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26/04/2025

探索腸道微生態與肥胖的關聯

嘉賓: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王凱亮

「我是王凱亮教授,現時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擔任副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專注於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微生學研究。我們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理解和解決一些代謝疾病,例如肥胖或糖尿病等相關健康問題。


王凱亮教授的實驗室通過不同方向的研究,探討肥胖和相關疾病,希望尋求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系統性地了解細胞生物學的調控,希望揭示肥胖相關疾病的分子機制,另外,在代謝生物學方面,通過控制細胞的疾病表徵,探索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或問題。人體內有大量腸道細菌或者腸道微生物,我們亦專注於腸道微生態的研究,希望探索腸道微生態、肥胖和相關疾病之間各自的角色,揭示腸道微生態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可以開發一些新的微生物學療法,以恢復腸道的平衡,改善健康狀況。我們的實驗團隊利用了體外實驗一些的動物模型、臨床前的動物測試、先進的代謝分析或者基因組分析去揭示這些代謝疾病在人體之中的主要機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將實驗室裡面的發現轉化至臨床使用,支持藥物開發以及中醫藥的轉化研究,最終目標是要改善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素。」


王凱亮教授的團隊,近年發現中草藥青蒿的天然成份「青蒿素」,其衍生物「青蒿琥酯」有效降低肥胖的老鼠以及猴子的體重,控制牠們的食物攝取量,青蒿琥酯有望可以用於治療人類肥胖的問題。


「隨著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的進步,我們希望可以推動一些更加個體性的治療方案,通過它們去了解到每個人的基因或者代謝特徵,從而開發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希望可以提高治療肥胖相關疾病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們亦都希望進一步了解腸道微生態怎樣影響肥胖以及相關疾病的機制,從而開發一些新的微生物學的療法,恢復腸道平衡以改善健康。隨著生物學、數據科學和工程學的融合,我們在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創新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大大提升我們對肥胖或相關疾病機制的理解,有助開發新治療手段,希望透過科學研究和臨床測試,有效理解和驗證中醫藥在治療肥胖或相關疾病的療效,推動中醫藥全球化使用。

我覺得在做科研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挫折,一定會有很多不同實驗的失敗,作為一個年青科學家,可能會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譬如基金、研究資助的申請,發表文章方面都會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不過只要本著求真和探索的精神,我覺得可以繼續排除萬難,可以迎難而上,最後可以得到一個理想的科研成果。」

26/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新型納米技術藥物 治療早期腦退化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都會大學健康及護理學院副院長謝家偉教授

「大家好,我是謝家偉,可以叫我 Gary,目前我在香港都會大學健康及護理學院擔任副院長,主要協助大學和學院推動科研。從2008年在劍橋大學畢業後,我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是藥物流行病學,第二是研發新的藥物,歲月不留人,我已經踏上科研之路十六年了。 我們從事藥物研究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利用現有的數據,包括醫院或診所的數據,看現有的藥物的有效性 ,第二是研發新藥物,我們知道現有藥物的有限之處,所以我們要找新的方法醫治某些疾病。我們的研究方向是來自於不同的前輩給予的靈感,舉一個例子,高錕教授是我小時候已經崇拜的偶像,項目的靈感也是受他的思維啟發,之前見到高教授的光纖改變了網絡世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亦都很想透過醫學的研究,為一些不治之症帶來曙光,幫助病人應對未來的日子。  」

「光纖之父」中大前校長高錕教授,一生為科學作出巨大貢獻,晚年他受到阿茲海默症,亦即其中一種腦退化症的困擾。 這個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判斷和執行力,而醫學界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 

「 現在研究人員用大數據方式研究腦退化症,例如看看基因相關的問題。我們團隊現時用生物資訊科技,檢視基因組數據、轉綠組t和蛋白質組的數據,以找出發病的原因,我們現在研究的重點就是想利用基因療法,在病患者當中引入一種有特別物質的藥物,這種藥物可阻止一些不好的蛋白質形成,從而控制病情,減低疾病惡化程度,這種藥物新的地方是我們利用納米治療,運用納米技術將藥物更易帶到腦部發揮功效。」

團隊的研究綜合了生物資訊學和遺傳學知識,期望研發出的新藥,有效阻止有害蛋白在人腦細胞形成,從而治療早期腦退化症的病人。


「最重要是留意到人口老化的問題,現時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人疾病越來越多,腦退化症是其中一種,所以我們應該專注於研究預防的方法,或者為這一類長期病提供早期治療,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現在研發的藥物完成很謹慎的細胞實驗和動物研究後,能很快進入臨床測試階段,最終成為醫生可以處方的藥物。 科研之路一定有高高低低、跌跌碰碰的情況,其實我覺得最重要是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和合作,包括研究團隊的不同成員、合作夥伴等。 其實很幸運地香港都會大學很推動創新,我得到上司和管理層的支持,可以有機會領導這些大型的研究項目, 所以其實只要不放棄理想,咬緊牙關,成功之路其實離我們不遠。我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幫助到受腦退化病影響的病人及其家人,在全球公共健康方面,作出一點貢獻。」

香港電台第一台

12/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