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我是冼雍華,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其實我自小就對動物和大自然很有興趣。小時候,我喜歡到郊外尋找不同的昆蟲,或者到海邊找不同的蝦蟹。讀大學的時候接觸到科學研究,研究令我們更加了解大自然的謎團,一些全世界都無人知曉的事,我和團隊可能會成為第一班人知道答案,然後可以告訴大家。」
冼雍華教授表示,在地球數十億年悠長的生物演化歷史當中,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形態、行為、外貌的生物。 冼雍華教授的研究就從動物的DNA層面入手,通過尋找與特定特徵或能力相關的基因或DNA層面的變化,去了解驅使動物演化出新特徵的過程。
「為甚麼有那麼多色彩鮮艷的鳥類?為甚麼動物可以聞到不同的氣味,吃到不同的味道?為甚麼有些動物選擇配偶時會偏好某些身體的氣味?為甚麼有些動物特別聰明?例如雀鳥的羽毛顏色對牠們生存及繁衍至關重要,不同的雀鳥品種演化出不同的羽毛顏色,以幫助牠們增加生存及繁衍的機會,究竟牠們是如何做到?我們嘗試尋找究竟是甚麼基因控制雀鳥羽毛的顏色。例如特別的鸚鵡,牠們演化出獨有的能力。其他鳥類是透過進食去攝取食物內的類胡蘿蔔素,令牠們的羽毛變成紅色或者黃色,但鸚鵡可以自行製造色素,名為鸚鵡黃素,令羽毛變成紅色或黃色,牠們不需要好像其他鳥類般透過進食攝取類胡蘿蔔素,就是這種獨特的能力令到牠們成為其中一種最色彩繽紛的鳥類。」
至於為甚麼鸚鵡可以演化出這個能力?冼雍華教授與團隊的研究成功解開了這個謎團。
「我們的研究發現鸚鵡是利用一種稱為「醛脫氫酶」的酵素,來控制紅色或黃色色素的表達。當這種酵素含量較高時,鸚鵡黃素會由紅色變為黃色。鸚鵡正是透過調節「醛脫氫酶」的表達水平來控制羽毛的顏色。有趣的是,「醛脫氫酶」原本在許多動物身上是用於分解有毒物質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利用原本不相關的物質演化出新的能力。」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特斌
「我的名字是劉特斌,現時是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最近也擔任了一個新的崗位,是城大創新學院的副院長。 我主要的研究關注新一代的建築材料,包括怎樣進行開發,現時已有很多建築材料,怎樣可以用一個很有系統的方法,處理老化的問題。 建築材料的開發或怎樣進行有效的維修,我們很需要去了解物料,用一個很基本的方法去了解它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所以我的主要研究方法英文稱為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中文是分子動力學。」
透過分子動力學,學者可以微觀地研究建築材料與環境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同時亦有助探究有何針對性的方法,應對建築物老化問題。
「建築物或者建築材料的老化問題,其實和人一樣,都會隨時間老去,老去的意思就是一些機能會比起初的時候差。建築物有這個情況的話,我們會覺得有點危險,因為我們不想住在一棟建築物,但它的功能經已減弱,強度不足,未能達到設計的限度就已經出現問題,例如出現裂縫,所以我們很需要去了解建築材料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有些關係其實是必然存在的,如今我們的理解其實不太清楚,譬如建築材料與溫度、水份之間的關係,會怎樣影響到結構或物料本身的演化,其實如果我們欠缺良好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其實我們未必了解得到。 過往我們處理這些問題,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利用一些實驗的方法,就好像我們煮食一樣, 可能有一個食譜,我告訴你以後,你希望有所改進,但是怎樣增減材料,可能是基於藝術家般的感覺,而不是真的從根本去了解出現個別問題時,一定要加入某一個材料,或者按某一個份量才可以解決到問題, 所以分子動力學可以讓我們因應老化問題,針對性地加入某些材料,以達成我們的目標。」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提高,加上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專家未來可能不需要進行實驗,都可以有效率和有系統地了解到建築物料的性能。
「如果刻意利用微觀方法去了解物質的機制,其實需要很大的電腦計算能力,正因為這幾年至十年間,人工智能的發展迅速,硬件和軟件都配備,我們需要很大量的計算能力,在這一刻才可以滿足到,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當我們具備人工智能,將更加可以將微觀和宏觀世界連結起來。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一個良好的多尺度模擬,將來從事物料研究和設計,就會變得很有系統,可能實驗都不需要做, 因為很當我們了解到分子、原子當中的互動,我們就會知道物料的性能,我們可能不需要再以實驗方式進行核證,因為計算出來的結果已經很精確。當然去到一刻,如果實驗都不需要,其實我們對分子、原子當中的機制,可能已經很徹底和精確。如果我們真的可以計算到一些很難才計算到的,過往未必處理到的,現時都處理得到,那麼我相信這件事在未來十年可以預見發生。
如果每一個元素和材料,我們都可以利用電腦方法,計算它們的性能和特性的話,其實將來進行任何設計的時候,都會變得很有系統。這是一個很長遠的發展,做到一個材料基因組並不簡單,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我們需要投放一些研究資源和努力,才可以達成一個很全面的材料基因组,可以用於不同的工程範圍,土木工程當然是其中一個有需要的範圍,我相信其他工程領域,包括機械工程、電子工程,都很需要如此有系統和效率去了解每種物質性能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們需要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