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8/01/2025

走進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的世界

嘉賓: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機工程學系黃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黃衡,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同時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亦是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我從事科研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線創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茲波等應用技術。」
微波爐的微波我們一定會聽過,但究竟毫米波和太赫茲波是甚麼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從大部份人都認識的微波來了解一下。微波可以用來通訊,微波亦都可以用來煮食,微波也可以用來傳送能量,無線充電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毫米波和太赫茲波工作頻率比微波更高,但波長比微波更短,我們可以用這類技術於通訊上,達到更高容量的效果,但比較難實現長距離通訊,所以目前香港5G系統都未正式推出高頻毫米波及太赫茲波的市場應用,但這類型技術其實非常適合用於雷達和成像技術,所以我們汽車上的高速防撞雷達,其實就是毫米波天線技術所產生。另外,太赫茲波更可以產生清晰和具有穿透性的成像技術,可用於安檢、食物檢測、產品安全檢測等應用。 如果大家試過坐飛機,去過機場的話,其實有些機場的保安系統也是用太赫茲波或者毫米波的成像技術。 
我們由第一代移動通訊發展到今日第五代移動通訊用了五十年時間。回顧過去,其實改變是很大的。當年的手提電話「大哥大」,即是大家俗稱的「水壺電話」,後來變到摺合式電話、彩色屏幕電話,到現時的智能電話。除了電話外型和功能大大提升外,用戶的習慣亦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記得從前電話最初只是提供實時語音通信服務,到現在手機已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甚至是某些人的工作和生財工具。 」
現時走進各大的電訊公司,它們都有提供5G手機數據服務,大家未必覺得陌生,那麼將來第六、第七代移動通訊服務,即是6G、7G又會有何不同?
「坦白說,我手上沒有一個水晶球可以預測未來。但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們會繼續努力研發出新的天線創新,提出新的無線技術,希望會帶給大家新的用戶感受。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見到城市服務機械人、空中物流運輸器、無人駕駛汽車,甚至在城市之中有飛行的士等等。這些新型應用以前只可能在科幻電影中出現,但隨著新的天線技術,人工智能以及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出現,這些新的應用在不久將來都會一一實現在我們眼前。未來會是怎樣的? 大家拭目以待。」

18/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建立「材料基因组」系統化了解不同建材性能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特斌

「我的名字是劉特斌,現時是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最近也擔任了一個新的崗位,是城大創新學院的副院長。 我主要的研究關注新一代的建築材料,包括怎樣進行開發,現時已有很多建築材料,怎樣可以用一個很有系統的方法,處理老化的問題。 建築材料的開發或怎樣進行有效的維修,我們很需要去了解物料,用一個很基本的方法去了解它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所以我的主要研究方法英文稱為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中文是分子動力學。」


透過分子動力學,學者可以微觀地研究建築材料與環境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同時亦有助探究有何針對性的方法,應對建築物老化問題。 


「建築物或者建築材料的老化問題,其實和人一樣,都會隨時間老去,老去的意思就是一些機能會比起初的時候差。建築物有這個情況的話,我們會覺得有點危險,因為我們不想住在一棟建築物,但它的功能經已減弱,強度不足,未能達到設計的限度就已經出現問題,例如出現裂縫,所以我們很需要去了解建築材料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有些關係其實是必然存在的,如今我們的理解其實不太清楚,譬如建築材料與溫度、水份之間的關係,會怎樣影響到結構或物料本身的演化,其實如果我們欠缺良好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其實我們未必了解得到。 過往我們處理這些問題,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利用一些實驗的方法,就好像我們煮食一樣, 可能有一個食譜,我告訴你以後,你希望有所改進,但是怎樣增減材料,可能是基於藝術家般的感覺,而不是真的從根本去了解出現個別問題時,一定要加入某一個材料,或者按某一個份量才可以解決到問題, 所以分子動力學可以讓我們因應老化問題,針對性地加入某些材料,以達成我們的目標。」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提高,加上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專家未來可能不需要進行實驗,都可以有效率和有系統地了解到建築物料的性能。 


「如果刻意利用微觀方法去了解物質的機制,其實需要很大的電腦計算能力,正因為這幾年至十年間,人工智能的發展迅速,硬件和軟件都配備,我們需要很大量的計算能力,在這一刻才可以滿足到,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當我們具備人工智能,將更加可以將微觀和宏觀世界連結起來。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一個良好的多尺度模擬,將來從事物料研究和設計,就會變得很有系統,可能實驗都不需要做, 因為很當我們了解到分子、原子當中的互動,我們就會知道物料的性能,我們可能不需要再以實驗方式進行核證,因為計算出來的結果已經很精確。當然去到一刻,如果實驗都不需要,其實我們對分子、原子當中的機制,可能已經很徹底和精確。如果我們真的可以計算到一些很難才計算到的,過往未必處理到的,現時都處理得到,那麼我相信這件事在未來十年可以預見發生。 


如果每一個元素和材料,我們都可以利用電腦方法,計算它們的性能和特性的話,其實將來進行任何設計的時候,都會變得很有系統。這是一個很長遠的發展,做到一個材料基因組並不簡單,所以我相信未來十年,我們需要投放一些研究資源和努力,才可以達成一個很全面的材料基因组,可以用於不同的工程範圍,土木工程當然是其中一個有需要的範圍,我相信其他工程領域,包括機械工程、電子工程,都很需要如此有系統和效率去了解每種物質性能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們需要達成。」


香港電台第一台

22/06/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