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張鳳萍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最新

LATEST
04/05/2024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 別把悲傷留給自己

親愛的陳女士:

 

很高興收到妳的感謝信,我們一眾社工及義工得悉妳現在的精神及身體健康逐步改善,重新振作,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更定期參與義務工作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士,實在令人鼓舞。

 

感謝妳當初對我們機構的信任!回想五年前經朋友介紹到「生命熱線」接受服務的妳,著實令人痛心。當時妳先生因病突然離世,加上唯一的女兒不在身旁,妳在一夜間面對突如其來的惡耗,與相依為命五十多年的伴侶分離,必定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傷。

 

當時妳說的一句話,「他離開的時候我哭不出來,但現在我崩潰了」令我們完全感受到妳那錐心刺骨的痛,之後妳終日流淚,不肯進食,日漸消瘦,連開口說話都感到困難,每日反覆思索「生存還有什麼意義?」更向社工透露想早日到另一個世界與老伴團聚。其後社工發現妳有自殺傾向,及表現出嚴重抑鬱及焦慮的症狀,這一切都令我們十分憂慮。

 

我們理解妳的無助,是因為曾經帶給妳快樂和幸福的家庭好像已經失去了,生命中那一份安穩也頓然沒有了,整個世界就像失去了色彩。我們亦明白妳想要靜靜地獨處的同時,卻渴望有人能夠伸出援手幫助妳。


過去數十年的妳將身心全放在家庭上,婚後專注照顧女兒,至女兒成家立室,其餘時間都寄托在丈夫身上,沒有社交生活。每當妳生活遇上困擾或感到不愉快時,妳選擇了獨自承擔,不敢向已嫁到外地的女兒傾訴,妳知道女兒要適應外地的生活,同時要照顧孩子已很吃力,妳實在不想打擾她加重她的負擔。妳一直抑壓自己的情緒,把自己最悲傷、痛苦、鬱悶的一面埋藏起來,即使面對喪偶之痛,還是對家人說 :「不用擔心,我沒事」! 我們知道妳用心良苦。事實上,長期抑壓內心的痛楚及不斷積累負面情緒,除了會導致生理健康問題外,還會對精神健康造成嚴重的負擔。幸好我們能夠遇上,對妳說聲 :「妳並不孤單的,我們隨時願意傾聽妳的心事,於妳有需要時為妳提供支援。」


事實上,抑鬱症是其中一種常見於長者的精神問題。就我們接觸的個案,了解到長者普遍受各種健康及生活問題影響到心情,而出現抑鬱、焦慮、孤獨等情緒問題。如果長者精神健康被忽略,將會衍生其他身體上的疾病,例如心臟病或高血壓等。故此,令長者保持心境開朗至關重要,親友或朋友的陪伴,或及時找到可傾訴的對象都可以成為他們繼續向前走的動力。

 

透過我們社工和義工定期上門探訪及電話慰問,以「陪伴」及「聆聽」的方式讓妳的情緒找到安全出口,令妳的不快情緒得以紓緩,更讓妳明白到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妳的女兒及孫兒也是妳生命的一部分,堅強樂觀地活下去對他們意義重大,我相信,你已過世的老伴也一樣希望妳活得幸福。幸好妳意識到自行結束生命不是一個辦法,並願意向社工們傾訴心事及接受醫生的治療,令身心逐步好起來,更重新建立朋友圈,與朋友飲茶、行公園、做運動,重拾對生活的熱情。

 

此外,我們非常感恩見到妳積極參與中心活動,更自發參加義務工作,幫助其他有需要人士,與長者或同路人分享經歷,為大家打氣,與仍在逆境中迷失的人同行尋找出路,同時透過多加接觸社會,妳變得更樂意接受新事物,甚至學習用智能電話、學習上網,現在的妳懂得上網看新聞、玩遊戲及與在外地的親友視像溝通,與時代並進,重燃生命動力,展開人生的新篇章,我們為妳的「二次人生」感到無比高興。

 

藉此機會,我代表「生命熱線」再次感謝妳對本機構的信任,盼望有需要幫助的人士能接受我們的服務。本機構於1998年開始推行預防長者自殺服務,至今已超過二十六年,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於2006年開展「生命共行」外展長者服務,此計劃旨在讓有情緒困擾及有早期自殺徵兆的長者在情緒低谷中,透過定期的社工和義工探訪及電話慰問,走出情緒和自殺的困境,重拾生命動力,從而安享晚年。

 

最後,希望妳的改變能啟發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士,我們深信,把悲傷留給自己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只有敞開心扉,正視問題,向專業人士求助並積極面對,才能活出美好人生。

 

 

祝妳生活愉快!

 

吳志崑

2024年5月4日

04/05/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3 - 05
2024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中文大學 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許世全——運動有多重要? 學生與家長的反思!

