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
「我是冼雍華,我是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家,我的研究領域是透過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技術去解答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上的問題。」
冼雍華教授其中一項研究,揭示了為何有些雀鳥喜歡吃甜的食物。
「一些鳥類例如蜂鳥或者鳴禽,牠們會吃花蜜或者水果,這些甜的食物,但鳥類的祖先是食肉恐龍,牠們早已失去甜味受體,本應吃不到甜味,為何有些鳥類會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來那些鳥類的祖先,牠們的鮮味受體發生了基因突變,令本來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覺,嗅覺對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們有研究動物基因組內嗅覺受體基因的多少,與不同物種的嗅覺能力之間有何關係,嗅覺強的鳥類一般都有更多嗅覺受體基因。」
冼雍華教授認為,隨着DNA排序的技術越來越發達,科學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現的調控,如何影響不同生物的特徵和行為,這些研究結果甚至有助推進醫療科技的發展。
「例如有些動物,我們發現牠可能比較長壽,或者比人類較少機會患上癌症,那會否是由於牠們體內有機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牠們沒有那麼容易患癌?如果我們找到這些相關基因時,或許可以應用於醫療之上,為人類預防癌症。熊會冬眠,牠們會進食大量糖分,儲存脂肪準備過冬,但其實牠們身體可能有機制,就算體內脂肪多,都不會像人類般容易發展出心血管疾病。透過研究不同其他的動物,了解牠們的基因,可能有助推進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為人類帶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對於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冼雍華教授鼓勵他們要及早準備。
「如果真的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話,其實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手,不用覺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麼多機會便輕言放棄。要多嘗試接觸相關領域的學者,即使是中學生,亦不妨接觸在大學進行研究的教授,問他們會否有實習的機會,及早接觸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從事科學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甚麼能力需要強化和學習,更早裝備自己。」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
「我是林漢明,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亦是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主要從事大豆研究,雖然大豆在中國起源,但是今天中國每年進口近一億噸大豆,佔全國需要超過八成,花費幾千億元人民幣。驟眼看來,大豆是一種廉價且平凡的農作物,我們已經習已為常,忘記了它的價值。細心想想,平日我們吃的豆腐、豆皮、腐竹、枝竹、甜竹、豆豉、豉油、腐乳、納豆、枝豆、味噌湯、大醬等都是大豆製品。在世界的範圍內,其實大豆主要用作飼料,食物動物身上長的肉,蛋白質很多都是來自大豆。大豆提供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蛋白質,以及百分之二十八的食用油,是我們重要的營養來源。世界上有些地區的人因為缺乏蛋白質,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所以大豆和糧食安全是息息相關的。」
今天的社會很常會討論永續環境和減少碳排放等問題,原來這些課題和大豆都有密切關係。
「大豆可以通過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有機氮,增加土地肥力,減少化學氮肥使用,因此也減少製造和使用化學氮肥而產生的溫室氣體。中國有十八億畝耕地,其中五億畝受鹽鹼影響,而西北地區的淡水資源比較缺乏,所以我過去二十多年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新的科技,包括基因組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來研究大豆對逆境,例如鹽和乾旱的應對。十多年前,我們團隊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率先將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應用在大豆研究,首先研究中國大豆,特別是野生大豆的生物多樣性,了解野生大豆馴化成現化培植大豆所產生的變化。後來我們進一步利用基因組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找到大豆本身最重要的耐鹽基因。我們將大豆研究,命名為「大豆回家」,意思是將最前沿的大豆研究,帶回大豆的故鄉中國。除此之外,我們亦和甘肅省農業專家張國宏教授合作,結合新科技和傳統農業技術,製造出四種抗旱耐鹽新大豆。跨學科之間,科學家真誠的合作,更能夠為問題提供答案。我們其中三種大豆到 2023 年的累積種植面積已達 118 萬畝,約七萬八千多個足球場。雖然這個數字在中國農地上只佔極少部分,但是能夠讓香港科研從實驗室走向農田,將科學論文寫在大地上面,對我們團隊來說,意義是十分重大的。近年我們開展了在南非和巴基斯坦的大豆合作研究,主要是針對地理環境和氣候改變在當地引起的乾旱和高溫問題。我們希望能將香港科學家的一份善意繼續傳播。去年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小型航天搭載項目,將我們研發的大豆,以及相關的固氮根瘤菌,通過神州十六號和天舟六號送上中國太空站,了解它們在太空狀態下的可能改變。期待日後能有更多機會,為未來人類探索太空在有關農業建設方面,作一些前期舖墊。」
在未來十年,農業研究的重點除了在於如何減少碳排放以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農產品的價值提升。
「透過科學令農產品價值提升的同時,增加農民的收入,鼓勵更多人繼續農業活動。 我們也希望在未來探索更遠的地方,例如想想可否在月球建設立太空基地進行種植,大豆這種環境友善的作物可能會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我們的想像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科學能走多遠,人類的疆界便有多遠。善用新的科技,通過跨學科協作,可以應用科研來改變世界,令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