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9/04/2025

協青社執委、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支援與識別輟學青年

各位親愛的香港市民:

當大家聽到「輟學青年」,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讀不成書」?「問題學生」?「邊青」?「隱青」?可能大家普遍已對這個群體有一些看法,但其實在我接觸的眾多輟學青年口中,我了解到他們不是不想學習,而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每當看到這樣的年輕眼神,我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本應在課室裡朝氣蓬勃的少年,為何要過早地與校園告別?

站在香港教育的十字路口,我們是否曾認真思考過:我們的社會能否真正接納孩子的獨特性?2020年,協青社啟動了「酷學青年計劃」,正是希望為這些被主流教育體系遺忘的孩子,點亮一盞希望之燈。四年來,我們陪伴431位輟學青年走過迷茫,見證著他們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人生方向的歷程。

根據協青社的服務經驗推算,香港至少有2萬名潛在輟學青年,佔整體學生人口的3.15%,其中60%更是15歲以下的孩子。這些數字背後,是2萬個家庭的牽掛,2萬個青少年的潛能,2萬個可以完成的夢想。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他們中的許多人,並非完全不上學,而是採取「策略性缺席」 — 每週只去學校一兩個小時,避開教育局「連續七天不上課才需申報」的規定,使他們在統計上成為隱形的一群。

您或許會問:這些孩子為何會離開學校?從我們接觸的個案中,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原因:成就感不足、內在動機缺乏和學校資源不足。當一個孩子長期在學業上體驗不到成功,當課堂內容與他的興趣和能力嚴重脫節,一顆對知識充滿好奇的心便會慢慢冷卻。如果再缺乏及時的支援和理解,離開學校就成了他們眼中唯一的選擇。

輟學不僅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更會為社會帶來沉重代價。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搜集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學童輟學及技能不足問題可能引致每年超過124兆港元的社會成本。這個天文數字包括了個人收入減少、醫療開支增加、犯罪率上升等直接成本,以及稅收流失、福利支出增加等間接成本。但比起冰冷的數字,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被標籤、被邊緣化的年輕生命。他們漸漸內化社會對他們的負面評價,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不斷下降,陷入惡性循環。
要支持這些青少年,我們發現需要重視「個人化及興趣為本」的理念,提供多元活動如文化與藝術、運動與競技等,讓這類青年從興趣中重拾學習熱情。我永遠記得一位少年第一次完成一杯拉花咖啡時的笑容—他綻放出在校園中從未有過的自信光芒。我們不僅關注興趣發展,更注重將興趣銜接至職業導向訓練,配合家庭及情緒輔導,全面支援每位青少年的需要,輔助他們學會認識自己、自主學習、設定目標、管理情緒、處理關係,以至於逆境自強,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成為社會繼續進步的動力。

親愛的香港市民,面對輟學青年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解決方法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多留意學習動機低落的早期警號,及時轉介有需要的學生;家長則需要包容、支持子女,避免負面標籤;學校可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多元發展機會;政府可以檢視及完善現有的識別機制;商界亦可透過企業社會責任支持青少年多元發展。透過「政」「商」「民」「學」「研」多個方面,一同幫助輟學青年。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改變看待這些青少年的眼光。他們不是「問題學生」,而是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之星。要認識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相信和尊重他們自己綻放的方式。因為每一個被點亮的生命,都將照亮我們整個社會的未來。

協青社執委
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
崔永康教授
2025年4月19日

19/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02 - 04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郭志銳教授——如何預防與及早治療腦退化症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耆智園團隊:

去年年中,記得我們一班同事非常興奮,因為我們收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來信,接受我們一個籌備已久的計劃書——賽馬會「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

我們耆智園是一間專門為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服務的機構,我們推出這個計劃是以「及早檢測、及早確診、及早介入」為目標,透過醫社合作的模式,在基層醫療以及社區層面,協助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接受診斷及支援。

這個計劃為期4年,由我們賽馬會耆智園以及中文大學醫學院主辦,聯同7間社福機構合辦,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九龍樂善堂、博愛醫院、聖雅各福群會、東華三院,以及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這個計劃是香港歷年來,最大型讓初期腦退化症人士,以及他們家人的支援項目。

