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X

未來·無限

簡介

GIST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身處世界關鍵的轉折,需要眼界和知識。
每個星期六,我們會邀請一位科學家,介紹在其研究範疇內一個正在影響世界未來發展、我們不可不知的趨勢,以專業和視野來培養具前瞻的預測與洞察力。
星期六早上,讓我們看遠一點,看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監製: 林嘉瑜
製作: 張璟瑩

最新

LATEST
18/01/2025

走進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的世界

嘉賓: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機工程學系黃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黃衡,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同時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亦是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我從事科研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線創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茲波等應用技術。」
微波爐的微波我們一定會聽過,但究竟毫米波和太赫茲波是甚麼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從大部份人都認識的微波來了解一下。微波可以用來通訊,微波亦都可以用來煮食,微波也可以用來傳送能量,無線充電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毫米波和太赫茲波工作頻率比微波更高,但波長比微波更短,我們可以用這類技術於通訊上,達到更高容量的效果,但比較難實現長距離通訊,所以目前香港5G系統都未正式推出高頻毫米波及太赫茲波的市場應用,但這類型技術其實非常適合用於雷達和成像技術,所以我們汽車上的高速防撞雷達,其實就是毫米波天線技術所產生。另外,太赫茲波更可以產生清晰和具有穿透性的成像技術,可用於安檢、食物檢測、產品安全檢測等應用。 如果大家試過坐飛機,去過機場的話,其實有些機場的保安系統也是用太赫茲波或者毫米波的成像技術。 
我們由第一代移動通訊發展到今日第五代移動通訊用了五十年時間。回顧過去,其實改變是很大的。當年的手提電話「大哥大」,即是大家俗稱的「水壺電話」,後來變到摺合式電話、彩色屏幕電話,到現時的智能電話。除了電話外型和功能大大提升外,用戶的習慣亦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記得從前電話最初只是提供實時語音通信服務,到現在手機已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甚至是某些人的工作和生財工具。 」
現時走進各大的電訊公司,它們都有提供5G手機數據服務,大家未必覺得陌生,那麼將來第六、第七代移動通訊服務,即是6G、7G又會有何不同?
「坦白說,我手上沒有一個水晶球可以預測未來。但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們會繼續努力研發出新的天線創新,提出新的無線技術,希望會帶給大家新的用戶感受。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見到城市服務機械人、空中物流運輸器、無人駕駛汽車,甚至在城市之中有飛行的士等等。這些新型應用以前只可能在科幻電影中出現,但隨著新的天線技術,人工智能以及6G、7G高速無線知感網絡出現,這些新的應用在不久將來都會一一實現在我們眼前。未來會是怎樣的? 大家拭目以待。」

18/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

重溫

CATCHUP
X

以數學描繪世界

主持人: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嘉賓: 香港大學謝仕榮衛碧堅基金教授(數學)及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

「我是莫毅明,是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亦是明德教授,是謝仕榮衛碧堅基金教授。我的研究領域是基礎數學或純數學,專注研究複分析、複幾何、代數幾何及其應用。總括來說,我會將自己稱為一個純數學的專家,我覺得純數學會越來越有用,將來純數學的專家應該在各個方面都要認識,他們需要尋求這些已經發展出來的領域的界面,而在界面上發展一套新的理論去解決一些新問題,和尋找應用。」
  
數學一般分為純數學、應用數學和數學科學。 教授認為,純數學和應用數學之間的分界模糊,進行純數基礎研究的時候,未必一定知道應用場景是甚麼,不過純數學正正提供了理論,令後人或者其他領域的專家,可以總結出應用的方式。
 
「 舉例今天的電子通訊,所謂的密碼學,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數論的方法。 數論是歷史悠久的一門學問,如果說得比較遠的話,其實由希臘已經開始有了,數論提出解決整數方程的方法,例如一個方程能否有解,如果有解的話,有幾多解,是回應這一類的問題。 今時今日我們經常用到密碼學的方法,其實是從一些數論方法提取出來。 在將來的世界,量子計算機會發展出來,量子計算機會令一些傳統密碼學的方法不可以應用,因為現在量子計算的方法可以破解經典密碼學所用的方法,將來很可能會應用更加豐富的數學內容。另外,純數學有很多理論問題,例如會研究對稱。 對稱有很多種形式,對稱在物理學上會應用到,在方程式的解當中也可以應用,代數裏面亦應用到。 如果我們沒有理論,當你解決了三次、四次方程之後,會有好多人嘗試去解五次方程。 因為當時三、四次方程式的解,是一個很大的發現,但後來數學理論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如果要解五次方程的話,這種方法行不通。 如果沒有理論支撐的話,你只會花好多時間去做沒可能做到的事。 」

展望未來,數學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會引導人工智能如何發展。

「人工智能最基礎的是數學理論,例如需要用神經網絡。 目前來說,人工智能很多成功的例子,是一種經驗主義或實證哲學的方法,就是我們知道它可以行得通,但我們往往不知道,為何行得通。 所謂知道行得通,就是某些程式行得通,但是不明白其根本原因時,就往往會出現問題,譬如它的可信度有多高,諸如此類的問題。 數學一定是可以幫助我們去解釋人工智能基礎能夠成立的原因,或者引導它將來某些發展。人工智能其實很多方面都需要用到純數學裏面的方法,當然它有很多是近似值的方法,或者優化理論的方法,但這些都是取材於純數學裏面的方法,例如微積分、微分方程、泛涵分析等各種方法都會應用到。另外,在生物學中有生物數學,生物數學和物理中用的數學有一定的分別。生物所學的發展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範疇。我相信這個也會用到很多純數學的方法,例如概率論、圖論、優化論等。數學整體來說,對將來的影響,我想除了這些具體的應用之外,還有的就是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般人或者在大學教育中,基礎數學的認識應該提升。 在很多地方,微積分是一個必須修讀的課程,不論是文科或者理科生,這都是基礎的知識來的。我們要描繪這個世界,需要有很多數學的方法,包括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些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當中都在應用,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正在應用的方法。」

香港電台第一台

02/11/2024 - 足本 Full (HKT 09:20 - 09:30)