主持人:張鳳萍

各位家長及同學,你們好: 

臨近學期末,相信同學都剛剛完成學期末考試,並且都已經知道考試成績。早兩天我收到一位家長向我訴苦,說到他的兒子這個學期成績非常之不理想,並且投訴說他的兒子因為經常踢足球而疏於學業,令成績大跌,感到煩惱。 

相信我們很多時都會聽到以下的這一個觀點:學生如果經常顧著玩,會影響學業。

於是,很多家長都不允許他們子女參與運動。怕如果參加運動多了,經常顧著玩,學業成績就會下滑。 

首先,我想強調一點,經常參加運動,跟經常顧著玩,是兩回事。參加運動,是鍛鍊身體,是運動技能的學習,並不等同『玩』。但很多時我們錯誤地把『運動』與『玩』劃上等號。其實問題癥結並不在於花時間參與運動,或玩,而是在運動完後,或者玩完後,並沒有好好的認真溫習。事實上,學術研究並沒有找到證據證明經常運動會影響學業的,相反,卻有研究證實有運動習慣的學生學業成績比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生更好。幾年前我們中大的追蹤研究數據也顯示,一星期花多30分鐘去做運動的學生,跟一星期花多兩小時溫習的學生,在數學科成績的進步是相約的。那麼,想要數學科成績進步,你會選擇做半小時運動,還是花多兩小時坐下溫習呢? 這條數怎樣計算,應該很清楚吧。運動生理學的理論亦指出,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到大腦,增加腦部氧氣和營養供應,因此會使大腦各方面功能包括學習,都有幫助。 

可是,不少家長卻禁止子女參與恆常運動,錯誤認為會影響學習。亦可能因為這原因,不少學生都沒有參與運動的習慣。上兩星期,我們公報了一項大型研究報告結果,是我們替香港政府康樂文化事務處做研究顧問的一項全港性體質測試研究,結果涵蓋了年齡由7至79 歲香港市民的運動習慣和體適能水平狀況。這項研究數據顯示,超過一半學生,即66.3%的小學生和50.7%的中學生,都沒有達到世衞建議的體能活動水平(即每星期平均每天進行60分鐘或以上中度至高強度的體能活動);可是,諷刺的是,其中只有好少學生,即15.7%的小學生和34.4%的中學生,認為他們自己沒有足夠的體能活動,這落差反映香港學生對其實際體能活動量和自身體能活動量是否足夠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我們實在有必要教導學生,一方面培養怎樣做到平均每天有60分鐘的中等運動量,另一方面教導學生如何監測及評估自己日常運動量是否足夠。須知道,學生有足夠的運動量,除了有上述會有更好學業成績以外,最重要是會有更好更健康的身體。 

剛才提到的全港體質測試研究,亦有報導,有33% 香港小學生和27.7% 的中學生體重按世衛指標達過重和肥胖,即每3至4個學生,就有一個有過重或肥胖問題。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學生時代肥胖的話,大部份長大後都會繼續肥胖。肥胖帶來不少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腰背痛,甚至某些癌症…等等。亦影響自信心,帶來社交和心理壓力。而學童肥胖主要原因,除了可能因為進食過多,另一更重要原因是運動過少,使攝入過多能量不能消耗,而積聚體內轉化成身體脂肪,這就是肥胖主因。因此,要控制肥胖要從小開始,而控制肥胖最有效方法,除了要保持健康飲食外,就是必需要有恆常運動的習慣,以促進能量消耗來減少脂肪積聚,同時促進體能和體質,使身體更健康。

可是,要怎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喜歡運動的習慣呢?

剛才提到的全港體質測試研究亦有給予我們一些啟示。這研究指出學生家長自己的運動參與,亦是影響其子女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親每星期有3次以上運動習慣,其子女的中等程度以上運動量明顯增加多了1/3倍。而父親運動量達每周6 次,其子女的中等程度以上運動量明顯會增加至5成(即50%)。所以,如果想鼓勵子女多些參與運動,其中一有效方法就是父母自己以身作則,父母多參與運動,子女自然會耳濡目染,受正面影響而亦都會喜歡上運動。我們在研究報告中,建議政府或家庭應在假日策劃更多適合家庭參與的體能活動,並鼓勵家長在餘暇時與子女一起運動。 

各位家長和同學,記著,要促進健康,我們鼓勵你們都能保持每星期有恆常運動的習慣。世衛的指標是家長一星期要有150分鐘的中等或以上體能活動,學生要有平均每天60分鐘中等或以上體能活動。並要有一人一終生運動,定期測量體重及參與體適能測試,並以家庭為單位,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任何形式你們喜愛的運動。套用世衛網站內的一句金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能有好的學習』 (without good health, without good learning)。而達至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有恆常運動的習慣。

各位家長和同學,你今天運動了嗎?  應該都還沒運動吧!不打緊,我自己也還沒有!今天我們還有時間和機會,我們一起努力,下次見面時一起分享運動的成果和喜悅吧。

 

香港中文大學 體育運動科學系

許世全 教授

2023年7月8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8/07/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