政府公佈2023年全港人口有750萬,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21%,(即157萬人),所以我們香港正式已經進入超級老齡化的階段。根據中文大學十多年前做的一項調查,社區居住5000名的長者當中,發現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長者患有腦退化症,而大部分都是早期的及未有診斷。所以我們推算現在應該有數以萬計的長者,是有早期的腦退化症,但是未有診斷的。

何解腦退化症如此難診斷呢?第一個實際的理由,就是暫時來說,腦退化症的診斷及治療,都是要靠專科醫生——老人科、精神科及腦科,相信大家都知道政府專科輪候時間並不短,找私家專科診治的費用不菲,所以有很多長者或者家人都會等一等,而這些專科醫生的數量其實都是有限,尤其是在公立醫院,為了要應對日益增多的腦退化症的人士,我們需要培訓更多在社區工作的家庭醫生為腦退化症診斷及治療。

斷症的第二個困難在於腦退化症的症狀較不明顯的,所以很多長者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就算是有些意識的時候,他們都未必承認,同時家人亦缺乏對腦退化的症狀的認知。

為何及早診斷腦退化症如此重要呢?

第一,藥物可以幫助腦退化症的人士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的速度。這些藥物越早用,效果就會更好。第二就是可以提供更多時間予病人及其家人作心理的準備, 策劃將來生活的安排。

事實上,身體的健康與腦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早期腦退化症人士可以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即維持社交、定期運動、食得健康、睡得好、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長期病患的定時服藥,這些會幫助長者維持他們的認知能力及生活質素。

一般人會覺得維持正常生活很簡單,但其實對於有認知障礙的長者,這些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他們一般都不會食得好。首先就是他們的胃口會較差,同時有偏食的傾向,比較喜歡甜食,其他的味覺會退化。睡覺會變得困難,因為他們很難入睡。入睡後亦容易醒來,導致家人晚上都要照顧他們。

另外,他們生活上的動力亦會減退,對各項活動都缺乏興趣。所以會很少外出,如果做運動就更難堅持。

很多腦退化症長者都有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但是因為他們記性較差,往往會忘記服藥或服錯藥,導致很多後遺症。

同時,認知障礙的長者很容易跌倒,他們行路比較笨手笨腳,容易失平衡。而且他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好多時會做一些他們不應該做的事,例如攀上爬下、抹窗、俯身執垃圾,或者過馬路時「衝紅燈」。

大大增加了他們發生意外,以及跌倒的風險,萬一跌倒,腦部可能受損,甚至會骨斷,更嚴重的就需要進醫院,入院後可能情況會急轉直下,最後要到老人院接受長期護理。

如果定人及早知道長者是有認知障礙,多留意他們日常生活的安排,以及多思考作預防性的措施,例如在廁所安裝扶手、聘請工人看管長者等,這些措施可以減慢他們的認知退化。

耆智園希望藉智康健計劃,提高大家對腦退化症的意識,同時多關注身邊的長者。簡單而言,計劃有四部曲。

第一步,鼓勵懷疑有腦退化症的人士透過中文大學早前為這個計劃開發的中大網上認知測試應用程式「EC screen」,該程式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只需要一個平板電腦或者是手提電話,在家中或者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測試,需時大約15分鐘。測試後,程式會作出腦退化症的初步評估。

如果長者不熟悉使用電腦,家人可以從旁協助,但不可以替他們進行測試。

第二,若然長者測試不合格,我們的程式會主動邀請他們到區內的長者中心進行詳細評估。有八個不同的社福機構參加這個項目,覆蓋香港大部分的地區,所以大部分長者或家人,都可以找到他們區內參加這項目的老人中心進行評估。

第三,當長者到中心完成評估後,如果確定他們的可能患有腦退化症,我們的社工會主動去邀請他們,到受過訓練的社區的醫生診所進行診斷及跟進。

第四,合辦的單位會為確診人士及他們的照顧者提供認知訓練、心理輔導及社區支援服務。

耆智園明年便25歲,在25周年前收到這份禮物實在令我們非常興奮,我們會本著為腦退化症人士及照顧者服務的初心。

腦退化症並非其他人的問題,其實是我們所有香港人的問題。因為任何人都有老的時侯,如果香港社會對於腦退化症採取積極的態度,照顧好我們的長者及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我相信大家對香港這地方的歸屬感一定會大大提升。

郭志銳教授

2024年10月5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05/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