要了解新冠疫情未來的走向,我們可以用2009年流感大流行後風土化的走勢作為參考。流感風土化期間,雖然流感病毒大部分時間對醫療系統的衝擊都可控。但由於流感病毒每年都有變異情況,再加上流感疫苗猶豫的情況普遍,因此我們在2018、2019年都會見到流感在夏季冬季時,出現爆發情況。很多重症個案都是在學的兒童,相信不少的幼稚園、小學家長都記憶猶新,特別是2018、2019年冬季流感爆發期間,其子女因此停課而有較長的農曆新年假期。
現在,學術界普遍都相信「新冠」都會出現一個風土化的情況。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香港現時有8成半市民已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他們的接種日子平均在2022年中,距離今天已大半年至1年。然而,接種第4劑或以上新冠疫苗的人士比率大約為一成,遠遠少於八成半。隨著市民新冠抗體水平下降,同時又有變種病毒,再加上市民隨着復常而慢慢減少帶口罩,我估計市民亦會相對容易感染或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令新冠確診數字又再爆發。不過,感染也絕非壞事。如果市民再接種疫苗,有混合免疫保護時,即使在旅行時遇到新的變種病毒,也會非常安全。
在我個人而言,我也相當擔心流感在接下來的冬季對我們帶來威脅。畢竟,我們已經有三年沒有經歷流感高峰,相信大部分人對流感的免疫力,在缺乏抗體訓練及低流感疫苗接種率之下 ,也會比較低。參考今年四月份的流感嚴重個案,大多數都是長者及小朋友,因此我們也可以預示到,當我們逐漸除去口罩時, 流感病毒又再一次活躍的時候,將會對醫療系統帶來沉重挑戰。
因此,在醫療策略方面,我們需要在未有新一輪新冠、流感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爆發前,做好足夠預備,以免我們的醫療系統,特別是在冬季時候受到衝擊。我重申,接種新冠或流感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減少因新冠或流感感染引起入院、重症及死亡的方法。
我相信衛生署亦會一如既往,有一連串推動疫苗接種的活動。包括針對在學兒童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計劃、針對長者、免疫力弱人士的院舍防疫注射計劃等等。市民若果屬於流感或新冠高危群組,請你積極安排接種疫苗,因為等到爆發之時,就未必能夠及時接種了。
總結而言,雖然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的艱難時候,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學習——當有疫症時,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徵時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流感及新冠。這些學習都將會成為我們未來抗疫的基石。
爸爸,你預備好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加強劑了嗎?
期待很快可以再和你、媽媽、哥哥,一家人再到外地旅遊,一起製造美好的回憶。
預祝您父親節快樂
你的愛兒
健安上
主持人:張鳳萍
*標題由編輯所加
大哥﹕
早前與你談起近期城中熱話,ChatGPT對教育方面的影響時,你問這方面的科技發展與我近年在數碼素養的研究,特別是有關如何應對數碼鴻溝的方案會否有所影響。你這個提問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會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討論時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點香港學生在數碼鴻溝方面的狀況及其影響,並和你探討一下個人對你提出有關AI問題的一些思考。
數碼素養是指生活於數碼世代必需的能力和價值取向,以保證個人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數碼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個方面:1)處理資訊和數據;2)交流協作;3)數碼創作;4)數碼安全;和5)利用數碼科技解決各種難題。我們必需留意的是:只學會使用電腦編程等技術性操作,未必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數碼素養,而是需要通過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種解難活動才可培養出來。
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在2016年底開展一項名為「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的追蹤研究,為期五年。其重點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麼因素影響其發展。為了進行這項目,團隊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是開發能夠比較從8歲至18歲兒童到青少年的數碼素養評估工具,這套工具的成功研發亦是我們團隊在國際範疇創新性的學術成果之一。
這項目的第一次數據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對象是該學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學生。當時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許多其他國家地區一樣,數碼工具在日常非電腦科技科以外的教學活動中不常使用。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整體的數碼素養水平不高,小三學生水平明顯比中學生低,但中三學生的水平只是略高於中一學生,並且沒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分別。最令我們驚訝的是學校之間及同一所學校內數碼素養表現的巨大差異程度。最極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當中,有一半的能力較另一所中學的75%中三學生的表現為佳。
我們同時亦發現學生的數碼能力與數碼福祉有著正面關連。我們的研究發現,數碼能力表現較好的學生,更具信心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及較少出現上網成癮的問題,而表現較差者則較可能遇到網絡欺凌及因網上活動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另外,我們發現學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數碼工具,例如平板電腦、手提或桌面電腦,與他們的數碼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
在疫情期間,由於學校停課,老師和學生更依賴網上學習。上述研究結果所揭示的數碼鴻溝顯然會對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和福祉帶來更嚴重的影響。因此,當研究結果在2020年四月發表時,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數據為基礎訂定支援學生、家庭、及學校有效面對疫下新常態的目標。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對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學校、教育局及社會上不同團體都急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大屏幕設備。從2021年的追蹤研究結果中,我們亦很高興見到絕大部份在2019年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都已經有合適的設備,並且能在這兩年期間追回已落後了的數碼素養水平。對於那極少數仍然沒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他們的數碼素養水平卻比前更為落後。
項目團隊從2019年起,每年都對香港中小學生的數碼公民素養進行一次數據收集。連續四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疫情期間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齡學生的數碼素養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數學生的數碼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內部和學校之間存在的數碼素養鴻溝更是日益嚴重,並且不斷擴大。這結果是令人非常憂慮,因為數碼素養不但對網上學習有積極貢獻,我們的研究並且發現它是抵禦網絡成癮和網絡欺凌經歷等在線風險的保護因素,從而減低學生由於各種網上活動而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
電子工具是雙刃劍,工具本身不能決定其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數碼公民素養呢?為的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素養,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權利,包括簡單的網上預約服務、許多網上學習和娛樂機會等,有機會失去許多就業機會,並容易成為網絡行騙、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區塊鏈、元宇宙等的出現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統、新的金融及商業和非商業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動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急速發展,為我們在資料搜尋、選擇、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書寫和創作均提供迄今為止最強勁的支撐工具。但是,人類要能適當駕馭和使用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們支配,因此對公民的數碼能力提出了新的內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養,又稱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現時許多的基本專業服務和重複性的腦力勞動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沒有適應新要求下的數碼能力的人,不單會在生活、就業各方面遇到困難,還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環境下的公民權利。因此,我們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數碼素養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法,確保香港的基礎教育能夠為孩子的未來作充足的準備。
除了課程和教學法外,我們還需要為有關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師和學校領導層、輔導員、家長、與教育工作有關的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等,提供適切的輔助和專業發展的機會,以及繼續評估對學生學習及福祉的影響,才能打造一個為未來作好準備的教育系統的基礎。
大哥,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見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見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後有機會和你詳談。
羅陸慧英
202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