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1/01/2025

滲透日常生活的天線技術

嘉賓: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機工程學系黃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黃衡,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同時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亦是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我從事科研工作超過20 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線創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茲波等應用技術。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喜歡電子工程,所以在大學選科前,其實已經心儀入讀電子工程學系,在大學裏面亦都有機會嘗試接觸到天線和微波這個工程領域,發現對我們日常生活應用的影響其實非常大,在這個原因下,就希望將來有機會從事天線的研究,亦都可以為科研的推動出一分力。」

天線技術的發展其實和我們我日常生活多個層面息息相關,因為它的用途非常廣泛。

「大家都知道有手機通訊、無線Wifi網絡、藍牙耳機、GPS導航等,全部都是通過不同天線系統,令到用戶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無線服務。如果要我選擇一個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的天線創新的例子,我未必會選擇手機通訊,反而我會選擇另一個與大家息息相關,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原來和天線有關的技術。這與我們香港人每天的習慣相關,就是無線支付系統「八達通」。香港其實是全球第一個城市利用無線技術,應用於電子支付系統裏面。當年1997年,我們其實已經開始使用「八達通」,即是無線電子支付,它是一個近距離的天線通訊技術。時至今日,這種天線技術已經發展到信用卡,每位香港人的新身份證,還有智能手機內各種電子支付系統的功能等,這些就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好例子。」

不論任何科學領域,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發明新技術的路途,難免會面對挑戰。
 
「在每一次的研究,我們都會面對新而且不同的挑戰,譬如新系統出現的時候,究竟系統的設計要怎樣,它的指標要是如何的,因為之前沒有人做過,是全新的系統,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在這時候團隊是要很努力地去找出究竟新發明會為大家帶來甚麼新改變,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們才可以創造新的研究成果。 在多年經驗裏面,其中有些作品的真的很困難才完成得到。 我記得在2000年,我們有機會處理一個項目,當時是負責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天線,是一個小型的天線。 我們當初看到需求的時候,覺得並不太困難,只是一個小型天線,我們嘗試開始做,最初想用幾個月時間可以做到,結果差不多用了接近兩年時間才完成題目。 完成的時候,團隊非常開心和高興,我自己也是,因為我當時是主要的研究員。後來在2008年,透過新聞圖片知道原來我們的天線發明被用於汶川大地震的振災救援系統上,在北斗系統幫助下,救援人員可以很準確,亦都很快速地將物資以及人員的通訊消息傳達控制總部。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我們花了好多時間在科研之上,但成果是會為大家帶來影響的。我覺得每個從事科研的人應該都會有一顆對科研的熱誠和初心, 但很多時在科研路途都是崎嶇的,不容易才完成到我們所謂的科研作品,我覺得不要放棄,並敢於嘗試、敢於創新,你自然會產生到一個新的,屬於你和團隊的成果給大家。」

11/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微藻在廣泛領域的應用價值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都會大學科技學院副院長李宏發教授
「我是李宏發Fred,是香港都會大學科技學院副院長及教授。我的研究專長是微藻研究,主要包括紅潮和它們對魚類生態、水產養殖業的影響,以及微藻在應用方面的研究,包括在能源、環境、醫藥等方面的研究,不經不覺已經在這個範疇研究了二十多年。」

微藻是存在於淡水和海洋中的單細胞光合作用生物,平均體積只有5微米。不同微藻物種有不同的特性,舉例紅潮會破壞生態環境,不過亦有一些微藻,對人類來說,擁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微藻爆發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們稱為紅潮,當爆發的時候,由於它們會產生毒素,亦會令水中的氧氣量大大下降,令很多魚死亡,養漁水產業因而受到很大的影響,造成經濟損失。不單如此,正如我剛才提及,因為它會產生毒素,所以亦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這是有害的方面。另一方面,它亦帶來很多益處,微藻有很多應用用途,例如可用作製成生物燃料、健康食品,以至在污水處理、減碳、醫藥等方面,它也有很大的貢獻。正因為這樣,我的研究目標是要在微藻的應用方面發揮其優勢,同時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有害藻類的爆發,減低經濟損失。目前我們已經在都會大學成立首個『都會藻種庫』,有效地收集、保育和應用微藻資源,亦會定期在香港水域及大灣區沿海地區收集不同的微藻樣本,並進行分析,了解其品種和和特性。此外,藻種庫會將相關資料,包括品種、生長條件等特性存入數據庫,以便日後參考和研究。 」

藻種庫的設立亦可以為世界各地學者提供平台,利用藻種作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它們的應用價值。

「大家都知道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碳排放是未來需要關注的環境議題。微藻可攝取污染物來生長,並進行光合作用,意思是指配合陽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它們可以快速生長。 它們除了可以吸收污染物以外,長成的細胞亦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用作能源、 食品、醫學上的貢獻和應用。在未來的日子,微藻的貢獻可以很大,我會繼續在這方面研究,希望可以為環境保護出一分力。未來雖然有很多挑戰,但我覺得是正面的,鼓勵從事科研的學者,一起為世界和環境作出一分努力。 」


香港電台第一台

27/07/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