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2/04/2025

建立病原體基因監測網絡

嘉賓: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

「我是蕭傑恒,現任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資訊學系教授,同時是英國皇家病理科醫學院院士。我專注研究傳染病的分子診斷學及分子流行病學。」

蕭傑恒教授表示,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相互依存,並與所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健康息息相關,這個概念稱為「健康一體」。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過去十年中,人類病原體中至少61%屬人畜共患,既會感染人類亦會感染動物,佔新興疾病病原體的75%。最近,美國出現H5N1禽流感感染人類個案,基因排序顯示該病毒株在很多地方出現突變,突變增加了這種禽流感病毒適應人體的能力,同時一些常見於食物鏈的病原體,如沙門氏菌、彎曲菌或大腸桿菌,其多重抗藥性比例正在上升,甚至逐漸演變為超級細菌。過往超級細菌只會在醫院出現,但原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亦慢慢地開始出現,這些演變使原本僅存在於動物和環境中的微生物,慢慢開始直接威脅人類健康,甚麼可能引發下一次大流行。」

正因為這個原因,蕭傑恒教授的團隊其中一個工作重點,是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病原體基因監測網絡。 

「除了定期在醫院收集呼吸道感染樣本或多重抗藥性細菌進行基因分析之外,現時我們還與政府部門和動物機構合作,收集受感染的動物樣本、鮮肉、加工食品、飲用水和污水樣本進行基因分析。當在環境或動物樣本中發現病原體時,我們會與醫院感染個案進行基因比對。 我們希望建立完整的健康一體病原體基因監測網絡,透過監測各類型病原體在人類、動物和環境中的演變,去評估它們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我們希望及早在它演變為一個大流行的病原體之前作充足準備,協助香港政府或全球防止下一波大流行的發生。」  

蕭教授寄語,作為醫療領域的科學家,進行研究目的不僅是發表論文,更要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保障大眾健康。

「當自己研究結果有助解決公共衞生危機,我們必須要勇敢地與政府部門保持溝通,但提出問題的同時,也需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如何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我們進行研究時不可只待在實驗室,更要深入社區,了解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 2022年秋冬期間,深水埗爆發類鼻疽疫情,我們通過基因測序,發現當地居民感染了一種新型類鼻疽伯克氏菌,這種細菌在其他地區並未出現。我們在深水埗附近進行大規模環境採樣,經過兩年調查,最終確定該細菌是在颱風或暴雨期間,經由雨水通過各種排水渠道傳播到社區。我們發現民眾不只會身在戶外,原來也會飲用溪澗水,這些也會導致傳播,這些是重要的流行病學數據,往往是能揭示傳染病傳播關鍵的重要線索。  因此,我們需要走出象牙塔,走進社區,讓研究更加貼地。」


12/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建立嬰兒糞便庫助疾病防治研究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


「我是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的教授,我的專業是腸胃科,而我研究的興趣就是在我們人體腸道的微生態,甚麼是腸道微生態呢?就是指我們在腸道裡面那些數千億的細菌、病毒或者其他的真菌,這些和我們的生命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隨著社會近年對腸道微生態的相關研究多了接觸,大家有可能聽說,腸道就如人的第二個大腦,但為個有這個說法? 


「為何稱之為人的第二個大腦,是因為如果我們將腸道裡面的微生物的基因總和加起來,是等於我們身體其他細胞的一百倍或以上。 我們人體的基因是不可以改變的,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但是相反我們腸道微生物的基因,它可以透過我們不同的飲食,或者其他科學方法來改變,從而改善我們的健康,以至改變疾病產生的風險。傳統智慧認為,腸道微生態只是影響消化、飲食、排泄的習慣,近年已經有很多科學和臨床醫學的證據,證明原來腸道內的細菌好與壞,是影響到我們健康的,例如肥胖、糖尿病、大腸癌,甚至很多腸道以外,大家完全聯想不到關係的事情,我們的情緒、小朋友的自閉症,以至長者的認知障礙,也與我們腸道細菌的好壞息息相關。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已經可以知道,能夠有及早的測試方法,透過檢驗少量糞便,已經知道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小至一、兩歲的小朋友,我們可以預測到他們將來,去到五、六歲時,患自閉症的風險,所以我覺得未來的日子,透過改變我們腸道的細菌,可以改變我們的健康,改變我們的命運,這是未來的十至二十年的世界大趨勢。」


展望未來,科學家相信腸道微生態的有關研究結果,將會在疾病預防,以及藥物開發方面,發揮很大的效用。 


「我相信將來只要大家留少量糞便樣本,我們已經可以幫大家分析不同疾病的風險,患病的機會有多高,從而可以對症下藥,預防勝於治療。大家以後不要認為,糞便就這樣沖走,少量的糞便樣本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庫。 第二,我們可能需要從現在開始,將那些有用、重要、珍貴的細菌保存,因為隨著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我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令到很多以往有益、珍貴的細菌慢慢地從這個世界消失。我們可能真的需要一個很規模大的糞便庫,即是糞便的挪亞方舟,儲存起一些珍貴的糞便,為我們將來下一代,將這些珍貴、有益的菌取出來,可能可以減少下一代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生物醫學科研方面,香港的國際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學術上的科研轉化落地,每一天能夠應用在市民的身上。我希望從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不要氣餒,因為這條路的確是一條艱苦、孤獨、迂迴曲折的道路,我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我們香港能夠成為一個科研創科中心,將健康和希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

香港電台第一台

14/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