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香港家書

簡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香港家書》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1/01/2025

香港物流協會會長袁美儀——機場三跑與發展國際物流中心

  *標題由編輯所加

致香港物流業界朋友:                                

大家好!祝大家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剛剛今個星期由陳美寶局長帶領物流發展局成員與我們業界代表到廣西考察團。以及12月由廖副局長帶領我們到迪拜、巴林考察團,再次發出對國內同海外重要信息,就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獨特優勢,也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條件。」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証明了為香港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一)香港國際機場在大灣區航空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剛剛2024年,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已投入運作,預計2035年可達到每年處理1.2億人次旅客及超過1,000萬噸貨物的目標。但2023年,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3,95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433萬噸,大家都擔心目標會不會定得太高呢。事實上不會。

目前香港機場航空貨運量在大灣區佔75%,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擁有7座運輸機場、17條跑道,旅客吞吐量達4.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2,000萬噸。

香港國際機場正在客、貨運能力正不斷增強,在大灣區航空業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除大灣區外,有部分國家亦不斷擴大機場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迪拜國際機場,泰國曼谷,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紛紛增加投入,擴大機場建設規模。隨著航空業逐步復蘇,而我們香港國際機場運輸能力一定要大幅提升,有助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迎合未來需求。

(二)疫情後客運市場逐步恢復,灣區旅客首選香港為中轉站

疫情前,每年約有1,400萬人次的大灣區旅客經香港國際機場飛往全球220個航點。而且香港機場打造「機場城市」。其中航天城的「11天空」將成為香港最大型的綜合購物、餐飲、娛樂設施等帶動經濟及就業效益。

(三)若要貨運領先全球,要不斷拓展市場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數據,過去十年裡,全球航空業的客運量年均增長率約為5%。未來,香港國際機場處理貨物的能力和效率將大幅提升,有助於打造香港國際機場成為亞洲電子商貿樞紐。

怎樣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香港是國際自由港,航空運輸能力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優勢。現在是我們全面發力的重大機會。我們必須與內地攜手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產供鏈競爭力。為了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我們業界對政府有以下建議。

(一)優化空域資源,拓展香港航空網絡

強化空域協調和空管協作,支持香港拓展航空航運網絡,加大對東南亞、北美洲、南美洲等的航線布局。

(二)在大灣區機場群中發展不同功能

明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中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在國際航線、國內航線的布局上清晰,推動協同效應。

(三)積極拓展亞太地區航空貨運市場

著重開拓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市場,大力發展電子產品、化妝品及快遞等高增值業務,支持鼓勵香港不同航空貨運公司企業發展。包括國際貨運包機業務、快件業務發展等。

我們香港物流協會好多中小企會員,在疫情後面對經營上的困難,好期望政府可以帶頭去攻,而不是守,從被動變主動。因為在疫情前好多硬件,如機埸、碼頭是我們的優點,但供應鏈重組令所有貨轉由其他地方出口。

我們要主動對中央說明香港可以做甚麼或我們想做甚麼。提升香港航空樞紐地位,是發揮香港獨特優勢、開創新局面。

另一面希望陳局長可以幫忙減低營運成本,擴大航點網絡,運費穩定,拓展綠色船運、空運,加強培訓ESG 專才,即是環境、社會及管治的人才。

近年香港物流協會亦注意到ESG 趨勢,作為香港四大主要產業之一,並希望帶領中小企容易進入ESG道路。我們作為第一個ESG 供應鏈評估中心,透過評估過程、製定目標,減低風險,最後可持續發展,變得更强更健康。

我們業界需要提升自我兢爭能力,保持香港國際物流樞紐及孕育最多ESG供應鏈專才的地方。

硬件可以抄襲,但軟件不可以。我們的優勢就是香港人靈活處事、高效率、應變能力高。另外法規是一國兩制特色,保護持份者公平公正,具競爭力。金融體制健全,方便貿易及外匯結帳,加上監管機構保競爭力就帶來貨運及客運。客運可以刺激本地經濟,帶來無限效益。

最後業界希望陳美寶局長能夠帶給我們新希望、新動力,在轉變中的世界迎難以上,說好香港物流故事。

 

香港物流協會會長

袁美儀

2025年1月11日

11/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溫

CATCHUP
11 - 01
2024 - 2025
香港電台第一台
X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運動仲裁的發展與機遇

主持人:公共事務組

  *標題由編輯所加

阿岷:

很久沒有見面了,即使你我都在香港,但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讓我們很少有機會見面。最近,香港掀起了運動產業發展的討論,其中提到了運動仲裁這個主題,令我想起了你,因為你是一位資深的律師,又曾經是大學網球隊的主力成員,現在仍積極參與律師會的網球比賽。我在美國留學時曾修讀過一門運動與法律的課程,但運動的發展在過去二三十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每個社會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和背景。因此,我希望能與你交流一下,集思廣益,在法律方面獲得更豐富的理解,與時並進,使我在教學和研究方面能做得更好。

香港這幾年的運動發展已進入新的世代,自2021年開始,香港在不同運動項目上的成績,無論是在亞運、奧運、殘奧、世界錦標賽還是亞洲錦標賽,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當然源於2000年之後,香港在精英運動發展上的系統優化和人力資源不斷增加,同時也建立在數代精英運動員的努力基礎之上。但我想提出的是,在東京奧運至巴黎奧運這幾年,成就了一個強烈的社會氛圍。政府、民間及商業機構通過精英運動的明星效應,帶動了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視,催生了運動產業化和專業化時代的來臨。在我個人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若要成就運動產業化,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正如我國第一個世界單打冠軍容國團所說:「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要推展運動產業化,我認為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正視。首先,目前主要持分者各自為政,欠缺默契。我提議由文化體育旅遊局擔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召集港協奧委、各運動總會和大型企業,制定出一套各主要持分者都能夠接受,並且行之有效的文體旅發展計劃,令文體旅能真正發揮協同效應。

另外,我觀察到現時政府就體育發展欠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系統性發展計劃。為鼓舞人心,我認為政府可以定立每五年的長期發展計劃,讓短期目標盡快實現,使大家對這個計劃充滿信心,從而讓中長期的目標獲得社會的信任及持續的資源。

在產學研方面,我認為目前運作的效果仍未能全面發揮。假如政府可以增加運動科學和運動產業的研究資金,鼓勵大學將運動科學研究結果轉化應用於運動表現提升與大眾健康兩方面,一定大有幫助!

至於運動總會的管治架構同運作亦需要與時並進,提升效果與效率。港協暨奧委會日前發布《機構管治守則》,為屬會提供指引。我提議政府亦可盡快啟動運動同法律的知識推廣,舉辦工作坊、研討會及國際會議,讓相關的運動與法律從業人員同行政人員在知識和操守方面得到提升,這樣就能夠在未來兩三年內提升運動總會管治架構和運作的誠信度、合理性、公平性、透明度及問責能力。


提到管治,必須要有法可依。因此,最近香港李家超特首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發展香港運動仲裁的可行性,這將是加速推動運動產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相信你還記得在過去一年中發生過幾起運動界的爭議事件,包括代表港隊的參賽資格、總會運用政府資源、國歌國旗事件、美斯事件等。其實在過去三十年,香港也發生過不同類型運動與法律相關的事件,例如運動的創傷與賠償、涉及運動員獎金的行政糾紛、運動員選拔機制以及運動總會委員的更替機制等。在過去兩年成立文體旅局之後,運動產業化已經成為香港運動發展的火車頭。我預期在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與運動相關的專利權、肖像權、商標法、贊助合約、場地及器材管理、勞工權益、反壟斷法及僱傭法必將接踵而來。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迎接這個運動產業化時代的到來,否則我們將會亂了陣腳,未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要解決過往多年遺留下來的問題,其複雜性不言而喻,必須以法為依歸,根據合法合理的邏輯,以及個別運動項目與歷史的獨特性來處理。同時,我建議先處理那些大是大非、明顯不合邏輯及社會需要的問題,作出糾正,這樣大家的爭議便會減少,相關持分者也會逐漸熟悉並接受以運動法理來解決爭拗。最終,運動法律將成為解決運動爭議的機制,推動運動產業邁向成熟。

環顧國際有關運動仲裁的發展,自1984年成立於瑞士洛桑的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最具規模,在紐約和悉尼均設有分部。在亞洲方面,日本、泰國和馬來西亞已經設立了運動仲裁機構。內地方面,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處理與運動相關的法律事件。雖然亞洲其他地區已開展了運動仲裁機構,但香港在國際化及法律人才方面都有優勢,加上其他基建及金融配套設施,我相信香港可以後發先至,成為亞洲在運動仲裁方面的重鎮。

總體而言,香港在運動產業發展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現在正迎來最佳時機。我相信在具備各方條件的基礎上,加上專業人士的熱誠推動,成功指日可待。

阿岷,以上是我對運動產業發展及運動仲裁的一些分析和見解。憑藉你對運動和法律的認知,請與我分享你的看法和建議,期待你的回覆。祝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劉永松

2024年11月30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

30/11/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30/11/2024 -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運動仲裁的發展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